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讀者在大隱書局武康大樓店翻閱書籍。施晨露攝
記者施晨露
“書香特別濃,感覺特別好。”昨天下午,來自遼寧盤錦的都女士一家推門走進武康大樓一樓的大隱書局。上幼儿園的妹妹找到喜歡的繪本坐下看得入神,讀初三的哥哥在書架間流連,忍不住跟母親說:“這裡真好,以後我想來上海讀大學。”
來取上周在書店訂的文創的李女士發現,店門口的謝幕優惠招貼不見了。“還是6折優惠,歡迎您下次再來。”來到收銀台旁,店員告訴她。
這是大隱書局武康大樓店一個普通又不普通的營業日。
大概20天前,大隱書局官方微訊號發出創始人劉軍的一封信,“這裡是淮海中路1834-1號,大隱書局的第一家門店……2024年1月8日,將卸下‘大隱書局’的匾額,沉入我們的記憶深處。”
傍晚6時,這是原定閉店的時間,書店裏的燈光沒有熄,還有讀者推門進入。
7年來一直在這家大隱書店工作的店長張姿靈說,“這兩天,很多讀者特意前來。得知書店可能有轉機,每個人的臉上都洋溢出笑容,這是對我們最大的鼓勵。”
2016年,大隱書局在武康大樓開出首家實體門店,營造一隅“到處皆詩境,隨時有物華”的中式文化空間。青玉案、天淨沙、蒼梧謠、滿庭芳……一個個溫潤美好的語彙,裝點著一個個空間,讓初生的這個書店品牌顯現出獨特的格調。七年來,20萬册圖書在這裡棲身,200多位文化名人造訪,800多場活動在這裡舉行,300多萬讀者在這裡瀏覽……昨天下午,記者見到書店裏一場讀書會持續了兩個小時。
最初,讓這家“大隱於市”的大隱書局被更多人關注到的是書店門口的一條長椅。書店門口的人行道較窄,有個6條公交線路停靠的車站。書店向內退後“讓”出的地方和一張長椅,為等車的市民辟出一個遮蔽風雨和烈日的空間。
本是不事聲張的一份善意,沒想到為書店贏得意外的聲名,有人為此專程到書店買書。書店旁是一個幼儿園,幼儿園放學後,接送的家長帶小朋友在門口等車,有時也會到店裡來看一看。書店就在進門書架的低處放了一些童書,供孩子們翻閱。書店周圍沒有便利商店,2016年酷熱的夏天,書店向過往行人和讀者每天免費贈送500瓶礦泉水。活動舉辦到第三天,有礦泉水品牌主動加入贊助,免費贈水的活動整整持續了100天。“大隱”的招牌從此與“知冷暖、有人情味”聯系起來。
大隱書局有一句暖人心的口號:“為守望者暖茶,為夜行人燃燈。”從武康大樓出發,這個上海本土書店品牌以“千店千面、一店一策”的戰畧在都市不同地方播撒書香,構建以閱讀為主體的複合、多元、跨界的文化空間,探索閱讀、公益、商業的結合。現時,大隱書局經營或運營17個書店、圖書館空間,上海之外,足迹延伸到蘇州、徐州、台州、無錫。
冬日,讓遼寧來的都女士和很多讀者感到溫暖的是,大隱書局門口的小桌子上擺著暖水壺和一疊紙杯。路過的老讀者、從書店出來的年輕人,常常會停下脚步,倒杯熱茶。
往前走,邂逅又一家小書店——元龍音樂書店。在武康大樓這個上海知名的地標建築,兩家書店、藝術空間、咖啡店……構成了城市文化風景的日常。
“遊客和周邊居民是書店最大的客群,文創賣得最好,其次是書。”張姿靈說,書店每隔幾個月會調整圖書、文創,“有機會繼續經營下去,正好趁此機會,根據讀者的喜好和需求做新一輪的調整、上新。”
這些天,記者拜訪“大隱”,總能見到上幼儿園年紀的孩子坐在爺爺奶奶的膝蓋上看著書,不同年齡的讀者在書架前停留。書店裏的氛圍,一如平常。
書店門口的長椅還在,熱茶還在,書店的燈光還會繼續陪伴它的讀者。這是一座城市守護書香的美意。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