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施晨露
“龍的眼神、龍角和龍的身姿是刻畫龍的三要素。採用漫畫簡練、誇張的手法,運用書法寫意的韻味來塑造龍年生肖圖,一氣呵成,寓意龍年一筆順遂、吉祥如意。”上海美協主席、漫畫家鄭辛遙這樣介紹自己的《龍年一筆順》。
昨天起,連同這個一筆劃出的龍,438條各式各樣的龍出現在上圖東館。從兔到龍,連續二年舉辦的生肖藝術大展,“傳統文化時尚表達”是不變的主題。
“龍·生肖藝術大展”在歷時2個多月的徵稿時間裏,收到專業組作品5346幅(組),少兒組作品1716幅。這些龍,有的在油畫布上,有的在國畫宣紙上,還有一尊尊生動的雕塑,更有平面設計、動畫乃至CG、AIGC創作。
“龍這個主題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已經傳承數千年,徵稿前,不少藝術家和創作者都反映,要創新,有一定挑戰。”上海動漫行業協會秘書長張煒介紹,最終的來稿令人驚喜,不同年齡、不同代際的創作者和藝術家對龍的表達完全不同。這次展覽中,最年長的創作者是94歲高齡的當代著名畫家丁立人,還有28件由“00後”小藝術家創作的作品。“前輩藝術家注重傳統的傳承,中青年作者希望借‘龍’展現力量和思想的深度,更年輕的創作者表達出他們對傳統文化的全新理解,不乏科幻、賽博朋克的元素。”
70%以上的“創龍高手”是年輕人。基於非遺元素的“龍形再現”,令人回望傳統的同時感受時尚。李忠旭的《苗龍再現》以苗繡的手法展現出既古樸又時尚的龍;謝婷的《青龍苗會長卷》以CG手法呈現出色彩豐富、層次分明、如入風雲、氣象萬千的廟會場景,青龍金鳳穿梭其間,各路仙人禦馬而來;裝置藝術《纖手揚漿,流水華章》則以非遺月份牌美人為元素,讓她們以劃龍舟的管道“動”起來;馬千裏以年畫理念再現《生龍活虎新門神》,左青龍、右白虎,憨態可掬。海派繡球也是非遺項目,100多個繡球連綴而成“繡球龍”,色彩斑斕。
展覽作品與閱讀空間相得益彰。一樓第一展廳的牆面,頂天立地地刷上了葉露盈的《洛神賦》,既有古色又有新意,讓讀者沉浸山海雲間。停放嬰兒車的地方,一對貼在觀光電梯玻璃外牆上的“親子龍”,提示讀者“龍年也要多讀書”。
祁嬌娜的《二龍戲珠》畫面上,“珠”圓玉潤的嫦娥與兩條屋簷上的龍一起“鬥地主”,當“地主”是嫦娥時,兩條屋簷上翹首以盼的龍“不爭不搶”。同為《二龍戲珠》,張蔔兮的畫面上是兩個玻璃杯裏的龍狀吸管與水泡泡。年輕創作者靈動、可愛甚至滑稽的筆觸,賦予龍更豐富、動人的性格特徵。
數位化是跨界創作的工具,此次參展作品80%以上是數位稿,一方面符合年輕創作者的創作習慣,另一方面也是打破創作次元壁的創作手法。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