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茅冠隽
崇明區港西鎮靜南村明南佳苑社區裏,一處約200平方米的綠化帶最近被改建成了室外兒童樂園。
“這幾年,搬來這裡的年輕爸媽越來越多。由於社區內以前沒有專門的兒童遊樂場所,孩子們經常在公共健身區域、廣場舞舞臺上玩滑板車,有安全隱患。‘四百’大走訪過程中,不少‘寶爸寶媽’希望建個專門的兒童樂園。”靜南村黨總支書記李陸逸告訴記者。明南佳苑社區第三網格相關負責人朱甘很快就將居民訴求迴響到了靜南村村委會。鎮、村兩級及區相關職能部門通過幾輪意見徵集,多方籌措了活動器材、建設資金等資源,最終讓孩子們有了能盡情玩樂的地方。
基層黨建網格在崇明有個形象又好聽的名字:葉脈工程。第二批主題教育開展以來,崇明區依託“葉脈工程”,扎實推進“四百”大走訪落實落地,推動黨員幹部深入村居黨建網格,傾聽羣衆訴求,回應羣衆期盼,探索了一條符合大都市郊區特點的社區治理新路子。
傾聽羣衆訴求回應羣衆期盼
崇明區有260多個村委會、90多個居委會。相比本市其他區,崇明區面積較大,羣衆居住較分散,管理服務難度較高。崇明區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針對崇明區的特點,崇明區委推行黨建“葉脈工程”,即以島域為“綠葉”,以網格為“脈絡”,推動黨建網格和都市運行管理網格有序銜接,實現“人到格中去、事在網中辦、服務零距離”。
“葉脈”之於“綠葉”,一大功能是提供結構支撐。現時,崇明把全區劃分成998個微網格,每個微網格平均覆蓋約300戶村民、30名黨員,並配備網格長,同時綜合庭院學堂、睦鄰修身點等陣地資源,為開展議事協商工作提供保障,提高村民參與鄉村治理的積極性。
黨建網格深入基層的角角落落,有助於推廣“進百家門、訪百家情、解百家難、暖百家心”大走訪的做法,有助於黨員幹部深入群眾聽民情、察實情、增感情,幫助羣衆解决實際問題。
港沿鎮合興村有比特79歲的村民沈玉英,她有三個兒子,老大鰥居,老二長居外地,40多歲的老三患有眼疾,與她同住,尚未娶妻。老人腿脚不便,村裡以前也在錢、物上對老人提供了各種幫助。在最近的一次走訪中,老人對上門走訪的基層網格長黃鶯敞開心扉說了心裡話:家裡很長時間沒打掃衛生了,屋子很髒亂,想來次大掃除。
得知訴求後,合興村黨總支書記黃燕和黃鶯一起組織了老人所在的第一網格中的多位黨員志願者,上門為沈玉英曬被子、換被套、洗鍋蓋、清鍋灰,還把鎮上的理髮師請上門,為沈玉英理了發。“和百姓說得上話、交得了心之外,我們還要解得了愁。今後除了定期送物資,我們還會為沈阿姨提供‘每天一問、每週一購、每月一理’的服務,定期上門問候,為其購買生活必需品、幫其整理屋子。”黃燕說。
把資源整合到基層黨建網格
“葉脈”之於“綠葉”,另一大功能是輸送養分,確保“綠葉”乃至整個植株的健康。記者瞭解到,通過“葉脈工程”的建立,崇明區把人、財、物等資源整合到基層黨建網格,送到羣衆家門口。
比如,崇明區已將道路河道保潔、林業養護等不同功能的隊伍,綜合成了生態就業一支隊伍,改變了過去“一隊管一村、一村幾隊管”的混亂局面。另外,崇明區通過統籌區、鄉鎮、村三級的資金、項目、人員等,在每個黨建網格形成“資源清單”,供村民“點單”。比如,有的鄉鎮直接把“法律明白人”工作室延伸進網格,安排律師每月15日到網格開展法律諮詢、法律援助等服務。
新村鄉位於崇明本島最北部,是崇明這片“綠葉”的末端,原本是最難“輸送養分”的地方。今年以來,新村鄉黨委結合主題教育,號召處級以上領導幹部走出機關、走進基層,深入“葉脈工程”確定的20多個黨建網格開展組團式走訪和調查研究。“現時全鄉累計發放‘便民聯繫卡’4400餘張,重點摸清低保戶、獨居老人、殘疾人、留守兒童等重點人群的困難需求,形成需求清單,確保件件有著落、事事有回音。”新村鄉相關負責人表示。
“葉脈工程”瞄準崇明區社區治理難點,把“大社區”劃分成“小網格”,讓“上面千條線,下邊一根針”轉化為“上面千條線,下邊一張網”,問題化解能力不斷增強。“我們把網格當作‘責任田’,使大走訪融入日常、化為自覺,同時我們堅持把‘聯’字貫穿大走訪全過程,綜合多方資源、多樣服務到黨建網格,通過訪情問需,切實為羣衆排憂解難。下一步,我們將繼續發揮‘葉脈工程’優勢,建强基層組織,持續推動主題教育走深走實、見行見效。”崇明區相關負責人表示。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