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3日,黃陵縣橋山中學青年教師楊征迎著朝陽步入教室,開始新一天的教學工作。
擁有碩士學位的楊征是黃陵縣引進的高層次人才。“成為教師是我一直以來的心願。加入橋山中學後,這裡良好的教學環境和教師待遇為我開展教學工作提供了很好保障,也讓我更有信心為黃陵的教育事業作貢獻。”楊征說。
“雙師課堂”用數位教育資源打破傳統教育的時空限制,集團化辦學讓優質教育資源雙向流動,通過競聘上崗建設高品質校(園)長隊伍……今年是黃陵縣教育工作深化改革的啟動年,黃陵縣把優先發展教育事業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持續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全面深化教育綜合改革,推動縣域教育均衡發展,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事業。
構建有發展潜力的教師梯隊
為促進青年教師成長,充分發揮優秀教師“傳、幫、帶”的指導作用,構建有發展潜力的教師梯隊,近日,橋山中學舉行師徒結對儀式,楊征有了在數學學科教學上的指導老師。
“橋山中學堅持發展教師就是發展學校的理念,把教師視為第一資源。我們宣導新教師熟悉掌握‘先學後教,當堂訓練’的教學模式,提升教學能力,做到青出於藍而勝於藍。”黃陵縣教育科技體育局副局長、橋山中學教育集團校長薛永星介紹。
黃陵縣按照“國培引領示範,省培輻射帶動,市培提升骨幹,縣培覆蓋全縣,校培全員研修”的全員培訓思路,全面提升教師隊伍素養。依據《黃陵縣中小學幼兒園教師全員培訓實施方案》,黃陵縣通過“請進來、走出去”的形式,先後在西安等地開展骨幹教師、管理幹部、集團化辦學、新課程新課標改革等10期培訓,累計培訓2640人次。
與此同時,黃陵縣通過教師管理改革和加强教師待遇保障,切實增强了廣大教師的獲得感。在教師待遇提高方面,黃陵縣設定班主任津補貼1000萬元、績效工資3000萬元,三級三類骨幹教師薪水比其他教師薪水每月多出300元至1500元不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的落地,助力優秀人才熱心從教、精心從教、長期從教、終身從教。
集團化辦學實現資源共亯
“實行集團化辦學,要讓優質教育資源雙向流動,縮小城鄉教育差距;要解决學校之間差距、師資隊伍結構性衝突,尤其是學科結構性衝突,優化組合最佳師資隊伍;要解决教師內生動力不足的問題,通過激勵機制的建立,讓每一位老師都能發揮自己的優勢特長。”黃陵縣教育科技體育局局長趙寶說。
11月6日,黃陵縣河西小學教育集團總校、阿黨校區及咀頭校區的教育教學相關負責人和任課教師聚在一起,進行教學品質分析。
“經過討論,我們認為可以把總校現時比較成熟的‘和潤課堂’教學模式,在兩個分校區推廣使用,讓學科素養在教學課堂上落地生根。”河西小學教育集團總校教導主任蔡金娜介紹。
按照教學規劃,像這樣的教學品質分析,河西小學教育集團每月各年級分別舉行一次,重在搭建各校區學科交流和教師成長平臺,促進教學品質共同提升。
黃陵縣在推進集團化辦學中,各教育集團按照資源共亯、教研互動、資訊互聯、品牌共創的原則,實行事業發展統一規劃、教育教學統一管理、人事權和財權統一調配、教育資源統一共亯、辦學績效統一評估的“五統一”,縮小城鄉校際教育資源差距,把好學校辦在老百姓家門口。
此外,黃陵縣按照“急用優先、重點支持集團辦學、促進城鄉教育均衡”原則,從集團化辦學同步互動錄播系統建設、基礎網路建設、多媒體設備更新、電腦雲教室配備和實驗考試考場標準化等方面,提升全縣中小學信息化環境,實現縣域內教研互動、教育資源共亯、互動課堂全覆蓋。
以教師交流促均衡發展
現時,黃陵中學與西安高新第一中學,橋山中學與陝西師範大學附屬中學,橋山小學與西安市新城區後宰門小學、陝西師範大學附屬小學,黃陵縣幼儿園與陝西師範大學附屬幼稚園等“名校+”“名園+”教育共同體合作已啟動。
黃陵縣幼稚園園長蔡王妮今年通過校(園)長競聘,又回到自己工作過的校園。“從事幼教工作18年,‘以兒童為本’這五個字一直刻在我的心裡。我將發揮專業特長,在與像陝西師範大學附屬幼稚園這樣的名園合作中,不斷挖掘我們的覈心優勢,加强自身建設。”蔡王妮說。
黃陵縣正通過嚴格的招聘和科學的管理,建設一支梯隊分明、結構合理、能够引領教育高品質發展的校(園)長隊伍。
11月7日,在黃陵縣店頭鎮第二小學,學生們在老師的指導下,認真完成一件件陶藝作品。
“你們為什麼喜歡陶藝呢?”
“可以讓我們瞭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可以培養我們的耐心。”“我們的好多作品獲獎了!”學生們爭先恐後地回答。
校園文化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黃陵縣各學校立足實際,堅持一校一特色,形成能够充分展示學校魅力和辦學特色的校園文化。
“一直以來,我們將黃帝文化傳承作為美術課、藝術課的重要內容,通過舉辦以黃帝文化為內容的繪畫比賽、製作與黃帝有關的陶藝作品等,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和學生發現美、追求美、創造美的能力。”店頭鎮第二小學校長黑亞軍說。
黃陵縣將“三個課堂”作為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的有力抓手,深耕“第一課堂”,豐富“第二課堂”,拓展“第三課堂”,助力學生全面發展,為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注入新活力。(記者:王姿頤)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