4月的江蘇迎來最美的季節,驅車行駛於江南,一座座傳統村落依山傍水、串珠成鏈,“水韻江蘇”之美在這裡充分彰顯。
月初,經財政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組織專家評審,2024年“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示範縣(市、區)”名單對外公示,我省昆山市榜上有名。此前,我省的宜興市、蘇州市吳中區兩地也已入選。
現時,江蘇已有79個村入選中國傳統村落保護名錄,認定554個省級傳統村落,對傳統村落保護工作,已從“單個村落保護性開發”進入“集中連片保護利用”的新階段。
保護利用為何要“集中連片”
一尺花園咖啡、半山詩雨民宿、奈也手工作坊……走進昆山市歇馬橋村,各種新潮業態林立,網紅氣質撲面而來。這幾年,年輕人回村的越來越多,村裡通過在村落周邊新增建設用地名額的管道,供不願原址翻建的村民易地建房,將村民原有的房子回收集體,引入社會資本,打造文旅項目,這個傳統村落從此變了樣。去年村內接待遊客8萬人次,帶動村民人均增收2.2萬元。
變了樣的不止一個村。綽墩山村引入中國工程院院士崔愷團隊,將村內荒廢的4棟民房改造成昆曲學社,定期舉行昆曲公益演出;薑杭村打造“太極水村”品牌,每年舉辦薑裏文化廟會,不僅成為淞南地區四裡八鄉的重大節會,還吸引了大量遊客……
昆山有6個中國傳統村落、17個省級傳統村落,在空間分佈上呈現總體分散、局部聚集的格局。記者發現,尤為難得的是,儘管都是水鄉,但每個村的“主打產品”不盡相同,文化氣質各异。
“我們每年指導各傳統村落所在鎮根據自身實際和需要,編制傳統村落項目實施計畫,加强項目實施督導,防止出現盲目建設、過度開發、改造失當等修建性破壞現象。”昆山市住建局副局長黃毅恒說,去年,昆山各級傳統村落實施專案20個,完成總投資額約1.9億元。
“單個傳統村落規模小,內容單一,資源稟賦有限,對遊客的吸引力有限。不同村落的發展定位、重點任務等也存在相似性,同質化嚴重,如果陷入惡性競爭,不利於持續保護利用。此外,傳統村落保護與利用涉及住建、文體廣旅、農業農村、自然資源、生態環境等多個部門,存在條塊壁壘。”黃毅恒說,這就需要集中連片保護,進行整體性、系統性開發。
“江蘇是全國經濟發展、城鎮化先行地區,在人口密集、城鎮密集、經濟密集的省情特徵下,村落保護難度較大,易受到開發建設的破壞。”省住建廳相關人士表示,在此背景下,財政部門和住建部門聯合啟動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示範縣(市、區)評選,正是為了探索傳統村落更好保護利用和傳承發展新路徑。
自2012年國家層面啟動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甄選工作至今,在新型城鎮化大背景下,村莊數量精簡、佈局優化已是大勢所趨。在此過程中保留並發展什麼樣的村落,是需要回答的問題,而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恰恰能為此提供重要借鑒。
“集中連片”有哪些難點
悠悠太湖水,溫潤瀆邊夜潮地。地處滬甯杭三角中心的宜興,轄區內有6個中國傳統村落、29個省級傳統村落,沿山區、瀆區、圩區不同區塊分佈,以村為單元沿襲出茶文化、紫砂文化等特色文化,如何加强這些村落的共生互動?
“單個村落的保護提升是集中連片建設的基礎,但集中連片打造,資源更全面、影響更大,將大大减少重複投資和內部競爭,更利於系統展示宜興傳統文化和歷史資源。”宜興市住建局村鎮科科長裴淑芬說。
然而“集中”二字實現起來並不容易。作為宜興保護利用示範規劃的編制方,一年來,南京工業大學建築學院副院長方遙帶領團隊,一直往返於南京與宜興,深感實操不易,“國家層面2012年就開始評選傳統村落,單個村落其實已形成較為完善的保護體系,但到了集中連片示範,國內各地情况就不同了,檔案和導則只能提供行動索引,實際卻要大量走訪調研,詳細摸排每個地方的特點,尤其需要因地制宜。”
方遙講了一個案例:他們團隊在省內一座傳統村落調研時發現,為還原村落歷史風貌而鋪建的青石路面,雖然古樸且有文化韻味,能够吸引遊客,但當地村民卻有不滿,路面不平導致他們拖運采摘的楊梅時,常常發生果子掉落、軋壞的事。“這提醒我們,保護利用也不是一味保留,要在守正基礎上瞄準百姓實際訴求創新。”
集中連片的另一大挑戰是內部發展的不平衡。比如,如何協調片區內不同村落的村集體收入差距,實現統籌發展。方遙發現,有的地區傳統村落之間的村集體收入竟能相差5倍之多。
發展的不平衡也就帶來投入產出的問題。方遙指出,當前,對於不少傳統村落而言,投入較大的板塊主要有幾塊:最基礎的是農村基礎設施改造陞級,例如燃氣入戶、雨污分流、環境整治等,在此基礎上,協調房屋風貌、保護修繕文物等,也都需要花錢,而且有些開銷並不少。
以傳統建築修復為例,這是各地傳統村落保護利用過程中暴露的一大難題,更是村鎮難以獨立消化、完成的任務。蘇州市吳中區住建局副局長莊勤華舉例說,特別是私人產權的古建修復,專業科技要求較高,也需要較大的資金投入,導致村民自行修繕意願較低。此外,一些古建產權複雜甚至不明,也讓修繕工作推進困難,社會資本即使有興趣參與也缺乏途徑。
“傳統村落建設發展相比普通村莊受限較多,而村莊的發展又面臨現實需求。”莊勤華認為,這就需要進一步完善制度供給,能在土地、審批、配套容錯機制等方面形成基層可實施的具體制度文件。
如何更好集中利用
車行在蘇州環太湖大道,青山綠水間,掩映著一個個古色古香、粉牆黛瓦的傳統村落。大約半小時,可到達吳中區金庭鎮南端的明月灣古村。“明月灣村古韻綿長,有‘五古’,除了古香樟樹,還有古石板街、古宅、古宗祠和古碼頭。”石公村明灣黨支部書記劉婧說,“依照‘修舊如舊’的原則,政府近年修復並對外開放黃家祠堂、瞻瑞堂等7棟古建築。去年村裡接待了24萬人次遊客。”
作為江蘇首個入選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的示範縣,吳中“家底”豐厚,有15個國家級傳統村落、30個省級傳統村落,數量均位於全省第一。這些村落集中分佈在太湖沿岸,主要位於金庭鎮(西山島)、東山鎮(東山島)和香山街道。現時,吳中區已形成陸巷古村、明月灣古村、三山古村三大文旅產業集聚區,這些古村以景區模式管理、發展,活力不斷提升。
“集中連片,促進了各村落的聯動,讓村莊運營效果更好,也提升了整體區域效應。”莊勤華認為,要以“一盤棋”思維探索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探索建立全區傳統村落資源一張圖,實現吳中區傳統村落資源的綜合、管理、展示、文宣與創新利用。
幾名受訪者不斷跟記者強調,集中連片保護利用不是簡單地將幾個傳統村落攏在一起保護出新,而是通過科學編制示範區保護發展規劃,將各村落的歷史遺存和文化傳承等內容進行梳理,按照內在聯系打造旅遊、產業、文化等節點線路,展示傳統資源和文化,為村莊發展帶來流量和商機。
規劃堅持“一盤棋”,操作中則要做好“活化+”文章。
在採訪中,三地不約而同提到同一個“破題”路徑——應同步開展“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特色田園鄉村建設”。方遙認為這一邏輯不難理解,“前者側重遺存保護,而後者側重產業發展,兩者在鄉村振興過程中缺一不可,所以做加法,無疑能走出一條更優的發展路線,實現整片村落的活化利用、勾連互通。”
“將傳統村落的保護利用從單個點拓展到集中連片區,工作模式也要從以前單一的物質空間保護轉向綜合性的經濟社會發展。”黃毅恒表示,可把傳統村落保護利用與特色田園鄉村建設、農村住房條件改善、設計師下鄉等工作都進行有機結合,整體打造、系統培育。比如,昆山計畫形成“環陽澄湖蟹鄉培育組團”“巴城昆曲傳承培育組團”等8個培育組團,集成投放各項資源,統籌建設保護發展項目,發揮資源整合和集聚發展效應。
怎樣實現從保護到振興
去年起,我省啟動省級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示範建設,促進傳統村落之間協同互動、優勢互補,帶動整體發展,力爭到“十四五”末省級傳統村落和傳統建築組群數量超過1000個。
“留住鄉親、護住鄉土、記住鄉愁”,是傳統村落保護的最終目標。“集中連片”僅僅是現階段的探索手段,放眼長遠,究竟該如何守護好傳統村落,實現從保護到振興?
裴淑芬認為,要繼續探索機制,綜合資源,調整“指揮棒”。比如,在鎮村佈局規劃優化修編過程中,明確將具有傳統文化底蘊的村莊列為特色保護類村莊,指導各板塊扎實開展相關保護發展工作;將傳統民居、傳統村落等保護列為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加分項等。
如何撬動更多資源“來鄉村”,讓更多老鄉“留鄉村”?“蘇南各縣區應發揮城鄉要素流動頻繁、社會資本活躍的優勢,通過村銀合作、項目融資和企業直投、產業投資等模式,積極探索多元化發展村集體經濟的有效途徑,進一步壯大集體經濟、促進富民增收,實現傳統村落自我造血式的長效運營發展。”黃毅恒表示,一方面,應繼續出臺政策,投入財政資金,吸引社會力量參與傳統村落保護利用;另一方面,還要結合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提升傳統村落人居環境,“還鄉於民”“主客共亯”。
中國核雕第一村——吳中區舟山村吸引社會資本江蘇藍園文化產業有限公司入駐,聯合建立藍園—舟山村文旅產業園,立足核雕文化,以旅遊、餐飲、休閒娛樂為配套,以貿易集市、直播電商平臺培育基地為輔助,已吸引約500家核雕工作室入駐,實現線上銷售額2.5億元,總產值超4億元。
資本引來了,人才就來了。現時,吳中區各級傳統村落累計吸引各類人才下鄉創業近200人、本村村民就業創業1600餘人,導入鄉村研學、民宿、文創等各類業態超500家。
“傳統村落是生長型的,可能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村落,未來也會成為傳統村落。吳中已建立了梯隊保護機制,不只古村落,有文化肌理和傳統格局的村落,都會關注,持續擴大國家—省—市三級傳統村落梯隊,有計劃、有重點地培育一批面向未來的傳統村落,逐步引入業態,促進傳統村落的保護與再生。”莊勤華說。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