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胡幸陽黃海華
昨天,由丘成桐院士擔任首任理事長的上海數學與交叉學科研究院在楊浦區揭牌。研究院屬於新型研發機構,開展數學與交叉科學研究、人才引進與培養、國際學術交流等活動,致力於在基礎數學理論和應用研究方面取得重大原創成果,助力解决我國戰畧領域“卡脖子”問題,引領高端產業創新發展。
這一長期目標如何分階段落地?研究院將以何種模式開展哪些領域的研究、引進哪些人才團隊?研究院為何選擇落地上海楊浦,院地雙方將怎樣雙向賦能?
既要基礎研究,也要實際應用
談及上海數學與交叉學科研究院的未來願景,丘成桐說“要做世界一流的研究”。研究院的研究方向被設定為“25%基礎數學+25%應用純數學+50%交叉學科應用”。
除了解决具體的數學問題,上海數學與交叉學科研究院還將探尋重大科研方向。“不能跟在別人後面走,而要自己走出一條路。”丘成桐說,現代數學不斷地向縱深發展,很多方向中國數學家甚至完全沒有涉獵。正如一場講究策略的戰爭必須有攻有守,解决“卡脖子”問題只是“守”,而探尋自己的原創科研方向才是“攻”。
上海數學與交叉學科研究院以“交叉”為名,如何真正實現學科交叉?“學科交叉並不像‘炒飯’那麼簡單,需要對數學和其他學科真正瞭解,否則很難做出真正有價值的成果。”丘成桐介紹,他們最近與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生物與化學交叉研究中心主任、世界上首位細胞死亡基因發現者袁鈞瑛團隊合作,“他們的研究需要大量的數學方法,以前一直找不到合適的人選,這一年來我們的合作很愉快。”
作為一家新型研發機構,上海數學與交叉學科研究院“新”在何處?
“我們在機制上並沒有一定之規,而是根據研究內容靈活設計,否則容易被‘條條框框’所束縛。”丘成桐說,美國之所以在科技上能够走在前列,也得益於靈活的科研機制。
上海數學與交叉學科研究院副院長胡森介紹,研究院要對標世界最頂尖水准的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研究內容必須要有一定的學術價值,能對機制性或共性的問題有所貢獻;同時還要有真正的實際應用。對上海數學與交叉學科研究院來說,要達成目標,吸納頂尖、有活力的人才尤為重要。
據悉,研究院希望在10年內擁有覈心數學領域20名世界一流水准數學家、20個交叉領域的研究團隊,培養30至40名國際學術前沿水准的青年數學家、具有世界一流水准的博士後100名,研究生500名。現時,已有一批國內知名大學的學科領軍人物確定入駐,復旦大學上海數學中心主任李駿院士擔任首任研究院院長;十餘比特來自美國、加拿大、俄羅斯等國的數學家將加盟,其中不少資深教授仍在一線從事研究工作,保有活躍的創造力;還有幾比特菲爾茲獎得主或將以全職工作的形式加入研究院。
資源共亯優勢互補
楊浦區科委副主任胡敏駿告訴記者,研究院的這些學術“大牛”能帶動一批年輕有潜力的數學與其他基礎學科人才集聚楊浦,提升楊浦基礎研究整體水準;還能為楊浦帶來研究資源和科創項目,有機會與區內高校、企業合作落地。
事實上,“創新發展再出發”的楊浦,與上海數學與交叉學科研究院在許多發展領域高度重合,可以資源共亯、優勢互補。楊浦正全力構建“1+2+3+4”創新型現代化產業體系,即以數字經濟為覈心主導,發揮“智慧+”“互聯網+”基礎支撐作用,著力打造線上新經濟、智慧製造、創意設計等三大千億級產業集群,前瞻佈局科技服務、人工智慧、生命健康、綠色低碳等四大新興領域;研究院主要面向生命醫學、人工智慧、大數據、環境等交叉學科領域,將賦能楊浦創新企業,幫助解決技術難題,培養產業人才,對產業整體發展產生深遠影響。
此外,研究院將積極開展高水准國際學術交流合作。揭牌當天,研究院與復旦大學共同主辦世界華人數學家聯盟年會,這是國際華人數學界規模最大、最具影響力的頂級學術盛會之一,菲爾茲獎得主考切爾·比爾卡爾(Caucher Birkar),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文小剛、賽奇尤·克拉納曼(Sergiu Klainerman),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鄔似玨,中國科學院院士張偉平等全球頂尖數學家、學者以及高校師生代表齊聚一堂,探討純數學、應用數學以及交叉學科22個領域的重要成果和最新進展。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