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浦龍門邨進行系列環境更新與文化營造改善居民生活延續烟火氣打造一座“沒有圍牆”的博物館

上海 25℃ 0
摘要:

龍門邨舉辦“時光弄堂”攝影展.jpeg

龍門邨舉辦“時光弄堂”攝影展。資料照片

  記者唐燁

  建造於1935年的龍門邨,是上海老城厢內一座“沒有圍牆”的文化歷史博物館。龍門邨內有石庫門里弄住宅、新式里弄住宅、花園住宅等多種類型,一座座住宅模樣各不相同卻建造規整,由此也誕生了上海最長的新式里弄。近千名居民生活在龍門邨,烟火氣十足。經常有遊客走進來,感受最道地的里弄風情。

  近年,老城厢內有大片地塊啟動了舊改徵收,作為上海市優秀歷史建築,龍門邨被保留保護下來,如何讓居住在其中的居民生活得到改善,如何讓烟火氣延續下去?黃浦區老西門街道牽頭多方力量,對龍門邨進行一系列環境更新與文化營造。

  從去年起,老西門街道圍繞“整治工程、市政工程、民生工程、平安工程、環境工程”等五個方面,對龍門邨區域進行改造更新,著力解决治理頑疾,推進街區提升改造。“改造過程中,由‘85後’到‘90後’組成的居委9人團隊,牽頭各方進行推進,居民們獻策獻計,富有想法的設計師們為老弄堂蝶變不斷帶來新思路、新方案。”街道負責人說。

  如今,數幢歷史建築已完成外立面修繕,重現了歷史風貌,路面青磚恢復了往日面貌,泛著淡淡光芒,逐漸清晰的門頭各具特色、別有風味。走進龍門邨,就能感受到這座百年老里弄的活力。

  環境更新之外,街道還注重對龍門邨的文化營造。不久前,得知街道正在持續開展“龍門新治理美好老城厢”項目,入駐龍門邨10號的藝術家工作室——“仁廬RenSpace”主動聯系上了居委會。在仁廬RenSpace的牽線搭橋下,青年設計師李一琦來到龍門邨“采風”。在與老居民交流後,他想要用一場老照片展覽,喚醒塵封的記憶。

  經過精心準備,李一琦帶著“時光弄堂”攝影展回到了龍門邨。龍門邨內,主弄堂兩側,搭起一排排彎成弧形的竹架,竹架下懸掛著上百張使用特別沖印科技製作的“菲林”照片,素材全部由老居民提供。遠看,這些照片就像未沖洗過的膠捲底片;近觀,彩色的人像、景物栩栩如生。一根根銀色絲線,一頭系著竹架,一頭系著照片,光影搖曳。

  “時光弄堂”攝影展開放以來,吸引了很多遊客走進來參觀,瞭解上海市井人家的故事。龍門邨的居民也很喜歡。土生土長的居民高志興說,龍門邨正在以自己最舒服習慣的管道,訴說著對未來的信念與憧憬。

  “都市文化遺產是體現城市文化特色的重要載體,也是賡續都市文脈的重要依託。我們將持續結合老城厢地域特色與發展實際,做到‘以文鑄魂’‘以文聚力’‘以文惠民’,妥善處理好傳統與現代、保護與發展、傳承與創新三者關係。”老西門街道黨工委書記姚恒衡說。

标签: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