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臨港創新創業始終燈火通明從21人團隊發展為3300多人的大型集團資產規模超2000億元園區集聚企業超1.6萬家

上海 23℃ 0
摘要:

  記者俱鶴飛宰飛

  臨港集團展廳內,展示著一張2003年的衛星航拍圖——彼時的臨港是一片濃郁綠色。那是一個特別的年份。伴隨著開發建設臨港的號角,一支21人的團隊從黃浦江畔揮師南下,來到東海之濱——因港而生、因港而興的臨港集團,就此與國家戰畧和上海都市發展深深連接在了一起。

  20年後,以相同視角俯瞰,會發現綠色為底的臨港,正在不斷拔節生長。衛星圖上的星星點點,正是這片熱土發展的脚印。

  為國家試制度

  “000000020190820001”——2019年8月20日,在臨港新片區的揭牌儀式上,臨港新片區經濟發展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孫倉龍鄭重接過這張編號為“001”的營業執照。

  臨港新片區經濟發展有限公司是臨港集團旗下一家年輕的二級公司,集團內部卻稱之為“001號”公司。

  在孫倉龍眼中,這張營業執照是“沉甸甸的”。“我們要對標日本東京灣、香港中環、新加坡濱海灣等國際上最具競爭力的自貿港,為產業發展聚要素、為國家開放試制度。”

  服務服從國家戰畧,是臨港集團誕生以來的使命。臨港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袁國華說:“集團從誕生之日開始,就與國家戰畧緊密相連。過去20年,不管集團業務如何更新、規模如何擴大、能級如何提升,始終與國家戰畧同頻共振、與都市發展同向發力,不曾改變。”

  這張“001”號營業執照,也是臨港集團把國家戰畧轉化為自身發展機遇的一個縮影。

  臨港開發之初,臨港集團抓住國家振興裝備製造的機遇,推動園區開發,圍灘造地,建設標準廠房、南港碼頭、園區道路,引進電力、上汽、中船、三一、中航商發等大項目,在事關國計民生的領域填補科技空白,誕生了眾多“國之重器”和“世界第一”。

  臨港新片區成立以來,臨港集團把握推進國家戰畧的歷史性機遇,加快打造滴水湖金融灣、國際數據港、洋山特殊綜保區等覈心功能區,構建集成電路、新能源汽車、生物醫藥等產業集群,為新片區“一年一變樣、三年大變樣”提供了堅實支撐。

  在上海科創中心國家戰畧中,臨港集團圍繞“國家亟需、戰畧必需”關鍵領域覈心環節佈局,推動產業基礎高級化,提升產業鏈現代化水准;在長三角一體化國家戰畧中,臨港集團負責的兩個園區作為重點專案,已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綱要;在中部崛起、西部大開發兩大國家戰畧中,承擔貴州遵義、雲南昆明和海南海口的園區援建和產業幫扶任務,中國老撾磨憨-磨丁經濟合作區建設如火如荼……

  20年彈指一揮間,臨港集團從臨港地區的拓荒牛,成長為臨港新片區建設的主力軍、全市重點區域轉型的生力軍。

  為上海開新局

  在臨港,有一個熱詞,叫作“臨港速度”,不少人用這個詞指代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當年開工、當年投產、當年交付”的故事。

  從成立特斯拉招商專班,到特斯拉落地臨港,歷程長達兩三年,最關鍵的劇情其實只有短短幾個小時。

  臨港產業區公司總經理王麟,至今記得那個無眠夜晚。那是2017年的一個下午,特斯拉招商團隊收到一封郵件,特斯拉美國總部要求,在第二天收到關於他們在臨港落地的具體方案。

  “這些年,同事們為臨港招商工作奔波,對這裡的一切早已瞭若指掌,哪怕是哪幢辦公大樓裏有哪幾家咖啡館。”王麟記得,那天,臨港集團大樓燈火通明的辦公室內,最後一版方案在淩晨1點終於敲定。

  之後,一切水到渠成。如今,特斯拉年產能超過95萬輛,近四成份額出口,更重要的是,特斯拉的落地帶動了整個新能源汽車產業鏈,為臨港乃至上海打開產業發展新局面。

  令特斯拉CEO埃隆·馬斯克為之驚歎的速度還在不斷複製:上海碧博生物臨港二期工程,拿地後僅21天便實現開工建設,建成世界首條單罐工作體積3萬昇的不銹鋼哺乳動物細胞培養生產線。

  碧博生物首席運營官李慧說:“特斯拉超級工廠在臨港新片區取得巨大成功,我們正是特斯拉的鄰居。這裡是中國對外開放的高地,特別適合跨國公司、全球化公司發展。”

  上海啟騰電力在臨港紮根6年多,從一個幾十人的團隊成長為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從租賃廠房到定制廠房,深深紮根臨港。

  “臨港是一個企業能長久持續發展的地方。”啟騰電力董事長張俊豪說:“如今,臨港新片區已成為高品質發展的代名詞,能够助力企業快速成長。”

  臨港新片區揭牌以來,臨港集團投入資金500億元,建成物業近450萬平方米,在建820萬平方米,年均工業產值占比80%以上。

  對上海而言,臨港是舉足輕重的“東翼”,更是承接上海全球資源配置、科技創新策源、高端產業引領、開放樞紐門戶“四大功能”的重要載體。

  臨港集團深耕臨港、立足上海,圍繞上海“3+6”、臨港新片區“6+2”現代化產業佈局,錨定新賽道,聚焦“核爆點”,打造14家市級特色產業園區,集聚企業超1.6萬家,其中高新技術企業3287家,約占全市1/10;孵化企業近3000家,培育了45家獨角獸和上市企業;中國芯、創新藥、智慧造、未來車、藍天夢等新興產業蓬勃發展,助力上海培育世界級產業集群。

  為企業謀發展

  在臨港集團,有一個共識:要讓園區成為“長企業”的地方,而不是只做收租的房東。

  這個共識甚至早於臨港集團的成立,它誕生於40年前的漕河涇,發展於30年前的松江,在臨港集團發揚光大。

  早在1989年,漕河涇就利用農舍建設了中國最早的一批孵化器之一,漕河涇科技創業中心還被評為“亞洲最佳孵化器”。位於桂平路680號的漕河涇創業中心塔樓,一棟樓就走出10家上市公司,眾多創業者將漕河涇視為創新創業的“風水寶地”,很多企業推進二次創業也選擇漕河涇。

  從漕河涇孵化器中走出的企業瀾起科技,紮根漕河涇近20年,從一家細分領域的單項冠軍企業,逐漸成長為國際領先的資料處理和互連晶片平臺型設計企業。

  “創業成功需要天時地利人和,我在徐匯兩次創業成功,和漕河涇的地利是分不開的。”瀾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楊崇和說,在公司還是小微企業時,漕河涇從資金、人才、知識產權等方面給予全方位支持,幫助瀾起一步步發展壯大。瀾起是在漕河涇提供的這片科技沃土孕育下逐漸成長為一棵大樹。

  園區企業的發展,也反哺著臨港集團的發展。如今,瀾起科技實現漕河涇、臨港兩地佈局,在臨港設立新的研發總部,占地面積1.7萬多平方米,成為臨港集團東方芯港園區積體電路設計領域的重要佈局。

  1995年,漕河涇開發區跨區拓展到松江民益路,建設松江科技精品園區,率先探索“新橋模式”,推動漕河涇品牌管理輸出,使松江園區成為全市發展最快的產業園區,創造性地走出一條國資國企帶動農村集體經濟合作開發園區的新路子,並複製推廣到南橋、康橋、江橋等區域。

  作為功能保障類國有企業,臨港集團把“園區企業的成功就是我們最大的成功”作為信條,運用市場機制、利用市場資源,不斷深化市場化改革,通過園區“長企業”實現自身從小到大、從弱到强。

  如今,臨港集團資產規模超過2000億元,園區工業總產值達4566億元,園區企業營收達1.66萬億元,企業上繳稅收達474億元,21人的創業團隊成長為3300餘人的大型集團。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面臨著新的形勢和任務,臨港集團擘畫著新的發展藍圖。“走過20年不平凡的路,我們仍然要做一家燈火通明的創業企業。因為拓荒牛精神永不過時,因為創新永無止境。”袁國華說。

标签: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