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諸葛漪
3月3日,沉浸式音樂劇《娜塔莎、皮埃爾和1812年的大彗星》(簡稱《大彗星》)將在交通銀行前灘31演藝中心收官。未來兩周倒數計時10場演出中,中外團隊將迎接盛大的告別。
龍年新春之際,《大彗星》橫跨春節檔連演8場,不少外地觀眾拖著行李箱趕來申城“追劇”。觀眾席中,不乏二刷、三刷甚至五刷的忠實粉絲。
上海大劇院以《大彗星》開創本土音樂劇創制新模式:拿下版權,組建國際團隊,製作全英文的全新上海版。《大彗星》女主角娜塔莎飾演者納奧米·黛安娜,對上海的第一印象是接機時劇組提供的咖啡與麥芬,這也是她對上海持續至今的味覺印象:“近4個月裏,我熟悉了上海,喜歡這裡的人。”陳玉婷飾演娜塔莎閨蜜索尼婭,兩人友誼延續到戲外:“納奧米逛街時看到一條適合我的手鏈,她買下來送給我。我一直戴著它,這是娜塔莎與索尼婭的聯結,也是我和納奧米的聯結。”扮演皮埃爾的庫珀·戈丁11年前來過上海,鍾愛宮保雞丁的他表示,“能在上海演出我喜愛的《大彗星》,十分幸運。”
《大彗星》獨特的舞美設計與沉浸式體驗、不同的座位與視角,為觀眾帶來截然不同的觀演感受。忠實觀眾開啟“多刷”模式,並自發在社交媒體分享不同視角下的《大彗星》以及最具性價比的座位。觀眾張卡羅在“五刷”後總結,“看演員最佳——680價位一樓陽臺;性價比最佳——280價位二樓後區。”觀眾莫莫表示,“在家族席時,第一首歌《序曲》更能感覺到我是一個來賓,好像我在戲裏一樣;彗星席可以看到整個舞美,更像是一種帶著抽離的旁觀者視角。”湖南觀眾小池趁著春節假期再次趕到上海二刷《大彗星》,“距離1月27日我第一次看,不到一個月,一直想著什麼時候再去上海二刷。發現來回機票價格可以接受,我立刻買票,這次叫上了老哥一起。”
《大彗星》依託列夫·托爾斯泰巨作《戰爭與和平》,做出了全新嘗試。作曲家金複載感慨:“該劇選用俄羅斯民間音樂、獨立搖滾樂、電子舞曲、古典歌劇等看似不太相關的多樣音樂風格,伴隨著角色和環境交織流動,彙聚成一張有機的聲音之網。”鋼琴家孔祥東認為,《大彗星》有很多新的音樂語彙,是一部互聯網時代的音樂劇。
舞蹈家朱潔靜體驗走上《大彗星》舞臺,與角色們共舞:“我第一次這麼近距離與舞臺上的演員互動。《大彗星》完全打破傳統的觀演關係,是一種新的劇場體驗管道。”音樂劇演員朱芾對於《大彗星》的“陌生化”表達讚不絕口:“它把每個角色的心理活動都演出來、唱出來,這是一種很有意思的體驗,用現代的模式表達戰爭時期的情感及情緒。”上海音樂學院教授陶辛認為,這樣的表達方式正是《大彗星》的獨特之處:“它徹底顛覆傳統戲劇‘代言’法則,創作者扎實的戲感和圓熟的科技讓這種處理不顯得突兀違和,反而給人一種‘本該如此’的感覺。”脫口秀演員李誕在皮埃爾身上找到共鳴:“《大彗星》忠於原著,在漫長的《戰爭與和平》中‘切’了一塊少女心事、浪蕩公子的故事。我最喜歡的角色皮埃爾從頭到尾沒有離開過舞臺,這個設計非常好,所有熱鬧都與他無關,所有後果都由他承擔。”
正如中方導演周笑微所言,《大彗星》是一個關於娜塔莎的故事,作者在創作中或許代入的是皮埃爾的視角——他既是一比特旁觀者,也是一比特書寫者、講述者。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嚴鋒評論:“戰爭的陰雲,愛的渴望,生之迷惘,樂舞狂歡,這些不都是永恆的旋律嗎?”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