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多萬進城農民能否真正市民化把縣城建强,提高就地就近城鎮化的質量和水准是現實路徑

四川 31℃ 0
摘要:四川既有大城市、又有大農村,城鄉差距與區域差距交織疊加,城鄉二元結構尤為明顯。推進城鄉融合發展,是建設現代化四川的必答題,也是拉動投資、提振消費、促進就業增收的重要抓手。


近年來,眉山市仁壽縣在稅收、資金、廠房租金等方面給予小微企業大力扶持,吸引不少農民工返鄉創辦小微企業。圖為在該縣汪洋鎮的華晶鑫盛玻璃科技有限公司,工人們在玻璃瓶上貼花。潘建勇攝(C視覺)


瀘州市合江縣先市鎮,車輛行駛在去年才竣工通車的S438公路上。合江縣把“四好農村路”建設作為推進鄉村振興的抓手,一條條公路修到農戶家門口,帶動農民實現增收。李貴平攝(C視覺)


關鍵字

必答題

圓桌訪談

四川既有大城市、又有大農村,城鄉差距與區域差距交織疊加,城鄉二元結構尤為明顯。推進城鄉融合發展,是建設現代化四川的必答題,也是拉動投資、提振消費、促進就業增收的重要抓手。

一年一度的春運即將開啟,全球最大規模的人口遷徙又將上演。對四川而言,川籍農民工數量在全國位居前列,這樣的“鐘擺式”流動,在城鄉間已是常態。相關資料顯示,現時,全省有2000多萬進城農民生活在都市、戶籍在農村,是城鄉“兩栖族”。

如何結束“鐘擺式”流動,减少城鄉“兩栖族”?許多專家指出,縣域地區人口就地、就近城鎮化的必要性日益凸顯。省委十二届四次全會明確,抓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把縣城建强,提高就地就近城鎮化的質量和水准。

當前,尤為迫切的是,以縣域為重要切入點,增强縣域對於產業和人才的吸引力,不斷縮小都市和鄉村的差距,實現城鄉之間的深度融合發展。還需關注的是,種種變局之下,縣城的高品質發展如何破局?縣域經濟轉型如何突破瓶頸、持續向好?近日,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邀請各方專家對此開出了“藥方”。

受訪嘉賓

郭曉鳴四川省社科院研究員

賈晋西南財經大學中國西部經濟研究中心副主任

劉俊四川省縣域經濟學會副秘書長

就地就近城鎮化,堵點在哪兒?

記者:過去我們的城鎮化以大城市群為主要發展路徑,現在要轉向縣域,特別是採取就地就近城鎮化的管道。這種轉變面臨哪些堵點?

郭曉鳴:進城農民存在雙重佔有資源的情况,比如大量閒置的宅基地,寧願撂荒也不交給集體,成為沉睡的資源。但我認為這是歷史發展階段合理的現象,在進城農民還不能享受與都市居民同等的公共服務待遇時,要求他們放弃在農村的承包權、分配權,是不公平的。四川有2000多萬生活在都市、戶籍在農村的進城農民,沒有真正實現市民化,這部分人群也是農村資源閒置率最高的,要千方百計想辦法讓資源流動起來。

賈晋: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是當前暢通城鄉要素流動的一大堵點。轉移人口的縣城化,也就是就地就近城鎮化,是我們的目標。要實現目標,我認為一些先進地區的做法可以借鑒。

我們在江蘇一個縣跟踪調查,他們想辦法盤活資源,農民放弃宅基地、農用地,進城之後配套社保、集中居住區域。為什麼可以做到?這是因為放弃的名額權益由縣上統籌,這條路就能走通。這就要求我們的縣域經濟足够發達,能够充分承載產業,才能在縣域內部實現這樣的統籌。

劉俊:縣城是就地就近城鎮化最重要的載體,也是農村居民購房的首選地。2022年,四川城鎮化率為58.35%,比全國平均水準低了6.85個百分點。四川的城鎮化率落後於全國,這是差距也是潜力,如果能够打通要素流動,城鎮化還有二三十年保持增長的潜力。相關資料顯示,預計“十四五”時期全省城鎮化率年均提高近1個百分點,每年有80餘萬農村人口轉移到城鎮,這必將帶來城鎮體系、內需市場和城鄉格局的深刻調整。但我們要看到,用高成本做到的城鎮化已經實現了,當務之急是有序組織實現更低成本的城鎮化。

郭曉鳴:改革需要雙向發力。在都市端,關鍵在於解决公共服務均衡化的問題,織牢社會保障網、加快完善公共服務體系。在鄉村端,建立農民資產財產處置的機制,也就是建立退出的制度和路徑。從制度設計上,讓各種資源流動起來,為農民增加收入,成為他們進城的原始積累,也為鄉村產業發展提供更多的資源。

縣城高品質發展,破局的關鍵是什麼?

記者:縣城地處“城尾鄉頭”,對推進城鄉融合發展起著關鍵支撐作用。但對四川多數縣城而言,規模小、實力弱,轉型與發展的壓力並存。要實現高品質發展,如何破局?

賈晋:四川的縣域平均經濟規模僅為浙江和廣東的1/3、江蘇的1/4左右,縣域經濟發展不充分。省委提出以縣域為重要切入點扎實推進城鄉融合發展,就是要夯實縣域發展基礎,率先在縣域內破除城鄉二元結構,帶動形成新型工農城鄉關係。而以縣城為龍頭培育壯大縣域經濟,是破題的關鍵。

劉俊:縣城要轉變發展模式,四川要對183個縣(市、區)實行分類,在發展類別上要按照大城市周邊縣城、專業功能縣城、農產品主產區縣城、重點生態功能區縣城的分類,準確對縣域發展模式進行定位。同時,要實現以人為本的高品質發展。首先要千方百計新增就業機會,人多了就有機會,就有服務業;要承接逆城市化的康養、休閒、養老的需求;找比較優勢、補短板,發展差异化個性化的產業。

郭曉鳴:破局的關鍵是產業。我觀察到產業存在的問題,一方面是城鄉產業發展相互脫節,產業鏈短,融合度低;另一方面城鄉產業發展關鍵利益主體參與度低,利益分享不足。

破局的路徑,首先是優化城鄉要素配寘,在鄉村端解决土地細碎化問題,吸引都市科技、投資、管理、市場要素進入鄉村,進行對接,從現時低端分散超小規模農業,逐漸發展為現代農業。

第二,根據城鄉消費需求的變化,瞄準新的消費需求,發展新的消費業態,實現產業融合提質增效。比如一產三產的聯動,從低端的農家樂,向康養、民宿、研學、體驗等業態陞級。

第三,構建利益機制,讓關鍵利益主體(農戶、專業大戶、家庭農場、合作社、農業企業等)充分參與到產業園區、特色小鎮的發展過程中,實現共建共用。

打破城鄉多重割裂,縣域如何擔當重任?

記者:城鄉之間存在的多重割裂,導致兩者之間未能形成良性迴圈,這是城鄉差距大、城鄉問題突出的根源之一。其中,縣域和縣城未能充分發揮連結的作用。縣域發展怎樣促進要素雙向流動和迴圈?

郭曉鳴:人、地、錢這三個問題是覈心關鍵。人的問題之前我講了進城農民,還有一頭是入鄉群體。他們面臨的問題主要是政策風險導致的不穩定,以及現實帶來的難融入。鄉村發展是人才重構的過程,讓在農村想出去的出去,讓都市裏想進村的進來,關鍵是通過解决政策和制度的障礙,打通外部人才進入的通道。

地是“三塊地”的問題,承包地要以縣域為要素融合,下决心解决耕地細碎化問題,讓小田變大田,提高耕地的利用效率;宅基地,是土地要素盤活的引爆點,最重要是以改革建立新的制度,改變低效和閒置浪費;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是具有巨大潜力的領域,重點是被納入國家第二輪試點的19個縣(市、區)進一步加大探索力度,以市場化管道來盤活資源。

錢分為三種資金,財政資金、金融資金、社會資金,要細化啟動三類資金的管道。

賈晋:暢通縣域城鄉流通網絡體系也很重要,重點還是在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要完善從田間到餐桌上的產業鏈體系,逐漸消解堵點,縣域裏的冷鏈中心、批發市場在這個體系裏非常重要。要聚焦以縣域為覈心的城鄉流通領域裏的關鍵問題,降成本、提效率。

我認為理想的城鄉融合,是不同梯度的城鄉融合,縣域內有一定梯度,不同縣之間也有梯度。要把每個臺階儘量做平,不讓它坑坑窪窪,而臺階之間又不至於太陡,差距太大。

劉俊:除了促進縣域內要素流動,建立縣域城鄉迴圈的城、鎮、村三級空間支撐體系和公共服務體系也是關鍵點。三級體系裡面的重點是縣城的綜合帶動作用,以及鄉村多元價值的作用。要推進縣城基礎設施向鄉村延伸,以片區為單元編制實施鄉村國土空間規劃,推動重要市政公用設施佈局向城郊及中心鎮延伸,推動有條件的中心鎮發展成為縣域副中心。一二三產業融合覈心在縣城,但鄉村的多元價值還是在鄉村,所以省委提出“抓好兩端”,兩端很重要。

郭曉鳴:還有一個不得不提的是公共服務,也是現時改變最顯著、老百姓認同度較高的領域。以四川的經濟發展水准和基礎,不能急於要求均等,但在財力允許的情况下,要逐步縮小差距。我認為需要重點解决三個問題:

一是公共服務供給的精准性。現時行政化標準化的匹配管道,存在公共服務供給錯位的衝突,村民最需要的和提供的不匹配,比如每個村都配一個兒童活動室、一個衛生室,但有些村因為人口的空間變化,需求顯著萎縮,造成低效配寘。而新增的需求,比如停車場、充電樁、路燈等,不能及時動態滿足。二是公共服務的供給管道。最大的受益主體是當地村民,應該最有發言權,但現時自上而下的供給管道,受益主體無法表達他們的訴求。三是管護機制缺失,重建輕管,前建後壞。

由此,改革的方向是根據鄉村人口結構的變化,製定可以動態調整的公共服務方案,探索建立村民主導的建管結合的機制,提高使用效率,讓公共服務的認同度更高,獲得感更强。(記者李欣憶邵明亮

标签: 城鄉融合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