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241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兒科診療全覆蓋記者走訪發現——社區看病便捷藥品還應配套

上海 28℃ 0
摘要:

  記者顧泳黃楊子

  進入秋冬季後,呼吸道疾病發病明顯上升。10日召開的國家衛健委新聞發佈會上傳出消息,分級診療持續下沉資源,分流了部分患者。記者昨天從上海市衛健委瞭解到,遍佈全市的241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兒科診療全覆蓋,其中包括單獨設定兒科、全科診療連帶兒科兩種形式。近期記者走訪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找尋社區就診的優勢及改進空間。

  來了就能看

  昨日13時,記者來到位於雙峰路的徐匯區楓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門診樓四樓兒科診室已納入“復旦大學兒科醫療聯合體徐匯協作網”。中心黨總支書記宋玲介紹,週一、二、四開設半天兒科門診,由於是全科醫師加注兒科,就算不是兒科開診時間,孩子來看病也可以解决問題,基本來了就能看,就算等候也最多2—3個人,效率很高。

  12歲的男孩可哥跟著媽媽來就診,他上個月中招甲流,最近又有點咳嗽。不用排隊,可哥由牛敬敬醫生接診。牛醫生細緻聽診、問診,“咳嗽有痰嗎?是黃色還是白色的痰?有熱度嗎?……”孩子一一作答,隨後牛醫生給配了口服藥。可哥媽媽直言,“在社區看病很方便,到了就能看。”可哥媽媽是醫務工作者,她認為呼吸道疾病屬於常見病,“去大醫院‘軋鬧猛’反倒容易新增感染風險,不如在社區看病便捷實惠”。

  楓林社區兒科門診開設至今已有兩年多。門辦主任蘇瑾告訴記者,自11月27日至今的小半個月,兒科已接待70人次,其中上呼吸道感染23人次,下呼吸道感染11人次。高峰時,半天醫生就問診了十七八人,解决了周圍兒科的基本需求。就在記者採訪當日,楓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正在面試專職兒科醫生,“現時我們還有一名全科醫師在外接受兒科培訓,預計專職兒科醫生人選塵埃落定後,明年就能上崗,届時中心兒科門診也將週一至週五全時段覆蓋,更好服務居民。”宋玲說。

  配套兒科診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做足功夫。蘇瑾介紹,楓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除了選派人選培訓兒科充實力量以外,還在秋冬季加强醫務人員排班,完善檢驗藥劑科視窗,阿奇黴素、奧司他韋等常備藥物備足一個月的用量,支原體抗體、甲流抗體檢測試劑等齊齊到位,以此確保能“托底”患兒就診。

  忙碌而不亂

  “請146號患者到兒科診室就診。”昨天16時剛過,閔行區古美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二樓的門診候診區仍坐滿了人。兩位醫生在診間內對坐,不少家長獨自一人拿著報告排隊,“孩子已經請醫生看過了,檢查報告剛出來,想上來再諮詢一下,心裡更有把握”。

  謝女士的兒子近幾日出現發熱、頭疼及輕微咳嗽症狀,“班上有兩個坐得近的孩子都是甲流”。兒科副主任醫師劉韜看完報告後驗證了她的想法,“甲流病毒感染呈弱陽性,但不要太擔心,現時症狀很輕,早期服用奧司他韋效果好”。劉韜一邊記錄病史,一邊特意提醒,“順利的話可能第三、第四次服藥時就退燒了,但即使體溫正常,也一定要連用5天,不然病情會反復,孩子受罪”。

  作為多年的社區兒科醫生,在本次呼吸道傳染病高發季裏,她最大的感觸就是“累,但不亂”。“還記得三四年前的兒科就診高峰時,我們欲哭無淚:沒有藥,也沒有檢測手段。如今,通過每週的動態需求收集,我們儘量補全居民需要的藥物,常用的奧司他韋、阿奇黴素、布洛芬混懸液等都未有斷貨;同時,在去年流感病毒抗原、抗體檢測的基礎上,今年又新增了支原體抗原檢測,大大方便了就診患者的需要。”

  作為老百姓身邊最近的“托底”醫療機構,謝女士說,更長的交流時間、多年建立的信任感都能為焦慮的自己帶來安慰。“之後孩子回校上課還需要再做一次檢測,確認是否還具有傳染性,劉醫生說,週末也可以到中心來開單子做檢查,更節省了我們在工作日的時間。”

  中心副主任沈真原介紹,現時中心除了兩位專職兒科醫生外,還有一名經過兒科診療培訓的全科醫生隨時待命。“從9月開始,兒科接診量明顯上升,從平時日均約60人次至80人次,到近期日均約150人次,最高峰時近180人次。”由於陸續收到周邊居民的週末開診需求,自上週六起,古美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更特別開出了中醫兒科門診,首日就迎來60餘名患兒。“為了保證中醫兒科的相關服務更規範,我們在前期進行了肺炎支原體、流感等診療指導,對常見的西醫用藥等也都進行了培訓,讓患兒和家長有更全面的選擇。同時,由於不少患兒咳痰困難、病程遷延,敷貼、頭皮針、小兒推拿等也都能帶來不少的幫助。”

  多方聯動下沉

  分流呼吸道感染患者,未雨綢繆做好社區兒科服務,上海市衛健委基層處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現時,全市所有社區均開設兒科診療服務,但服務時間段有所區別,部分社區兒科門診週一至週五全天開設,部分雙休日也開設,部分則是固定工作日開設。一度兒科診療人手不足,隨著全科醫師探索加注兒科診療,這一問題已得到有效緩解。

  古美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兒科診室外,掛著“復旦大學兒科醫療聯合體閔行協作網”的綠色招牌。劉韜告訴記者,有不少患兒在二、三級醫療機構完成首次補液後,就下沉社區繼續治療;而接診到病情較為嚴重、複雜的患兒時,也可以通過綠色通道快速轉診。“近期就有一名耐藥性支原體肺炎患兒5天高熱不退,通過協作網,及時在兒科醫院治療痊癒。”

  除與上級醫療機構的有效聯動之外,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也承擔著醫、校、家的“橋樑”作用。今年9月,推行了12年的“校園醫生責任制”在閔行區陞級:首批試點的74所中小學、幼儿園迎來了72比特健康副校(園)長,由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副主任擔任。“此次就診高峰來臨之前,我們就在區衛健委和教育局的指導下,入校進行了傳染病防控的全覆蓋培訓,如晨檢制度、消毒隔離、因病缺課登記等。”中心副主任王扣柱介紹,10月底起,更有千餘名學生通過流感疫苗接種專場的延時服務提前為健康築起了一道防火牆。

  “9月底至11月30日,中心已為3歲以上人群接種流感疫苗8525人次。”古美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副主任戴益莉特別提醒,“有一些家長認為‘感染過’與‘打疫苗’效用相同,其實不然。流感疫苗的病株覆蓋面更廣,且在臨床接診中,接種過疫苗的患兒症狀也明顯更輕。囙此,急性感染期後(體溫穩定、停藥至少一周)如有條件者,仍建議及時接種流感疫苗。”

  採訪中記者還發現,也有社區管理者反映,儘管環境寬敞、人流較少,但當前社區用藥與二、三級醫院有所不同,這是兒科資源持續下沉的最大障礙。一家位於市中心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管理者直陳,根據需要社區已開出兒科門診,但問診者寥寥,一來與地理環境有關,市中心醫療資源豐沛,患兒家屬選擇更多;二來與藥品配寘有關,部分市中心社區現時只能開口服藥物、無法輸液,藥品目錄與專科醫院也有較大差异,患兒家長還是選擇“用脚投票”前往大醫院問診。夯實分級診療、讓更多基層兒科診療發揮更多作用,建議服務全覆蓋之時還應配套相應藥品,將更多資源下沉至社區。

标签: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