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上春耕“神器” 今年種田更省心省力

四川 47℃ 0
摘要:在田間地頭,忙碌的無人駕駛“神器”來回穿梭,成為春耕犁地主力軍;在智慧化育秧中心,育秧盤成品源源不斷地從生產線上下線,智能化專業化的集中育秧、供秧正由設想走進現實……


射洪市仁和鎮張王村正在耕作的播種施肥一體機。遂寧觀察劉作鵬攝


彭山區數智水稻示範基地內的迴圈式智慧育秧機。翁光建攝(C視覺)

春耕正當時,不負好時光。

在田間地頭,忙碌的無人駕駛“神器”來回穿梭,成為春耕犁地主力軍;在智慧化育秧中心,育秧盤成品源源不斷地從生產線上下線,智能化專業化的集中育秧、供秧正由設想走進現實……

在國家啟動實施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的第一個春耕,科技的力量正悄然改變著傳統農業的面貌。隨著智慧農業的普及,越來越多的農民用上了春耕“神器”,告別了以前的傳統春耕模式。

讓我們一起探索智慧春耕背後的科技力量,看看它們如何助力農業現代化,帶來豐收的希望。

地點:眉山市彭山區

春耕“神器”:迴圈式智慧育秧機

秧苗“坐電梯”秧盤“上軌道”

地處“天府糧倉”覈心區的眉山市彭山區,當下正進行大規模水稻育秧。在彭山區數智水稻示範基地內,新技術、新模式在田間推廣應用,智慧農業讓春耕跑出了“加速度”。

4月1日,在該基地的玻璃大棚內,秧苗坐上5米高的迴圈式智慧育秧機,輪流接受光照和水分養分補給;玻璃大棚外,一盤盤裝滿秧苗的秧盤被傳送帶運到田間。

通過“工廠化”育秧科技的應用,這裡實現了秧苗“坐電梯”、秧盤“上軌道”。

育秧工廠裏,“新農人”羅凱正在機器上擺放育秧盤、裝填育秧基質和水稻種子,隨著自動化流水線啟動,撒土、澆水、撒種、蓋土等工序自動運行,不到10分鐘,數百個規整的秧盤就快速製作完成。

羅凱介紹,製作好的秧盤被送往密室催芽房,5天左右就可送至育秧大棚進行育秧,整個過程能克服溫度、水分、土壤、天氣等自然因素的影響,有效提升早稻育秧質量,節省勞動力。經過催芽後,秧盤即可通過傳送帶送到田間進行育秧。

和傳統播種相比,自動化播種有啥優勢?“不僅能减少人工,還能提高秧苗品質,提高畝產量100公斤左右。”羅凱說,整個過程實現了數位化控制,播種流水線工作每小時能播種秧盤約2400盤,一天在2萬盤以上,可以滿足1000畝大田秧苗的需求。

在自動化播種流水線旁邊,則是迴圈式智慧育秧機。秧苗就像“坐電梯”一樣,上下迴圈轉動。

“這個機器,可以讓秧苗接受均勻的光照,上面的噴淋系統,可以及時為秧苗補充水分和養分。”該基地負責人王程淋介紹,該基地的四臺迴圈式智慧育秧機,總共可以擺放秧盤7600個,占地不到400平方米,每輪育出的秧苗可以栽插大田近400畝。

迴圈式智慧育秧機的育秧週期通常在18到20天,比傳統的露地育秧節約5到10天,可以實現育秧季節三輪育秧,滿足部分農戶早栽晚栽的需求。此外,育秧大棚也給秧苗帶來另一重保障。王程淋介紹,大棚內控溫控濕的穩定環境,可有效預防倒春寒或者高溫天氣風險,保障全年糧食穩產增產。

今年以來,彭山區推進數智水稻示範基地智慧育秧中心提升項目。一季度,“智慧”育秧面積達100畝,節省灌溉用水500噸,節省人工成本20萬元,滿足了1萬畝大田秧苗需求。(記者張蒙

地點:遂寧射洪市

春耕“神器”:播種施肥一體機

15分鐘播完一畝地

3月28日,記者走進射洪市仁和鎮張王村的高粱地,伴隨著一陣陣機器轟鳴聲,4臺播種施肥一體機來回穿梭工作,一排排泥土被翻耕出來,緊接著播種、施肥、覆土一氣呵成。

“這臺機器一次可裝載500公斤肥料、150公斤種子,15分鐘就能播完一畝地。”來自湖北的機耕手劉師傅告訴記者。

當前正值高粱種植的關鍵期,在仁和鎮的田間地頭,像這樣的施肥播種一體機共有12臺。這些“春耕能手”由當地承包大戶合江縣富益糧貿有限公司從湖北調來,專門負責該公司今年流轉土地的春耕播種。

“除了引進農機,今年我們還改良品種,高粱畝產可達800斤。”該公司射洪基地負責人趙錫輝告訴記者,今年公司在遂寧流轉土地共3萬餘畝,將全部用於種植釀酒專用高粱。

以仁和鎮為例,該鎮一方面引進種糧大戶,用種地“神器”提高效率,另一方面積極修建配套農機設施。在張王村成片高粱地不遠處的新建農產品全產業鏈服務中心內,烘乾、育秧、農機等農業服務設施一應俱全,據仁和鎮農業服務中心主任蘭燕介紹,其烘乾中心日烘乾能力可達570噸。

藏糧於技,種植大戶帶頭引農機、改農技只是射洪農業現代化發展的一個縮影。近年來,射洪擴大63萬畝高標準農田、20萬畝酒糧基地、6萬畝“兩雜”制種基地、2萬畝“魚米之鄉”基地等優勢,年產糧40萬噸以上,先後入選國家農業現代化示範區、國家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範園、國家鄉村振興示範縣名單。(記者秦勇遂寧觀察邵帥劉作鵬

地點:瀘州市瀘縣

春耕“神器”:田間智慧農業系統

讓數據從田間“跑出來”

一塊田地的土壤墒情有無變化?溫度、濕度是多少?有沒有一種“神器”可以直觀顯示?4月2日上午,在瀘州市瀘縣百和鎮的農創空間裏,一名科技人員輕點滑鼠,用時不到半分鐘,相關資料就同步出現在顯示幕上。

眼前這塊荧幕,正即時監測著百和鎮東嶽村的“巴蜀魚米之鄉”瀘縣東部示範區2000餘畝農田,是瀘縣百和鎮於去年年底建設的田間智慧農業系統的一部分。

“田間智慧農業系統能够實現自動噴灌,進行苗情、蟲情、生長環境、土壤墒情、用水量、農業氣象監測等。”瀘縣百和鎮副鎮長鄧芮伊介紹,將物聯網技術應用到傳統農業中,通過智慧、數位技術應用,從前期栽種到後期管護、採收等實現精准化工作,讓數據從田地裏“跑出來”,最終實現“智慧農業”。

當前,“巴蜀魚米之鄉”瀘縣東部示範區已實現監測全覆蓋,10套監測設備充當著田間“管家”,守護著田間地頭。

田間智慧農業系統的運用給傳統農業帶來哪些利好?

重慶金糧源農業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瀘縣區域負責人周雨深有體會。“春節前,有一塊田的油菜根部缺水,僅靠肉眼完全看不出來,如果不及時處理,就會縮短揚花期,降低結籽率。但智慧農業系統即時監測給出的數據迴響,提醒我們及時採取了補救措施。”周雨說,運用田間智慧農業系統,可以减少人工成本和後期管護成本,提高單產,預計每畝田塊可節約成本500—1000元。(瀘州觀察周夢穎

标签: 春耕 農機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