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黃海華
“從我杭州的實驗室到上海張江,開車只要2小時,遇到需要好多天才能完成的實驗時,還可住在專供用戶的招待所,非常方便。”浙江大學藥學院張海濤研究員幾乎每兩個月就要來一次蛋白質科學研究(上海)設施做實驗。從他在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讀博到在浙江大學建立獨立課題組,一直依託上海的大科學裝置開展研究。
“從常州開車到復旦大學江灣校區,也就2個半小時,不是什麼問題。”江蘇天合光能股份有限公司“光伏科學與科技”全國重點實驗室副主任殷麗告訴記者,他們正與復旦大學共建這一重組的實驗室。
不到4%國土面積的長三角,不算“大”。在科技創新一體化的新脉络下,對於身處其中的人,更覺其“小”。這樣的“工作半徑”成為常態,折射出長三角戰畧科技力量協同的內在吸引力,正日益強勁。
大科學裝置的長三角用戶
人的組胺受體H3R是治療睡眠性疾病、阿爾茲海默症、精神分裂症以及肥胖的重要藥物靶標,但人們一直不清楚它的蛋白結構長什麼樣,導致相關藥物研究非常困難。2022年10月,張海濤團隊應用蛋白質科學研究(上海)設施,首次解析了H3R與拮抗劑複合物的晶體三維結構,為藥物設計提供了結構基礎,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通訊》上。
“這可能是第一個應用國內大科學裝置解析的G蛋白偶聯受體(GPCR)結構,以往大家都習慣把實驗樣品寄到美國、日本去收集實驗數據。”張海濤告訴記者,蛋白質科學研究(上海)設施在軟硬體上向國外先進的大科學裝置對標看齊,比如高通量自動化上樣機器人、自主研發的自動化資料處理軟件等。不僅如此,這裡還提供國外不具備的定制化科技解決方案,優化同步輻射X射線的相關參數。借助蛋白質科學研究(上海)設施高效率、自動化的設備,最快只需2分30秒就可以看清一個蛋白質結構,且接近原子分辯率,相當於看清一根頭髮絲直徑的幾十萬分之一。作為全球生命科學領域首個綜合性大科學裝置,該設施已為近450家科研單位和企業的1985個課題組提供服務,其中長三角用戶占比64.2%,不僅為長三角地區的科研和產業發展提供了高效服務,而且為我國蛋白質科學基礎研究和科技創新提供了有力支撐。
同樣在張江的上海光源,是我國現時用戶數量和成果產出最多的大科學裝置,推動了我國結構生物學跨越式發展,為新藥研發提供了重要手段。截至2023年11月底,其為近700家科研單位和企業的3748個研究組提供服務,平均每年約4500人次,與歐美同類光源相當。其中,長三角用戶占比44%。
大科學裝置有著難以量化的“溢出”效應。上海聚焦和服務國家戰畧,圍繞光子、生命、能源、海洋、人工智慧等領域佈局大科學裝置集羣,已建、在建和規劃建設的設施多達20個,為中國的原始創新提供“國之利器”。
全國重點實驗室的長三角力量
“和復旦大學光電研究院合作帶來很多視野開闊的奇思妙想,我們彼此交流碰撞、優勢互補。”殷麗說。
作為光伏行業龍頭企業,天合光能在2013年就是全國最早一批承建國家重點實驗室的企業之一。2023年3月,實驗室融入高校力量進行重組,從聚焦產業化科技研究,轉為以應用基礎研究為主、同時探索基礎研究,不僅瞄準行業共性技術難題,也為攻克“卡脖子”問題積蓄力量。
據悉,天合光能與復旦大學光電研究院正在商討聯合培養機制,旨在一方面為企業定向培養優秀科技人員,另一方面為復旦在培研究生提供實習場地。
“我們希望借由全國重點實驗室這一平臺吸引更多人才,相信接下來的合作將啟動‘加速度’。”殷麗話裏透著期待。
為加快探索長三角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跨區域協同,今年3月,在虹橋國際開放樞紐2024年工作現場會上,另有一批全國重點實驗室共建組織簽約。其中,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與資訊技術研究所及浙江新創納電子科技有限公司將共建集成電路資料全國重點實驗室;浙江中電海康集團有限公司與南京大學將共建自旋晶片與科技全國重點實驗室;安徽科大訊飛股份有限公司與上海浦東發展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將共建認知智慧全國重點實驗室……
新質生產力的長三角期待
“東邊日出西邊雨”,從中國古詩的生動描述中亦可看出天氣的複雜多變。長期以來,傳統預報管道難以做到高解析度預測。3月1日,上海人工智慧實驗室聯合國家氣象中心、國家氣象資訊中心、南京資訊工程大學、香港科技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等發佈全球高解析度氣象預報大模型“風烏GHR”,首次借助人工智慧實現對中期天氣進行10公里級的建模與預報,相比第一代“風烏”等人工智慧氣象大模型的預報分辯率提升超7倍,洞悉“十裏不同天”不再是難事。
這是長三角乃至更大範圍戰畧科技力量協同的又一經典案例。不斷深化的區域協同創新能力已成為長三角一體化高品質發展格局的重要內涵和關鍵路徑。
今年1月,《2023長三角區域協同創新指數》發佈,自2018年長三角一體化高品質發展上升到國家戰畧以來,指數年均增速高達11%,三省一市科技創新一體化建設成效初顯。
從5項一級名額變化情况來看,“成果共用”增幅最大,從2018年到2022年的年均增速達29%;其次是“資源共亯”和“創新合作”,相對而言,“產業聯動”和“環境支撐”兩個名額發展增速稍顯緩慢。上海持續發揮龍頭引領地位,帶動長三角地區科技合作和創新一體化,杭州、南京、蘇州、合肥緊隨其後,成為長三角跨區域協同創新的重要樞紐。
長三角作為中國經濟重要的增長極之一,未來可以在哪些重點領域加大戰畧科技力量協同、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
上海市科學學所統計評估研究室主任張宓之建議,首先,戰畧科技力量要發揮戰畧使命的功能導向,瞄準產業的共性科技突破,在事關科技、產業和供應鏈安全的主要領域——尤其是集成電路、生物科技等領域加強合作。在這方面,上海、江蘇的基礎力量和科研優勢更明顯,安徽、浙江在應用開發和國產化替代方面可優先試點。其次,戰畧科技力量要作為世界科技前沿技術的突破口,重點把張江、合肥的重大科學基礎設施利用好,更好地服務產業端的技術創新研究,力爭加速在光子晶片和器件、生物醫藥、納米材料、量子科技、核能科技等前沿技術領域產業化等方面取得突破。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