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日新慰我同胞

江苏 28℃ 0
摘要:又是一年國家公祭日。冬日的南京,寒風蕭瑟,松柏肅穆。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排成矩陣的261面藍底白字“國家公祭”幡迎風獵獵,高1.65米、重2014公斤的國家公祭鼎矗立廣場。今天,和平大鐘再次敲響,淒厲的警報聲穿越城市上空,來往車輛汽笛長鳴,行人過客低頭默哀,時間在這一刻凝固,全城在這一刻靜默!山河共嗚咽,寰宇同悲戚。86年前的今天,侵華日軍侵入南京,製造了慘絕人寰的大屠殺。

山河日新慰我同胞

辛仲平

又是一年國家公祭日。

冬日的南京,寒風蕭瑟,松柏肅穆。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排成矩陣的261面藍底白字“國家公祭”幡迎風獵獵,高1.65米、重2014公斤的國家公祭鼎矗立廣場。今天,和平大鐘再次敲響,淒厲的警報聲穿越城市上空,來往車輛汽笛長鳴,行人過客低頭默哀,時間在這一刻凝固,全城在這一刻靜默!

山河共嗚咽,寰宇同悲戚。86年前的今天,侵華日軍侵入南京,製造了慘絕人寰的大屠殺。“1937.12.13”,這個滿含傷痛和血淚的日子,承載著一個民族刻骨銘心的記憶;“300000”,這個用皚皚白骨壘成的數位,記載著中國人永志不忘的傷痛。

歷史不能重演,歷史也不會重演!“今天的中國,已經成為一個具有保衛人民和平生活堅強能力的偉大國家,中華民族任人宰割、飽受欺淩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中國人民正在意氣風發地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鬥。”2014年12月1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儀式上的莊嚴宣告,鏗鏘有力,擲地有聲!

讓孩童不再驚恐,讓母親不再泣歎;把屠刀化鑄警鐘,把逝名刻作史鑒;讓戰爭遠離人類,讓和平灑滿人間。我們緬懷,向死難同胞致以最深切的哀思;我們銘記,將歷史鐫刻於內心深處;我們前行,凝聚起不怕困難昂揚奮進的强大力量。

鬥轉星移,時光荏苒。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前,受難的母親懷抱著死去的孩子依然在悲愴呐喊,向過往的人們訴說著心中的苦痛……這尊雕像因為國家公祭從南京走向全球,更為重要的是,因為有了對這段歷史的深刻認知,當人們再一次審視這尊雕像時,將有著不一樣的心情、不一樣的理解、不一樣的觸動。

公祭十年,我們目睹了“消”與“長”。“進入2018年的短短1個月內,有4比特南京大屠殺倖存者相繼離世,登記在册的南京大屠殺倖存者只存90餘人。”“南京大屠殺倖存者常志强於2022年12月29日去世,現時登記在册的在世倖存者僅存50比特。”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的照片牆上,代表著倖存者依然在世的燈光一盞一盞地熄滅,如今僅存的38盞明燈依然在頑強地閃爍著微光。生老病死,規律使然。歷史的證人逐漸走向凋零,但歷史的真相卻透過倖存者的微光被越來越多的人所瞭解。南京大屠殺倖存者們雖然正一個個離我們而去,但在國家公祭的帶動下,他們的經歷為更多的人所知曉,他們在人們心中的存在,將更為持續和牢固。把真相告訴世人、讓歷史講述未來,“消”“長”之間,歷史不會因為歲月流逝而被遺忘。

公祭十年,我們見證著“傳”與“育”。走過南京市建鄴區水西門大街418號,這裡每天都排著一條長龍,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們等待入館參觀。無論寒暑,不管晴雨,在國家公祭的帶動下,這條隊伍越來越長,前來紀念館表達哀思、祭奠亡靈的人越來越多。2014年以來,每年從世界各地來到紀念館參觀的觀眾超過800萬人次,即便在疫情期間,年均參觀人數也在百萬人次以上。紀念館就像一比特長者,無聲地向人們講述著那一段沉痛的歷史,又像一比特教師,孜孜不倦地播撒著“銘記歷史,勿忘國恥”的信念、“珍愛和平、遠離戰爭”的理念,培育著青少年投身強國建設和民族復興的自覺。讓悲劇不再重演、讓和平永駐人間,“傳”“育”之間,國家公祭正發揮著强大力量。

公祭十年,我們拓展了“記”和“憶”。南京大屠殺,不只是一城一國的記憶,更應是世界的記憶;以史為鑒、珍愛和平,不僅是一國的訴求,更應是世界的追求。從2015年10月9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佈“南京大屠殺檔案”入選《世界記憶名錄》,到“南京大屠殺史實展”走進美國洛杉磯、俄羅斯莫斯科、義大利翡冷翠;從“南京大屠殺歷史記憶傳承人”正式接過傳承歷史記憶、傳播歷史真相的接力棒,到南京大屠殺倖存者、南京大屠殺歷史記憶建構者、海外友人三大系列口述史相繼完成;從2015年第一座海外抗日戰爭紀念館在美國舊金山開館,到2017年加拿大安大略省設立“南京大屠殺遇難者紀念日”,在國家公祭的帶動下,南京大屠殺已經從個體記憶、家族記憶、都市記憶上升到國家記憶、世界記憶,南京大屠殺史實知曉度逐年上升。把都市行為變成國家意志、把南京記憶變成世界記憶,“記”“憶”之間,凝聚起遠離戰爭、珍愛和平的强大合力。

國家公祭,顧名思義,就是以國家的名義,祭奠遇難同胞,告慰逝去的亡靈,祈願和平永存。“禮有五經,莫重於祭”,千百年來,祭祀在國人心中有著特殊而重要的意義。為在重大災難中逝去的生命舉行公祭屬於國際慣例,2005年,聯合國將每年的1月27日定為“國際大屠殺紀念日”,德國、英國、俄羅斯、以色列等都設有國家哀悼日。

南京大屠殺以其持續時間之長、殺戮人數之多、動用手段之殘忍而為世人所知,與波蘭奧斯維辛集中營慘案、日本廣島核子弹爆炸並稱為二戰“三大慘案”。一直以來,以家庭或社會組織為組織祭奠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就沒有中斷過。1985年8月,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在江東門集體屠殺“萬人坑”遺址上建成開放。1994年起,江蘇省暨南京市社會各界人士在紀念館舉行悼念活動。2014年2月,第十二届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通過决定,將每年的12月13日設立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自此,“12·13”從家祭、城祭正式上升為最高規格的國祭。

這是最隆重的儀式。舉行國家公祭,是人民意願的反映,是國家意志的體現,從一開始,就設立了莊嚴的禮制和儀式。比如,在紀念館集會廣場上永久設定公祭鼎,組織青少年在公祭現場宣讀《和平宣言》,舉行和平撞鐘,默哀一分鐘。國旗半垂、汽笛長鳴、警鐘長鳴,莊嚴的儀式傳遞出追憶逝者、警醒生者、守護記憶、祈願和平的鮮明導向。

這是最溫情的告慰。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舉行國家公祭,緬懷南京大屠殺的無辜死難者,緬懷所有慘遭日本侵略者殺戮的死難同胞,緬懷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獻出生命的革命先烈和民族英雄,這是對罹難同胞的告慰,也是對生者的激勵,彰顯了人民至上的價值追求,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這是溫情的告慰,更表達了中國人民堅定不移走和平發展道路的崇高願望,宣示了中國人民牢記歷史、不忘過去,珍愛和平、開創未來的堅定立場。

這是最莊嚴的憑弔。國家公祭舉行以來,首次以及2017年的80周年祭以中共中央、全國人大常委會、國務院、全國政協、中央軍委名義舉行,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出席儀式,成為1937年以來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的最高級別的憑弔;其餘各年則均以中共中央、國務院名義舉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出席並講話。高規格的國家公祭,彰顯的是歷史的視野、人民的立場、人類的情懷。

以國之名舉行公祭,既是為了銘記歷史、勿忘國恥,更是為了傳承歷史、開創未來。

歷史不會因時代變遷而改變,事實也不會因巧舌抵賴而消失。忘記歷史就意味著背叛,否認罪責就意味著重犯。舉行國家公祭,宣示的是南京大屠殺慘案鐵證如山、不容篡改。

時間回溯到86年前那個血色的冬天。在持續6周的這場人間浩劫裏,南京平均每12秒就有一個生命消逝;無數婦女遭到蹂躪殘害,發生的强暴案超2萬宗,無數兒童死於非命;日本侵略者佔據南京後,搶去圖書文獻約88萬册,三分之一建築遭到毀壞,大量財物遭到掠奪;據查證,日軍在南京大屠殺中,大規模集體屠殺共有28案,屠殺19萬多人;零星屠殺有858案,屠殺約15萬人,總計30多萬無辜生命隕滅於日軍屠刀下。

然而,一些別有用心的日本右翼分子屢屢否認南京大屠殺,否認侵華歷史,甚至把受國際法庭審判的甲級戰犯供奉在靖國神社,並一再篡改教科書中相關內容,把“南京大屠殺”輕描淡寫地稱為“南京事件”。“墨寫的謊言掩蓋不了血寫的事實”,針對這種現象,有識之士勇敢地站了出來,通過各種管道揭示歷史真相,揭露日本右翼勢力否認歷史的圖謀。1997年,張純如出版《南京暴行:被遺忘的大屠殺》,以個人之力向國際社會揭示南京大屠殺真相的一角。

舉行國家公祭儀式,就是對否認歷史、否認罪責的有力回擊。每一次國家公祭,都是對歷史的集體重溫;每一聲警鐘長鳴,都告誡人們不要忘記過去的苦難歷史。在國家公祭的帶動下,越來越多的南京大屠殺史料被發掘並公之於眾,越來越多的歷史真相為世界人民所知曉。最近,《南京難民區九十四日記》意外露真容,南京大屠殺史研究再添新史料。自2014年首個國家公祭日以來,紀念館新增860件(套)文物,截至目前紀念館各類藏品總量已達19.3萬件(套)。越來越多的倖存者後代走向前臺,接過傳承歷史記憶、傳播歷史真相的接力棒,種種努力從微光匯聚成烈焰。從認識到共識,從共識到行動,越來越多的國際友人加入傳播史實與踐行和平的隊伍。不少海外展覽以“協力廠商檔案”為素材,將南京大屠殺歷史事實傳遍世界各地。

歷史豈容魑魅魍魎抹殺!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任何人要否認南京大屠殺慘案這一事實,歷史不會答應,30萬無辜死難者的亡靈不會答應,13億中國人民不會答應,世界上一切愛好和平與正義的人民都不會答應。”十年國家公祭,昭示和印證了這一擲地有聲的宣示。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不僅是一個祭奠平臺,也是一個教育場館。舉行國家公祭,不僅有助於人們銘記歷史、珍愛和平,而且有助於激發人們的愛國主義精神,凝聚鏗鏘前行的力量。

南京大屠殺是一段沉痛的歷史,是一個民族的悲愴記憶,是難以忘卻也不該忘卻的傷痛。然而,有人或出於對歷史的無知,或出於收割流量的衝動,或出於個人情緒的宣洩,在某些特殊場館拍攝戲謔視頻尋釁滋事,在某些敏感景點身著日本武士服、手舉木質武士刀擺拍照片,故意發布侮辱南京大屠殺死難者、歪曲南京大屠殺史實的錯誤言論。這些“精日”分子和歷史虛無主義者助紂為虐、為虎作倀的行為,戲謔民族歷史、挑釁民族底線、消解民族尊嚴,令親者痛、仇者快,引發國民强烈憤慨和輿論高度關注。

只有牢記歷史,才能讓歷史不再重演。設立國家公祭日,也是一種連接、一種感知、一種教育。維護真相、銘記歷史,愛國情感的力量最大化凝聚,對歷史的敬畏前所未有,對和平的嚮往矢志不渝,邁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脚步鏗鏘有力。

這種連接更緊密。在南京,每年12月13日上午10時01分,鳴笛志哀、就地默哀一分鐘,已化為每個人的身體記憶;南京市中小學生熟讀《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讀本》,越來越多青少年成為那段歷史的講解員……“12·13”不只是一城一地的受難日,它連接起了更多人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這種感知更真切。參觀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成為很多外地遊客南京行的“必選項”,也是很多高校新生開學典禮的“必修課”。門口排起的長龍,四周擺滿的菊花,寫得密密麻麻的小卡片……這不是輕鬆的參觀,而是每位中國人不得不去、自發要去感受的沉重。國家公祭既是對死難者的深切悼念,也是在用最高規格的儀式感年復一年提醒華夏兒女:“我”是誰,“我們”是誰。

這種凝聚更强大。伴隨低回空靈的《國家公祭獻曲》,禮兵抬起巨大的花圈緩步走上公祭臺,向南京大屠殺死難者敬獻花圈;和著鏗鏘有力的誦讀,南京青少年代表向世界講述這段永遠不能被遺忘的民族悲歌;在深沉悠遠的鐘聲中,千羽白鴿飛向遠方。國家公祭的莊嚴儀式,把每個社會成員與國家、民族緊緊凝聚在一起。此刻,我們同在,我們同行。

當我們凝望歷史,歷史也在凝望我們。中華門城牆上留下的彈孔清晰可見,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的鐘聲準時敲響。對歷史最深沉的祭奠,對先輩最好的告慰,就是譜寫新的華章。

在銘記歷史中篤定前行,尤須堅定不移走和平發展道路。

今年國家公祭日系列活動一如既往突出和平主題,體現了中國追求和平的真誠願望。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局部衝突硝烟又起,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危害世界和平。南京大屠殺的悲痛歷史告訴我們,和平是需要爭取的,和平是需要維護的。只有人人都珍惜和平、維護和平,只有人人都汲取戰爭的慘痛教訓,和平才是有希望的。

在銘記歷史中篤定前行,尤須彙聚攻堅克難的磅礴力量。

貧弱的國家無力保護自己的人民,註定了1937年寒冬南京百姓無可逃脫的命運,也讓那個冬天成為中華民族的至暗時刻。這段歷史帶給我們最為痛楚的覺醒,就是激發出中華民族向死而生、血戰到底的强大力量,在血與火的頑強抗爭中築就走向民族復興的光明大道。

在銘記歷史中篤定前行,尤須凝聚萬眾一心的奮鬥偉力。

今天的中國,已經邁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今天的江蘇,正書寫著“强富美高”新江蘇現代化建設新篇章。這是對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和所有抗戰期間犧牲烈士以及死難同胞的最好告慰,也是我們以史為鑒、開創未來的最大底氣。踏上充滿光榮和夢想的新征程,我們將在銘記歷史中凝聚前行力量,牢記囑託、感恩奮進、走在前列,全面落實“四個走在前”“四個新”重大任務,奮力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中走在前、做示範,開創更加美好的未來。

在不確定的世界中,中國的確定性是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的中流砥柱。和平與發展,猶如浩浩蕩蕩的長江水,礁石險灘擋不住其奔騰向前。讓我們永遠銘記歷史的傷痕,銘記昨天的苦難與犧牲,凝聚起守望和平、圓夢中華的磅礴之力,向遇難同胞獻上最深切的哀思和最鄭重的告慰。

滔滔江水之前,巍巍鐘山之下,銘記歷史之痛,敲響警世之鐘:願世間再無戰火,願和平永駐人間!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