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企業為主體人才來驅動代表委員熱議新質生產力如何服務高品質發展

上海 56℃ 0
摘要:

  記者舒抒鄔林樺王海燕

  3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四届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要牢牢把握高品質發展這個首要任務,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加大創新力度,培育壯大新興產業,超前布局建設未來產業,完善現代化產業體系。

  新興產業“新”在哪裡,未來產業的“未來性”有何重要意義?新質生產力如何服務高品質發展……圍繞這些問題,代表委員們提出了真知灼見。

  呵護創新主體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2024年將鞏固擴大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等產業領先優勢,加快前沿新興氫能、新材料、創新藥等產業發展,積極打造生物製造、商業航太、低空經濟等新增長引擎,製定未來產業發展規劃,開闢量子科技、生命科學等新賽道。

  如何充分發揮創新主導作用?不少代表委員都提到了“企業主體”和“人才驅動”。

  “為未來產業儲備人才”的概念被多次提及。全國政協委員、上海市經濟信息化委主任張英建議,進一步打破學科壁壘,優化人工智慧產業的人才供需結構,培養滿足科學智慧、工程智慧等新興領域需求,具備交叉學科知識的複合型人才,並通過世界人工智慧大會等國際性平臺,推動全球頂尖人工智慧人才來華交流發展。

  “强化企業的科技創新主體地位,就是牽住了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牛鼻子’。”全國人大代表、中國電力裝備集團有限公司科技創新部部長張帆表示,企業是先進生產力的代表,是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的主體,鼓勵企業加大創新,能够整體提升科技創新的效能和活力。

  對於如何提升各類創新主體間的協同度,拓寬科技創新的國際合作通路,全國政協委員、德勤中國主席蔣穎建議,國家部委在考核相關企業時,可新增對企業參與融通創新的評估,促進大企業開放更多覈心應用場景。

  全國人大代表、復旦大學校長金力表示,新質生產力具有很强的非線性發展特徵。他建議構建多元多元評價體系,營造追求卓越、尊重創造、寬容失敗的制度環境。

  因地制宜發展

  眼下,全國多地都出臺了人工智慧產業支持政策,部分省市的政策舉措已細化至具身智慧、類腦智慧等垂類賽道,由此衍生出的資源要素和人才競爭也日趨顯著。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避免無意義的“內卷”和內耗,此刻更顯示出重要的指導意義。

  張英表示,通過人工智慧、綠色低碳等創新技術讓傳統產業“老樹發新芽”,是實現產業經濟高品質發展的必要途徑,也是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應有之義。她建議,以智慧產業鏈、智慧運維、數位模擬等行業應用為牽引,融合空間計算、區塊鏈等先進數位科技,打造工業大模型、工業元宇宙等創新工具和賦能平臺,推進人工智慧賦能產業創新。

  發展新質生產力,既要前瞻性地給予未來產業以約束力,也要對其有充分的信任度。全國政協委員、金杜律師事務所高級合夥人張毅建議,儘快推進人工智慧法出臺,同時引入“監管沙箱”制度,允許人工智慧企業在監管機构監督下,於相對可控的環境開展試驗性開發、測試和驗證,實現人工智慧領域的“放管服”。

  代表委員們還關注到知識產權對企業創新力的保障。全國人大代表、上汽集團零束科技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劉懿豔建議,加強智慧財產權法律體系的執行力度,積極參與國際專利規則的制訂和修改,並建立國家層面的專利情報和風險預警系統,幫助企業更全面、及時和精准掌握海外專利市場的動態,下好“先手棋”。

  提升發展效能

  新質生產力服務高品質發展已處於“進行時”。代表委員們紛紛提出,未來產業雖面向未來,但也基於當下,是數位科技與實體經濟的深入融合,歸根結底是為了實現高品質發展。

  有代表提出,儘管我國在數實融合方面已取得一定成果,但仍存在數位化轉型進展不平衡、政府牽引作用有待加强、跨城市群數位化聯動機制尚不完善等問題,應加强區域間的合作交流,實現資源共亯和優勢互補,推進數位化轉型和產業升級。

  全國人大代表,上海市政府副秘書長、市發展改革委主任顧軍在上海代表團開放日上表示,上海將加强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跨區域協同,健全基礎研究合作機制,持續推進長三角產業鏈補鏈固鏈强鏈行動。

  對於在更大範圍內聯動構建創新鏈、產業鏈、供應鏈,全國政協委員、華東師範大學國家安全與應急管理研究院院長伍愛群建議,應加强與RCEP成員國、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的跨區域產業鏈合作,開展高水准對外開放,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區域價值鏈。

标签: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