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上文化企業文博機构跨界創新推出一批現象級文化產品和文博展覽

上海 35℃ 0
摘要:

  記者簡工博施晨露張熠

  “歷史從未埋沒,文物不會因短暫蒙塵而消弭,終會在破土而出那一刻驚豔世間。”近日,上海企業米哈遊旗下開放世界冒險遊戲《原神》與三星堆博物館聯動文宣視頻《仰觀千秋,俯察萬象》上線,截至12月20日,全網播放量已超600萬。當天,《原神》又發佈由配音演員彭博演繹的遊戲代表性角色鐘離創意文物解說《古物見聞》和文物科普互動H5《開山覽物》,再次引發中外網友連連讚歎。

  文物與遊戲——處於時空兩端的文化載體創新融合為一體,擁抱全世界的年輕人。上海正積極以創新技術和手法研究、展示、傳播傳統文化和考古發掘最新成果,推出一批現象級文化產品和文博展覽,如一些年輕人所言,“中國文化要給全世界一點震撼”。

  用年輕人的語言講述傳統文化

  在《原神》“桃源村落”般的生活場景中,三星堆經典青銅器物逐一複現。全球玩家跟隨鐘離的脚步,仰觀青銅神樹、青銅立人像和青銅太陽輪,俯察陶三足炊器等三星堆文物。12月8日,米哈遊與三星堆博物館戰畧簽約,聯手四川文投集團探索文物傳播的新管道、新路徑。12月18日,中、英、日、韓四國語言配音和15種語言字幕版本的《仰觀千秋,俯察萬象》上線,以傳統說書人的口吻講述《原神》鐘離夢遊奇境的故事。

  青銅立人像手持何物?青銅神樹有何用途?青銅縱目面具眼睛為何凸出?玩家在鐘離的講解和H5互動體驗中瞭解到的文物細節和背後知識,都有專業考據支持。作為《古物見聞》的“彩蛋”,三星堆博物館副館長朱亞蓉和文物保護修復專家郭漢中出鏡,為玩家講解三星堆考古挖掘歷史、博物館發展歷程。在《原神》遊戲裏,結合三星堆青銅器風格所設計的限定擺設奇景銅像“悠古金面”,供給全球玩家限時領取。有海外玩家留言:“下次去中國我一定要去三星堆!”

  朱亞蓉表示,這一次是“嘗試用年輕人的語言講述三星堆的故事”。《原神》相關負責人則表示是懷着敬畏之心開展此次聯動,“如果能讓更多年輕人產生對三星堆古物乃至考古研究的興趣,我們會覺得非常有意義。”

  這不是《原神》第一次推廣中國傳統文化內容。此前,以中國戲曲文化為原型創作的角色“雲堇”以一首《神女劈觀》在全球引發破圈效應,遊戲中的“海燈節”蘊含豐富中國傳統文化元素,被海內外玩家視作遊戲世界的新春佳節。米哈遊另一款遊戲《未定事件簿》於12月8日與浙江省博物館展開線下聯動打卡活動。新作《崩壞:星穹鐵道》中的國風世界廣受歡迎,其中一首歌曲《水龍吟》儘管只用中文演繹,依然受到全世界玩家的關注和好評。

  “2022年出海收入排名前三十的手遊公司,上海占5席,全都位列前十五。”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傳播學院副院長徐劍今年帶領課題組考察東南亞多國遊戲市場,發現中國遊戲在東南亞廣受歡迎,“在年輕人中有影響力的中國文化產品在構建新型國際關係中可以發揮積極作用”。

  在“對話世界”中傳承傳統文化

  上海企業跨界合作之時,上海文博機构也在主動求新求變,以創新管道讓年輕一代更易於理解最新的考古成就和傳統文化研究成果。

  戴上頭顯、拿起手柄——在上海,這竟然是在圖書館打開過去被認為“厚重艱深”古籍的一種管道。作為國內最重要的歷史文獻收藏機构之一,上海圖書館館藏文獻總量超5700萬册(件),其中中外歷史文獻超400萬册(件)。在多年累積的數位人文項目和研究基礎上,上海圖書館嘗試數位化與文旅展示相結合,上圖東館家譜館聯手上海戲劇學院上海市虛擬環境下的文藝創作重點實驗室共同推出“閱人·閱城·閱世界”虛擬數位展覽,以文獻為觸發點,讓過去和現實在參觀者眼前交疊相融。上海圖書館歷史文獻中心研究館員黃薇說,“或許未來在新一代的印象中,古籍就是一個可以打開、可以遊戲的世界,而不是高高在上,讓人敬而遠之。”

  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促進外來文化本土化,上海正在努力探索。

  上半年上海博物館舉辦的“對話世界”第二展,在98天展期內,42萬人次觀眾前來參觀,打破國內博物館收費特展紀錄,文創產品銷售2300多萬元,重繪單個展覽紀錄。其中外省市觀眾超50%,抽樣資料顯示展覽拉動都市綜合消費超過1:15,遠高於文化對都市消費拉動效應1:6的國際水准。

  12月10日,“對話世界”第三展“對話達·芬奇——文藝復興與東方美學藝術特展”開幕,創造性地首次讓東西方繪畫藝術同台對話。開幕之前,8萬張早鳥票被搶購一空,展覽首日上博門前再次排起了隊,觀眾裏時常見到來自世界各地的外國觀眾。

  “本來專程來看達·芬奇,卻被唐伯虎吸引了。”29歲的市民溫先生在唐寅《秋風紈扇圖》前駐足,“國畫中的人物表情沒有西方繪畫那麼寫實,但飄搖的衣褶、斜下的山坡和露出一角的石頭,都在訴說人物的情感。中國傳統文化的含蓄之美,可以和西方、和當代並列相通。”

  文博熱向全球展現傳統文化

  傳統文化的魅力,從近年風靡全國的文博熱可見一斑。明年在上博東館舉辦的“何以中國”第三展,將聚焦以三星堆、金沙遺址為代表的古蜀文明。社交媒體上,常常有人發帖詢問展覽“定檔何時”。

  “從歷史裏能看到今天、看到未來。”在文博愛好者陳昕看來,中國文博熱反映了青年一代在中國經濟强大之後,對瞭解自我的渴望。以“實證中國”特展為例,開展一個月就吸引觀眾22萬人次,文創產品銷售額達280萬元。

  在業內人士看來,上海雖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文博“資源大戶”,卻是中國向世界展示的舞臺,也是國際觀察中國的視窗,憑藉科技和人文等多方面優勢擁有國際資源配置能力。曾與上博聯合舉辦“何以中國”首展的河南博物院院長馬蕭林就坦言,希望借助上海這一平臺,讓更多海內外觀眾能欣賞到中原文物,瞭解中國早期的形成和發展。

  由國家文物局、上海市委宣傳部指導,上海廣播電視臺製作出品的大型紀錄片《何以中國》正在播出,該片採用了影視化敘事,文物不再是獨立展陳於博物館的展櫃之中,而是被重置於其所屬的時代,在被擺放、被使用的過程中展現當時的社會和文明,引導觀眾以沉浸的管道進入歷史長河。

  通過上海這一視窗,中國傳統文化正向全球傳播魅力與活力。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大洋洲藝術策展人瑪雅·努庫今年第一次來上海,就前往上博參觀,比較中國古代玉器和她熟悉的紐西蘭玉器,“這座城市的空間和社區裏充溢著令人振奮的藝術活力”。

标签: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