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俞陶然
“沒想到我在全國兩會上做的一個小實驗,讓這麼多人開始摸自己鼻子。”昨天舉行的2024年上海市青少年科技教育校長沙龍上,全國政協委員、上海科技館館長倪閩景在演講伊始,做了一番調侃。作為科學教育專家,他的演講題目是《朝著“為創新而學”轉向》。在他看來,中小學生的科學教育要加强動手實踐,讓孩子們通過做科學實驗、投身工程探索,開拓創新思維和科研能力。據透露,正在升級改造的上海科技館將開闢“科學工坊”,指導孩子動手做機器人、感測器等創新作品。
“科學教育不是高科技教育,更不是解題教育,而是培養學生基於各種現象進行研究。萬物皆可研究。”正因為萬物皆可研究,倪閩景在全國政協十四届二次會議“委員通道”上,展示了“摸鼻子實驗”——把食指和中指交叉以後摸鼻子,會覺得有兩個鼻子。為何會出現這種錯覺呢?他解釋說,兩根手指交叉以後,它們與鼻子接觸的兩個側面相距較遠,這些觸覺資訊傳到大腦後,大腦本能地會以為食指和中指沒有交叉,而是在正常觸摸鼻子,因為兩根手指的接觸面相距較遠,於是產生了它們在摸兩個鼻子的錯覺。
如何讓科學教育朝著“為創新而學”轉向?倪閩景認為,一個重要途徑是加强實踐環節,改變看實驗、讀文字、聽故事等傳統形式。很多大科學家的成長經歷顯示,動手實踐對培養孩子的科研興趣和能力非常重要,會讓他們從單純的興趣轉化為從事科研探索的自覺。這位全國政協委員覺得,這類小實驗可以融入科學教育,從而激發孩子們探究未知世界的興趣。正因為萬物皆可研究,哪怕是農村地區也充滿了科普資源,每一塊泥土、每一朵鮮花、每一片晴朗夜空都能成為科學教育的探究對象。
朝著“為創新而學”轉向的另一個重要途徑,是多樣化的行動。“創新不怕愚蠢,就怕相同。”倪閩景說,“多樣化的好處是讓缺點和錯誤也能成為資源和優勢,最終目的是培養出有行動力但思維方法不一樣的人。”
如果科學教育讓每個學生的思維方法都是趨同的,那麼很可能無法培養出創新人才。為此,他舉了一個例子:他以前做中學物理老師時,給同學們講解了能量守恒定律——能量既不會憑空產生,也不會憑空消失,它只會從一種形式轉化為另一種形式,或者從一個物體轉移到其他物體,而能量的總量保持不變。“講完這個定律,我看到課堂上很多學生都在點頭,只有一個孩子皺著眉頭。我就問他為什麼,他說,既然能量不會消失,那人類怎麼會有能源危機?”倪老師覺得這個學生有不同的思維角度,值得肯定,於是要求全班同學一起思考、討論這個問題。
倪閩景表示,在建設世界科技強國行程中,我國需要通過科學教育培養一大批創新人才。拔尖創新人才有三個共同特質:一是特別自主、有行動力;二是對某個領域特別有興趣、很專注,形成了超越常人的知識富集和能力特長;三是有韌性、能堅持。“一個孩子無論考試成績好壞,我們都應培養他的這三個特質,這才是教育真正的價值和力量。”
此次校長沙龍正值第39届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終審問辯日。本届大賽共收到全市參賽選手正式提交的15791份申報材料,數量較上年增長11.2%。大賽擇優評選出的25項青少年科技創新成果、15項科技輔導員科教創新成果,將參加第38届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