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碳市場開市十年累計交易量交易額呈增長態勢

上海 26℃ 0
摘要:

  記者陳璽撼

  2013年11月26日,上海市碳排放交易在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開市,標誌著上海碳排放交易試點從研發階段跨入運行操作階段,用“經濟杠杆”控制碳排放的時代正式開啟。

  新年伊始,上海碳市場“雙喜臨門”:納管企業完成2022年度碳排放配額清繳,創造連續10年100%履約的紀錄;截至2023年12月29日,上海碳排放交易市場已吸引1860多家組織開戶交易,現貨品種累計成交量達2.4億噸,累計成交額42.22億元,國家自願核證减排量(CCER)成交量穩居全國第一。

  限制污染排放的“天花板”越來越低,但納管企業扛住壓力,信守控排承諾。同時,碳市場累計交易量和交易額呈增長態勢,這是碳排放交易價值得到充分認可的注腳,更是大量企業通過轉型陞級“輕裝上陣”的印證。

  378家重點排放企業納入碳市場

  2005年,伴隨《京都議定書》的生效,碳排放權成為國際商品。

  簡而言之,碳交易就是將碳排放權當作商品在符合條件的市場上買賣。根據歐盟和美國等碳市場的實踐,碳排放交易體系是低成本减少碳排放的最有效工具之一。其成效之所以顯著,關鍵之一在於解决了動力問題——企業意識到“貼錢”的環保也能帶來真金白銀,積極性大幅提升。

  2011年11月,國家發改委明確7個省市開展區域碳排放權交易試點,上海是其中之一。生態環境部門的最新統計顯示,現時,378家重點排放企業已納入上海碳市場,涉及鋼鐵、電力、化工、航空、水運、建築等28個行業。和10年前的16個行業、197家企業相比,碳市場更趨全面和成熟,更加深入人心。

  回望10年路,上海市生態環境局應對氣候變化處處長周軍坦言,碳市場100%履約不是一蹴而就的,在碳市場建立初期,企業的碳排放、履約成本、配合度都是未知數。囙此,上海碳市場採取了三步走的辦法。

  第一階段為2013年至2015年,重點在於普及碳市場概念,為提升企業的接受度,上海碳市場採取配額100%免費發放的管道。

  第二階段為2016年至2018年,上海逐步收緊免費配額發放比例,市場整體配額盈餘逐年减少,推動企業在壓力下不斷提高碳排放管理水准和碳資產管理意識。

  第三階段即2019年至今,“緩衝期”結束,大量企業直面履約壓力,上海持續優化完善碳交易相關制度,並引導企業以加大綠色轉型力度的管道降低履約成本。

  現時,納入碳排放配額管理的企業約占全市碳排放量的60%以上。從减排效果看,近10年,上海組織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量累計下降了50%以上,碳市場功不可沒。

  致力解决“環保不一定减碳”

  上海碳市場的“老朋友”寶鋼股份是第一批參與上海碳市場的履約企業,連續10年信守承諾,積極完成碳排放配額的履約清繳,但過程絕不輕鬆。

  企業能源環保專家表示,碳排放的控制是一項特別複雜的系統工程,越是在環保上持續高投入的企業,减碳壓力有可能越大。

  以寶鋼近年來實施的環保超低排放改造工程為例,僅2022年就實施了50多項環保改造項目,並於2023年完成環保A級企業驗收。然而,環保設施的投入帶來了能耗和碳排放的新增,寶鋼每年環保設施消耗能源約60萬噸標準煤,新增碳排放約130萬噸。

  內在的轉型陞級壓力不小,外部市場的緊迫現實也擺在中國碳密集型工業企業面前。2023年10月1日,全球首個“碳關稅”——歐盟碳邊境調節機制正式啟動,2026年1月1日正式起征。届時,鋼鐵、水泥、鋁、化肥、電力、氫能和部分下游產品是第一階段重點“照顧”對象。

  全球綠色低碳轉型大勢不可逆轉,持續减排實現“雙碳”目標已關乎未來生存,必須迎難而上。

  寶鋼股份製定了“雙碳”路線圖和時間表,計畫在2030年具備减碳30%的科技能力,2050年實現碳中和,主要通過源頭减量、能源替代、低碳冶金等措施來實現。

  寶鋼股份寶山基地2022年以來以每年10萬噸至20萬噸標準煤節能量為目標,加速推進節能技術的普及應用。2023年12月23日,國內首套百萬噸級氫基豎爐在寶鋼股份湛江鋼鐵成功點火投產。對比傳統工藝同等規模鐵水產量,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50萬噸以上。今年6月,寶鋼圓方坯電爐低碳節能改造項目有望完工,電爐具備全廢鋼冶煉條件,年節能量可達1.67萬噸標準煤。

  碳市場成熟,護航高品質發展

  即使在節能減排上不斷用力,一些快速發展的企業仍會面臨碳排放配額吃緊的難題,上海碳市場的建立和成熟,有效調和了部分企業發展和减排的衝突,為它們的永續高品質發展保駕護航。

  通過綠電交易,用戶不僅可以獲得清潔可靠的電能供應,還可享有綠電帶來的環境權益和綠色内容,提升國際競爭力。

  從2022年起,全球最大的聚合物生產商之一的科思創在中國參與綠電交易。2023年,科思創上海一體化基地有超過40%的電量來自綠電,且“自產自消”的比例正穩步攀升。新年伊始,科思創上海一體化基地的光伏二期項目即將投用,每年可發綠電650萬千瓦時,减少數千噸碳排放。

  但過去一段時間,在滬企業外購綠電並不能完全有效轉化為减碳領域的真金白銀,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部分企業外購綠電的積極性。

  上海生態環境部門經過調研,在去年調整上海碳交易企業外購電力中綠色電力碳排放核算方法,符合條件的外購綠電可用於抵扣上海碳排放交易體系中的碳排放量。按平均碳價67.25元/噸估算,13家上海碳交易企業2022年度共扣除通過北京電力交易中心綠色電力交易平臺購買的綠電3.6億千瓦時,折合碳排放量15.1萬噸,節約履約成本約1015萬元。

  受政策激勵,2023年上海綠電交易量突破20億千瓦時,以鋼鐵、石油化工、電子資訊等行業為主的進出口貿易相關企業,參與綠電交易的積極性最高,碳市場降碳功能得到更充分發揮。2023年,寶鋼通過市場購買綠電超過9億千瓦時,折合成减碳量超過40萬噸。

  在自身環保意識和利好政策措施的驅動下,許多不直接“燒煤”的企業也積極配合納入碳排放配額管理。去年,上海將資料中心和普通貨物道路運輸企業納入碳市場。

  2022年,萬國數據全球運營指揮中心的PUE(能源使用效率,以資料中心總功耗與IT負載功耗的比值來表示)已達到1.22。在滿負荷狀態下,綠色資料中心每年能節省用電約1000萬千瓦時。

  盡可能“榨取”每一度電的價值,調整供電架構是主要手段。萬國數據變雙路不間斷供電為單路高壓直流供電,同時建立監測系統,依靠精細化運營節能降碳增效。調整能源結構也是减碳的覈心工具。2021年以來,萬國數據上海四號資料中心通過直購水電、跨省風電、光電,以及園區自建分佈式光伏等措施,使直供綠電比例達到90%以上。

  經測算,萬國數據的碳排放强度已從2020年的7.66噸/平方米降至2022年的5.4噸/平方米,距離其2030年實現淨零碳排放的目標更近了一步。

  “十四五”期間,上海將研究飯店、辦公大樓等樓宇建築和危險固廢處置等環節納入碳市場的可行性。“全球减碳浪潮中,沒有一家企業能置身事外,必須未雨綢繆。”萬國數據執行副總裁錢亦馨說。

标签: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