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餘座的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熱流湧動上昆全本《牡丹亭》火爆香港

上海 23℃ 0
摘要:

  記者施晨露

  “一直希望看到年輕的昆曲新一代在舞臺上吸引年輕的新一代觀眾,我很高興,因為今晚看到了。”退休會計師、昆劇迷黃先生說。

  昨前兩日,上海昆劇團全本《牡丹亭》亮相第52届香港藝術節,這也是全本《牡丹亭》創排以來首次境外演出。儘管連日來香港遭遇寒潮,香江畔,1700餘座的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熱流湧動。2日晚的上本演出票早早售罄,不少香港觀眾買齊全本三場演出票,一個週末泡在劇院。開場前,不少觀眾提前抵達,既有結伴而來的老觀眾,也有年輕人舉著門票與演出海報“合影”打卡。

  大幕拉開,以轉檯設計為主的舞臺,行雲流水般呈現閨閣、花園、宮殿及鄉村等場景變化,節奏明快且充滿電影感。佈景、燈光與服裝皆結合昆曲典雅韻味與現代審美風格,營造出虛幻朦朧、詩意唯美的舞臺氛圍。

  “到香港演出就像回家,香港觀眾看著我們成長,看著昆曲從無人喝彩到今天一票難求。”上海昆劇團團長穀好好說,“檢驗一個劇種的活力,要看有沒有市場、有沒有觀眾。”

  滿臺“青春”挑大樑

  湯顯祖“一生四夢”,得意處惟在《牡丹亭》。上海昆劇團對《牡丹亭》的修改提高與演繹有十餘次之多。2022年,上海昆劇團探本溯源,鉤沉史料,沉心細磨,以忠於原著精神為宗旨,用新時代審美觀首次創排全本55出《牡丹亭》,通過上、中、下連續三臺大戲的體量,深入挖掘傳統經典的人文價值和藝術價值,打開“如花美眷、似水流年”的精美藝術畫卷。

  傾上昆全團之力排演的全本《牡丹亭》,彙聚業內一流主創團隊,郭小男擔綱導演,在已故劇作家王仁傑劇本的基礎上,參與全本《牡丹亭》劇本改編,特邀嶽美緹、蔡正仁、張靜嫻、計鎮華、劉异龍、張銘榮、李小平等多位國寶級昆劇表演藝術家指導。總時長近八小時的全本《牡丹亭》忠實還原湯顯祖原著的主題內容與精神內涵,特別是將歷來甚少演出的20出戲重新納入,在原本的愛情主線外,鋪陳社會背景,昇華人物對生命意義的追尋,做到“舊中見新,新中有根”,原著每出戲末的集唐詩也首次呈現於舞臺之上。

  滿臺“青春”共挑大樑。全本《牡丹亭》杜麗娘、柳夢梅由“昆四班”羅晨雪、胡維露擔綱,“昆三班”梅花獎得主吳雙飾演判官和完顏亮。上昆行當齊全、文武兼備的優勢也得到發揮,一批優秀青年演員演繹杜夫人、春香、陳最良、石道姑、判官、完顏亮、李全、楊婆等劇中配角,增色增趣。此番赴港,上昆演職人員組成百餘人團隊亦是全本《牡丹亭》龐大體量的折射。

  “所以你更要認真演”

  “我們幾乎演遍了香港的劇場。”穀好好感慨,上海昆劇團與香港文化界、香港觀眾一次次“雙向奔赴”,緣分延續至今。1992年,上海昆劇團就曾參加香港藝術節,演出《玉簪記》等經典劇碼;劇團代表劇碼《長生殿》《臨川四夢》等都在推出後第一時間奔赴香港演出。2019年初,香港西九文化區戲曲中心開台啟用,上海昆劇團成為內地第一家在這裡上演大戲的院團。

  1999年,上海昆劇團推出上中下三本35折《牡丹亭》,連演三晚,創造全國第一。當時由蔡正仁、嶽美緹、張靜嫻等9比特藝術家帶領昆三班年輕人,共三組主演輪流登場。2000年,上海昆劇團攜三本《牡丹亭》在香港參加千禧年跨年演出,戲迷黃女士姐妹倆正是台下觀眾。“見過這些‘大熊猫’,誰能不為昆劇之美折服?”時隔20餘年,姐妹倆依然對當年演出盛况記憶猶新。不僅看戲,她們也學戲,和上昆老藝術家結下深厚情誼,“嶽美緹老師一直問我們,這次票賣得怎麼樣?”

  “我的老師嶽美緹是上昆第一位女小生,我很幸運,能有師承。”胡維露說,出發香港前收到嶽老師發來的微信,“老師說,一個好消息,票賣得很好,第二句話就是‘所以你更要認真演’。”

标签: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