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隔幾十公里,怎樣讓“弱校”變强——上海教育集團化辦學創新案例調查(下)

上海 29℃ 0
摘要:

  記者龔潔芸

  這個學期,浦東新區晨陽小學迎來了一批教研員聽課、評課。

  這些教研員都來自於進才實驗小學教育集團的“集團教研室”。在聽了7個學科28節課後,集團教研員和晨陽小學的教師一對一交流了課堂教學實踐情况,並提出了改進建議。

  進才實驗小學教育集團的11個成員校原本分散在浦東新區的各個區域,如今卻因為有了“大家庭”而緊密團結到了一起——2019年底,進才實驗小學教育集團成立。成立時間雖然不長,集團卻在師資流動、課程共亯、活動互鑒方面摸索出不少經驗,並在2023年初成為浦東新區首批緊密型集團之一。

  學生雖身處一所學校,卻能享受到其他學校的師資、課程、活動、硬體資源等,這不僅意味著打破限制、交流融合,更展現出集團的教育張力——這些,都是集團化辦學帶給學生的獲得感。

  不一樣的學校,一樣的精彩

  進才實驗小學教育集團由進才實驗小學、江鎮中心小學、航城實驗小學、老港小學、海桐小學、上海交通大學附屬浦東實驗小學北校、華林小學、東方小學、晨陽小學、羅山小學和進才實驗小學西校等11個理事單位(區)組成,其中進才實驗小學為覈心校。同學段的11所小學牽手成立集團,給學校之間經驗複製、文化共融等提供了便利的條件。

  在家長們的眼裡,好學校的標準無非是兩樣:師資力量和課程設置。這11所學校如何抱團發展,共亯優質課程,是家長們的關注點。

  在進才實驗小學,每節課開始前的2分鐘是學生們的講臺,也是孩子們表達自己的機會:語文課2分鐘,學生們可以講一本書的讀後感;數學課2分鐘,學生們可以介紹量測工具;英語課2分鐘,是微主題演講時刻;體育課2分鐘,學生們可以介紹體育明星……每個短小的2分鐘背後,鍛煉的是孩子們尋找資料、準備提綱的綜合能力。

  不一樣的學校,一樣的精彩。在緊密型集團化辦學過程中,“兩分鐘微課程”走出了進才實驗小學,作為共亯課程走進了集團內更多的成員校。

  同樣地,書法課程是塘橋第一小學和江鎮中心小學的特色,於是,從2020年開始,教育集團學生書法比賽連續由兩所學校主辦,集團所有11所成員校參與其中。此外,“建構大師”“未來領袖”“摩登舞”“小小建築師”等特色課程,也由集團集中採購,送教上門至各個成員校,讓11所小學共亯。

  “組隊”柔性流動提高教學水准

  師資的柔性流動,發揮覈心校的輻射作用,讓“弱校”變强,是集團化辦學的關鍵。但是,浦東新區區域廣闊,進才小學教育集團所有11所成員校相隔幾十公里,怎麼流動,如何幫扶,進才實驗小學的成功經驗是——“組隊”柔性流動,“組團”提升教學技能。

  最北到黃浦江畔的上海交通大學附屬浦東實驗小學北校,最南面到東海邊的老港小學,進才實驗小學教育集團“跨度”很大,如何讓教師合理流動,集團理事長趙國弟想到了一個辦法:自由結對,提出需求,柔性流動。

  需要流動什麼老師,供求雙方自己討論——集團會議上,11所學校的校長坐在一起,自由組合結對,再由被扶持方提出需求,相對優質的學校提供骨幹教師進行流動。比如,和覈心校進才實驗小學結對的老港小學,提出需要2名英語老師和1名語文老師進行幫扶帶教,於是,進才實驗小學就安排了一名區學科帶頭人和兩名區骨幹教師——語文老師陸倩倩、英語老師陶躍汝和沈捷,去老港小學帶團隊、磨課磨教案,再請老港小學的骨幹教師來市區跟崗、聽課。這樣結對柔性流動,一幫一針對性幫扶,幾年下來,“弱校”開始變得不弱,集團內成員校教學品質也慢慢趨於均衡。

  開設整個浦東新區第一個集團“名師工作室”、打造集團自己的教研室、聘任集團的教研員深入各學校指導、教研,進才實驗小學教育集團還摸索出一條屬於自己集團特色的教研之路,帶動所有教師共同前進。

  去年,集團內的名師工作室已經建設到第三期,已經有25個名師工作室,覆蓋了所有學科和班主任工作。集團內的名師來自集團內各個學校的骨幹教師,每個月有定期教研活動。“很多老師沒有機會參加區一級的名師工作室,我們就讓集團裏的優秀老師設立工作室帶教,起到示範作用。”趙國弟介紹說,效果是顯而易見的:一年間,各成員校獲評小學中級和高級職稱的老師新增了17名,集團內教師的整體水準得到了顯著提高。

  去年9月,集團還組建了自己的教研室和教研員隊伍。集團教研室由11名中心組成員、13名教研室教師構成,涵蓋集團所有成員校和大部分學科。集團教研室成立後,晨陽小學成為集團教研室第一個全面聯合調研的成員校。“彙聚集團內優秀師資的教研室,給我們在教學上直接而又有針對性的指導和提升。”一比特參加展示的老師表示,集團內的教研員,對學校實際情況和學生的學情也更瞭解,這樣的指導會更加有的放矢。

  來自老港小學的英語教師夏小燕感言,自己便是集團“孵化器”的受益者。“之前,我對英語教學教研存在許多困惑,但因學校位置偏遠,缺乏學科專家專業指導,自己的專業成長遇到了瓶頸。在集團創設的平臺,我受其‘哺育’迅速成長。”如今,她還將自身的成長成果輸送給本校英語教研組同仁,在更大範圍內輻射集團化辦學的成效。

标签: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