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索因卡參加“詩,面對人工智慧”中外詩人論壇。主辦方供圖
記者施晨露
從口袋裏鄭重拿出提前手寫的發言稿,90歲的奈及利亞詩人、非洲第一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沃萊·索因卡在徐家匯書院發表領取第八届上海國際詩歌節“金玉蘭”詩歌大獎的獲獎感言——“詩人的使命是追求人性、跨越‘不同’。到底什麼是人性?什麼時候才能展現出人性?非常感謝我的上海同行、詩人朋友們授予我這個獎項,讓我有機會在這裡重申詩人的使命。”
昨天上午,徐家匯書院裏高朋滿座。由上海市作家協會、徐匯區委宣傳部共同主辦的“詩,面對人工智慧——2023第八届上海國際詩歌節”在這裡拉開帷幕。來自美國、法國、義大利、波蘭、比利時、羅馬尼亞、墨西哥、阿根廷、越南、奈及利亞、肯雅等國家的詩人代表與歐陽江河、陳先發等中國詩人代表參加開幕式。
本届詩歌節是近年來參與詩人人數最多、邀請國家範圍最廣的一届。開幕式上,數位虛擬人“詩詩”與主持人的互動,讓人們對高科技時代如何探索人工智慧科技和人文領域的結合,重新審視人類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有了新的思考。
上海作協副主席、上海國際詩歌節藝術委員會主席趙麗宏宣讀了評委會授予索因卡的頒獎詞——“沃萊·索因卡用他的與眾不同的詩篇,建構了一個宏偉而幽邃的詩歌花園。他的詩歌,用飽蘸力量的文字,以真誠的態度,深刻的思想,以讓人驚歎的意象和異想天開的念頭,傳達出人間的憂愁和愛,表達著人類對真理的追求,對未來的憧憬,對和平的嚮往。非洲的歷史、風俗和文化,為他的詩歌提供了浩瀚的源泉和堅實的骨骼,在混沌的時刻,他的詩,如清澈的激流,如明亮的燈塔,如激動人心的鼓點,連接了大地和天空,溝通了過去和未來,給世界帶來希望和光亮。”
1986年,索因卡以“因廣闊的文化視野創作了富有詩意的人生戲劇”而成為首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非洲作家,改變了世界文學地圖的格局。2012年10月底,索因卡首次造訪中國,在與其長居的奈及利亞都市拉各斯一樣臨水而建的上海,他感受到了如在家鄉般的自在與愜意。時隔11年再次來到上海,他看到上海的快速發展,也深感11年裏非洲和中國之間的關係變得更加廣泛和深入。四天詩歌節期間,他將與各國詩人一同參加開閉幕式、論壇、講座等一系列活動。
上海國際詩歌節從2016年創辦至今,走過八個年頭,成為上海具有標識度、美譽度的文學活動品牌。上海作協黨組書記馬文運說,八年來,詩歌節邀集了160多位來自世界各地的詩人、作家、評論家和翻譯家,舉辦交流、研討、座談、見面會等主題系列活動100多場次,現場受眾超過100萬人次,輻射受眾量高達千萬級。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