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三角三省一市黨報聯動報導更好發揮長三角高品質發展動力源作用

上海 27℃ 0
摘要:

位於上海市松江區的G60科創雲廊。資料照片.jpeg

位於上海市松江區的G60科創雲廊。資料照片

習近平總書記2023年11月30日在上海主持召開深入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座談會指出,長三角區域要加强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跨區域協同。

  滬蘇浙皖如何打破區域間科技和產業合作壁壘,各揚所長、攜手合作形成“1+1+1+1>4”的效果?全國兩會期間,長三角三省一市的代表委員圍繞這一話題建言獻策,共謀發展。

  江蘇

  新增考核創新貢獻度

  新華日報記者張宣

  考察企業、接待團隊、對接科研院所……過去一年來,全國人大代表、長三角國家技術創新中心主任劉慶一直在長三角都市間穿梭。“長三角範圍內,哪裡有好科技、好項目,我們就去哪裡。這種效率,正是得益於長三角國家技術創新中心這一方科技體制改革的‘試驗田’。”

  為加快實現高水准科技自立自强,作為我國創新能力最强的區域之一,長三角被寄予厚望。2021年6月,長三角國家技術創新中心揭牌成立。中心一體化集聚創新資源、一體化培育研發載體、一體化徵集企業真需求、一體化組織項目關鍵技術攻關,用四個“一體化”打造了更加協同開放的科創新生態。

  長三角國家技術創新中心讓江蘇與上海的科創要素流動起來,為兩地合力攻關產業疑難問題鋪路。劉慶舉例,“長三角國家技術創新中心數位醫療技術研究所”就是一例江蘇團隊落地上海的案例。在劉慶看來,長三角地區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跨區域協同是一場“雙向奔赴”,應該按照創新規律、市場規律和產業需求運行。但如何推進高層次協同開放?劉慶坦言,還需消除行政壁壘的障礙。“比如某項技術需求來源於A區域的科技管理部門,而科技解决方在B區域,A區域想把資金打到B區域去解决產業難題時往往會遇到障礙,因為財政資金無法跨區域支持。”

  “推進高層次協同開放,還要在創新和產業兩方面考核機制上做出調整。”劉慶說,創新策源地往往希望創新成果選擇在本地產業化,不希望成果去別的地方。但按照總書記的要求,上海和長三角區域不僅要提供優質產品,更要提供高水准科技供給,支撐全國高品質發展。劉慶認為,加强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的跨區域協同,除了GDP和財政稅收考核手段,也要新增創新貢獻度名額,對於服務其他地區的貢獻也應該納入考核評估體系,以期更好地引導地方政府的創新和產業工作。

  劉慶認為,建好長江口產業創新協同區可以在專業園區共建共用、創新資源共聚共亯、產業項目共引共推等方面下功夫,探索協調推進機制,推動一體化發展體制機制創新突破。他特別強調,要緊扣“協同”二字,避免惡性競爭。長三角各地政府要敞開胸懷,以推動產業高品質發展為根本,努力打破行政壁壘,讓要素跨區域暢通流動。

 浙江

  以科創强帶動經濟强

  浙江日報記者胡靜漪

  “在新材料技術研發和產業應用方面,長三角地區是國內最活躍和最重要的基地之一。”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寧波資料所副所長(主持工作)、浙江省科協副主席王立平表示,浙江科技界要與長三角各地共同探索高效協同的創新路徑,積極構建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

  一是要深化長三角戰畧科技力量共建。作為中國科學院在浙江佈局的首家國家級研究機構,中國科學院寧波資料所深挖新能源、新材料、先進製造、生物醫學工程4個領域,和包括長三角區域在內的國內外大學、科研機構建立廣泛的科研合作關係。王立平認為,接下來要繼續完善長三角重大創新平臺建設協同機制,支持高水准大學、科研機構在三省一市共建創新載體,聯合探索建立基礎研究合作機制。

  二是要强化長三角科產深度融合。“在新材料科技創新領域,我們將繼續引領抓重大、抓尖端、抓基礎,主動對接國家重大戰畧需求,全力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原創前沿技術。”王立平表示,在產業應用方面,要聚焦戰略性新興產業方向,著力推動新材料領域未來產業在長三角地區加速孵化,打造長江經濟帶新材料創新高地。他建議,深化長三角科產聯合攻關機制,增强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支持企業牽頭組建跨區域創新聯合體,進一步加大社會科研投入;發揮長三角創新資源優勢,開展有組織科研,突破制約產業發展的卡脖子科技,帶動催生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

  三是要構建長三角科創開放生態。開放創新生態建設是支撐長三角自主創新的重要動力。現時,長三角科技資源共亯服務平臺已集聚大型科學儀器44671套(臺)、價值超522億元。

  以中國科學院寧波資料所為例,其公共測試、專業研發、工程化、先進製造等四大類支撐平臺,擁有近11億元的先進科研裝備;已建成中國科學院磁性材料與器件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海洋新材料與應用科技重點實驗室等省部級以上各類平臺43個。

  “今年,我提交了關於支持杭州、寧波聯合建設國家未來產業先導區的提案,希望能夠在長三角探索未來產業發展路徑,也為全國構建科技創新新型舉國體制先試先行。”王立平說。

  他認為,長三角科技界還需共同拓展國際創新合作,助力長三角科技產業加入全球高端供應鏈,持續以科技强、人才强、產業强帶動經濟强、國家强。

  安徽

  推動量子算力“大握手”

  安徽日報記者鹿嘉惠

  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的跨區域協同可以帶來什麼?在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量子資訊重點實驗室副主任郭國平看來,通過跨區域協同,可以綜合長三角區域產業鏈上下游資源,形成合力,彙聚更多的智慧和資源,共同攻克量子計算領域的難題,推動量子計算技術應用落地,為長三角地區經濟增長培育新動能。

  推進產業科技創新,人才是關鍵性因素。“國內70%的量子計算人才集中在長三角區域。推進長三角量子計算區域協同與創新的覈心在於人才的彙聚和培養。”為此,郭國平建議,長三角地區可先行先試構建量子人才生態圈,在大高職院校進行量子計算等前沿科普教育。由用戶或者應用示範、科普教育共同助推量子計算等高科技領域的產業發展。

  “基於自身量子領域的科研經驗和充分的調研,今年兩會帶來了量子算力等方面的建議。”郭國平表示,希望這些建議能够推動長三角區域乃至全國各行業各部門中國自主量子算力“大握手”,共同把量子算力牢牢掌握在中國人手裡,為我國實現高水准科技自立自强貢獻力量。

  近年來,長三角地區“科創+產業”的道路越走越寬廣,G60科創走廊、沿滬寧產業創新帶建設穩步推進,各個都市間相互融合、輻射帶動效應明顯增强。全國政協委員、蕪湖機器人產業發展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許禮進說,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是一篇大文章,要下大功夫,更靠長功夫,需要各方共同努力。

  如何加强長三角地區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跨區域協同,推進高層次協同開放?在許禮進看來,要進行更深層次的跨區域、跨部門聯合,綜合科技創新力量和優勢資源,打造區域協同科技創新共同體,實現科研設備、數據資源、創新人才、科研成果等跨區域共亯,降低科技創新成本,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推動企業、科研機構、高校深度合作;鼓勵產學研共同開展科研專案,聚焦國家重大需求,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培育國家戰畧科技力量;在長三角地區具有產業優勢和創新潜力的區域,打造產業創新示範區,發揮示範引領作用;强化英才戰畧,打造創新人才集聚高地,積極探索創新引進人才管道,加大科技人才的引進、培養、使用和激勵力度等。

 上海

  要做好“自己的事”,更要做好“共同的事”

  解放日報記者洪俊傑

  長三角地區以4%的國土面積,集聚了全國約17%的人口,創造全國近1/4的經濟總量,是我國經濟最活躍、開放程度最高、創新能力最强的區域之一。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更是明確提出,支持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等經濟發展優勢地區更好發揮高品質發展動力源作用。

  在兩會現場,代表委員表示,上海要發揮好龍頭帶動作用,既要做好“自己的事”,更要做好“共同的事”,與蘇浙皖攜手共建長三角科技創新產業高地,以更高質量一體化助力中國式現代化。

  科技共創

  培養合作“內生動力”

  討論中,代表委員認為,當前上海正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離不開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建設助力。

  全國人大代表、上海社會科學院黨委書記權衡提醒,要培育長三角科技創新協同發展的“內生動力”,避免出現項目同質化、產業結構雷同等現象,甚至出現分散投入、重複建設等情况,“要想根本上解决‘搶跑道’現象,一定要從完善各地區考核機制、評估機制等處入手”。

  “長三角科創‘從0到1’的體制機制相對完善成熟,現在應該更進一步,理順‘從1到0’科創體制,也就是‘從應用回歸到基礎’的原創性研究。”全國政協委員、民盟上海市委專職副主委曹阿民建議,長三角相關研究機構要圍繞產業鏈找創新鏈,從創新鏈中找到需要攻關的原創性課題、科技研究點。

  人才是科創之基。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上海光機所空天雷射技術與系統部副部長司徒國海建議,要給科創人才較為寬鬆的環境,要允許失敗,“我們製定的政策能否有更多自由度,不要定一個硬性考核制度”。

  產業共興

  探索上下游補償機制

  如何把長三角更多的科創成果轉化成為科創產業,進而實現更多的“從0到1”“從1到100”的成果轉化?“長三角要進一步前瞻性謀劃未來產業發展,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共同打造更具競爭力的世界級產業集群。”代表委員建議,以創建跨省域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為抓手,構建區域一體化現代化產業體系,並將示範區打造成大的創新場和孵化器,推動示範區從形態開發向功能開發躍升。

  全國人大代表、奧盛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湯亮建議,必須强化關鍵產業的產業鏈融通聯動,上下游企業要分工明確、各盡所能、協同發展,破解產業鏈質量共性問題,提升產業鏈供應鏈水准。

  “在此過程中,產業鏈上的龍頭企業要發揮更大的作用。”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寶武鋼鐵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胡望明認為,龍頭企業具有領先的生產能力、科技水准、市場份額和品牌影響力,兼具研發實力和市場敏感性,要進一步聚焦國家戰畧所需,協同開展基礎前沿研究,引領和帶動整個行業發展,加快科研成果產業化。

  “產業鏈的下游產生了GDP獲益,上游出現了碳排放、環境影響,這筆賬該怎麼算?這對傳統經濟核算體系產生挑戰,必須用更科學方案來界定上中下游利益分配。”全國政協委員、上海市政協副主席邵志清建議,在長三角產業一體化過程中,可以從具體項目入手進一步推進制度創新,相關地區通過有效協商,探索產業鏈上下游補償機制,找到各方都能接受的“分蛋糕”方案。

 要素共亯

  建設資料交換樞紐都市

  討論中,不少代表委員提出,要進一步打破長三角地區分割與行政壁壘,使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要素在長三角有序高效流動,實現要素共亯配寘效益最大化。在這之中,不僅要持續加强“看得見”的硬聯通,更要注重“看不見”的軟聯通,包括進一步推進制度銜接,使貿易投資和政務服務更加便利,制度性交易成本明顯降低,市場主體活躍度和發展質量顯著提高,政府治理效能全面提升。

  既要通過政府體制機制創新,推動土地、勞動力、資本、科技等傳統要素流動,更要關注以“第五要素”數據為代表的新生產要素流動。“在此之中,上海應發揮龍頭帶動作用,成為長三角地區資料交換樞紐都市。”邵志清表示,通過制度開放與有效對接,朝外看,上海成為數據合法合規出入境的重要通道;朝內看,數據通過上海快速輻射到長三角廣闊腹地,賦能長三角科技創新、產業發展、民生改善,提升長三角的國際競爭力。

  全國政協委員、上海航太資訊科技研究院院長伍愛群建議,推動建立長三角資料中心;研究製定區域統一的數據標準,對跨行政區域、跨部門的數據資源的採集、傳輸、存儲、共亯和開放進行統一規範管理;進行數據要素登記,為數據要素發放“身份證”。

标签: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