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就業與助企業政策須協同發力新增就業目標今年從“1200萬人左右”調整到“1200萬人以上”

上海 23℃ 0
摘要:

  記者周程禕劉雪妍

  就業,一頭連著萬家燈火,一頭連著宏觀大勢。2023年,我國城鎮新增就業1244萬人,城鎮調查失業率平均為5.2%。在此基礎上,政府工作報告錨定今年就業預期目標:城鎮新增就業1200萬人以上,城鎮調查失業率5.5%左右。

  在當前的就業形勢下,這絕不是一個“小目標”。如何實現這個目標?與會代表委員圍繞穩就業積極建言獻策。

  民企和新興行業應是支持重點

  不少代表委員注意到,不同於去年政府工作報告將城鎮就業預期目標設定為“1200萬人左右”,今年目標調整為“1200萬人以上”。

  全國人大代表、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副院長田軒認為,從“左右”到“以上”,更高的目標設定符合當前以穩信心、强預期為覈心工作的客觀要求,特別是在預計今年高校畢業生超過1170萬人的背景下,這一調整體現出國家穩就業工作的更大决心和力度。

  在全國政協委員、復旦大學教授、上海中華職教社副主任丁光宏看來,創造就業增量,首先還是要新增經濟活力,“企業賺錢了,或者看到預期、準備擴大再生產了,崗位自然就多了”。

  穩就業政策應與助企政策協同發力,這是許多代表委員的共識。政府工作報告強調,要加强對就業容量大的行業企業的支持。“說到就業容量大的企業,首先就是民營企業。”丁光宏說,民營經濟在創造就業崗位、吸收就業人口方面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我國80%以上的城鎮勞動就業都是民營經濟創造的,保護好民營企業,就能穩住就業市場。他建議出臺更多促進民營企業發展的支持政策,悉心呵護民營經濟發展。

  全國政協委員,春秋航空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王煜建議,各地人社部門搭建就業平臺,應把國企和民企放在一個平臺上公平競爭,並加强跟踪服務,“不能一說宣傳推廣,就直接把崗位羅列在公眾號上,一鍵發送後不了了之”。

  除了傳統產業,近年來新興產業加速轉型陞級,衍生出大量新職業、新崗位,拓展了就業新空間。丁光宏表示,要加大對重點產業、新興產業的投入,比如人工智慧科技可以帶起一批高科技公司,創造一批高品質的就業崗位。“高品質的就業崗位還可以向下輻射,拉動很多輔助性崗位,就像一根線,把頭上牽起來,底下的產業鏈也就起來了。”

  供需錯位靠推進產教融合破解

  “就業總量壓力和結構性衝突並存。”在提出更高就業目標的同時,政府工作報告也強調了現時面臨的挑戰。

  近年來,我國高校畢業生人數屢創新高,今年更是預計超過1170萬人。怎樣緩解“招工難”與“就業難”並存的結構性衝突,讓廣大高校畢業生更好實現就業創業?

  “對高校來說,破題思路很明確,就是不斷做深做實做細產教融合、協同育人。”全國政協委員、上海應用科技大學校長汪小帆說,校企合作要往深裏走,把製定人才培養方案、設計課程、聯合授課、聯合科研等一項項落實。他強調,應該保護年輕人的想像力,激發他們的創造力,從而推動產業創新,提供更多就業空間,形成正迴圈。

  全國人大代表、復旦大學校長金力說:“產教融合不僅是教育政策,也可以是產業政策。”他建議,把產教融合納入深化國有企業改革,推動高校與企業進一步協同發揮創新主體作用。

  勞動力市場供需錯位,也體現在今年兩會的熱點話題“新質生產力”相關行業。全國政協委員、上海市經濟信息化委主任張英觀察到,當前,人工智慧產業存在明顯的供需結構性問題。“去年1月到8月,國內人工智慧行業的人才供需比僅為0.39,預計到2030年人才缺口將超500萬。”張英說,隨著人工智慧模型工程師、人工智慧訓練師等新人才需求湧現,優化相關崗位設置和職業教育培養體系愈發重要。

  全國人大代表、中核檢修有限公司福清分公司維修部焊接班班代師延財長期在一線工作。他注意到,我國製造業正在不斷陞級,但願意投身製造業的年輕人越來越少,亟需進一步加強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要善用高技能人才資源,形成系統性成長成才機制,推動實現職業教育與企業需求精准對接。”

  完善“新就業”保障也不能操之過急

  近年來,新就業形態不斷壯大,成為推動經濟增長和吸納就業的重要力量。

  全國政協委員、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特聘教授陸銘長期關注平臺經濟,他認為,傳統觀念裏把靈活就業視為一種就業不穩定狀態,但今天的靈活就業已經成為一種基於科技的手段,能更高效地匹配供需,提升勞動者的自主性。要加强研究靈活就業人員勞動權益保障等方面的政策,“但也不能操之過急,否則很有可能你覺得是在幫他們,導致的結果卻適得其反”。

  全國人大代表、立信會計師事務所董事長朱建弟認為,要完善靈活就業保障政策,為靈活就業者撐起“保護傘”——應當儘快研究推動新就業形態立法,健全應保盡保的靈活就業保障政策,包括公平就業、薪酬待遇、勞務安全、社會保險、職業傷害保障、就業創業扶持、創業失敗救助等諸多領域。

  2022年7月,新就業形態職業傷害保障試點工作啟動,一年多來已取得積極成效。全國人大代表、太平洋醫療健康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周燕芳指出,“新職傷”在不同地區之間政策尚不平衡,不同平臺企業之間保障尚不平衡,理賠流程較長。她建議,加快推進“新職傷”試點擴面,探索新增第三者責任保障,加强資訊平臺建設與資料共用,優化理賠流程並提高事前預防能力。

  “相較於傳統就業形式,部分新就業群體暫未納入現有職業體系,勞動者普遍缺乏職業能力提升途徑。”全國政協委員、共青團上海市委書記上官劍認為,應該在鞏固既有保障體系的基礎上,構建適應靈活性、流動性、鬆散性勞動關係的保障機制,同時加强對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的職業培訓和學歷繼續教育,提高他們的職業素養和擇業能力。

标签: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