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最年輕”圍墾之鄉的增收路徑探索三產融合生態惠民路徑產業做“加法”讓村民更快更多共亯收益

上海 36℃ 0
摘要:

  記者束涵

  秋收接近尾聲,上海最北端的新村鄉近日又有好消息——當地主栽的水稻品種南粳46最高畝產量重繪近10年紀錄,達到700千克,在今年上海市優質食味軟米中名列前茅。

  遞增的畝產,有其誕生的“土壤”。崇明新村鄉是上海“最年輕”的圍墾之鄉,優質的生態環境,持續完善的標準化生產體系,使其成為稻米之鄉。

  同時,與很多遠郊鄉鎮一樣,新村鄉也曾有成長的“煩惱”:單靠一產種植,收益空間有限;偏居一隅,相較於近郊區域,上海大都市輻射效應更弱。

  村民增收,是鄉村振興的目的之一。先天條件不突出,考驗著做“加法”的能力。近年來,新村鄉以稻米產業為覈心,在墾拓精神的驅動下,重點發展“一袋米”“一口鍋”“一枚蛋”“一頭鹿”,探索三產融合、生態惠民的發展路徑。

  立足一產做“加法”

  今年4月,位於新村鄉的上海首個麋鹿野放棲息地傳來喜訊——野生麋鹿數量從4頭增至6頭。

  主打稻米產業的新村鄉,為何要每年投入上百萬元運營麋鹿項目?“麋鹿文化和稻米文化息息相關。原始稻田利用麋鹿踐踏過的沼澤地來播種,史書上也稱之為‘麋田’。”新村鄉黨委書記王慧健說。

  稻米,是當地長期以來的主導農產品。按照傳統模式,當地糧站的稻穀收購價格大多是每斤1.4元至1.5元,利潤空間有限。

  如何讓村民多掙錢?打造本土品牌,减少中間商,是提升農產品附加值的關鍵。這並不容易,五常、盤錦等全國知名大米產區,早已搶佔消費者心目中的高地。在激烈的外部競爭,以及居高不下的土地、勞動力成本下,上海許多農業經營主體的共識是:將產業鏈延伸,塑造差异化優勢,實現優質優價目標。

  新村鄉是新圍墾的土地,屬於滲透性好的弱鹼性沙土,尤其適合優質水稻生長。在市農科院支持下,當地成立新村稻米研究院和專家工作站,優化種源選配,建立新村鄉水稻種植標準,形成“稻1968”統一品牌。

  同時,當地引進高端優質大米加工流水線設備、1000平方米恒溫冷庫,並配套烘乾房,建立鄉屬企業上海新村稻米文化公司,以“家庭農場+公司加工”的模式,探索線上和線下兩種模式,實現優質稻米訂單式銷售。

  這帶來的最直接變化是,由於直接掌握通路,稻穀收購價相較直接進糧站,每斤高出0.5元。假如按照每戶100畝種植面積來計算,當地規模經營主體每年的利潤大約翻了一番。實在的收益,讓越來越多農戶選擇“抱團”,新村鄉優質大米集中銷售實現從50噸到500噸的連年遞增,還帶動周邊農產品銷售100多萬元。

  新村鄉稻米文化小鎮推進辦主任楊積廣介紹,結合消費新趨勢,當地正瞄準中高端市場,嘗試推出更多元的稻米品類。近幾年火起來的“胚芽米”,新村鄉就是“最早吃螃蟹的”。還有已經推出的“麋鹿米”,就是在麋鹿野放棲息地區域農田種植的。“麋鹿對生態環境的要求很高,在它周邊種植出來的大米,品質自然而然會得到印證。”他告訴記者,當地正在跟上海交通大學謀劃合作,針對細分需求,計畫研發富硒大米等產品。

  以稻米文化為覈心,當地也在拓展農旅新空間。稻米文化展示、稻米藝術創作、米食文化體驗等功能相繼落地,打造覆蓋全產業鏈的“稻1968景區”。米食體驗、學生學農、親子研學等旅遊服務收入,也實現連年提升,2023年度截至10月底整體收入超過120萬元、利潤超過48萬元。“隨著發展路徑逐步明晰,我們計畫推動各村參股稻米文化公司,提升村集體經濟實力,讓村民更快更多共亯收益。”王慧健說。

  村企聯結促多贏

  新村鄉下屬的6個行政村,沿著主幹道星村公路一字排開。假如留心觀察,也許會注意到,天氣好的時候,大多數人家門前晾曬著統一的藍色工作服。它們全都來自當地年產值數億元的企業——上海冠華不銹鋼製品股份有限公司。

  相較於其他鄉鎮,新村鄉一大特色便是“工農結合”。除了占地2萬多畝的水稻產業,圍繞著“一口鍋”的工業製造,也實實在在撐起當地人的半邊天。

  冠華是崇明本島除央企外,用工規模和產值規模最高的企業,也是眾多國際知名品牌不銹鋼鍋具全球最大供應商,不僅帶動當地三四百戶家庭就業,還有四五個小公司為其產業鏈做配套。

  冠華紮根新村鄉,自有其獨特性。背後所體現的,加深村企聯結,對於各大鄉鎮來說卻是共通的。村集體的身份不僅僅是房東,而是要以“聯合體”的思維,推動多方共贏發展。

  近兩年來,受國際形勢影響,以代工出口為重點的冠華,訂單量出現了下滑。為此,新村鄉主動跨前與企業溝通,提出“出口+內銷”的“兩條腿走路”策略,雙方一同前往青島啤酒廠等地考察學習,以工業旅遊為切口,拓展冠華自主品牌“喜時”的內銷之路。

  依託於政府搭建的平臺與資源,最先建成的喜時體驗館,第一年就收回了成本。2020年成功創建“喜時尚”國家AAA級旅遊景區,成為上海市首家餐廚企業工業旅遊達標組織。

  冠華的內銷額2018年時不足50萬元,三年後已超過6000萬元。企業負責人告訴記者,村企合作逐步加深,每年給所在村村民的分紅從40萬元增長到了100萬元。

  串聯生態致富未來

  無論是水稻種植,還是麋鹿項目,都指向一個詞——生態。

  在綠色低碳的大潮下,崇明正緊扣世界級生態島目標定位,創新生態優勢價值實現途徑。作為第三批上海市生態迴圈農業示範鄉鎮,也是現代新型種養產業先行示範區,新村鄉正走在生態產業化道路上,探索產業和生態的雙向奔赴,提升生態惠民的水准。

  全球知名跨國企業正大集團和崇明聯扶公司共建,在新村鄉打造1.2萬畝現代農業科技園區,與當地產業生態迴圈聯動的產業模式已初見雛形。“現時18萬噸飼料廠、85萬羽青年雞場、300萬羽蛋雞場、無抗蛋品車間、雞蛋深加工車間、4000尾鱷魚場、8萬噸有機肥廠都建成了。”楊積廣舉例,稻糠可以用作雞飼料,雞糞經過加工可作為有機肥還田,提升域內水稻的品質。

  今年11月,新村鄉通過“村集體+合作社+農戶”的合作方式,試點推行稻菌輪作模式。菌菇經濟價值高,羊肚菌畝產值約為水稻的20倍,輪作模式可將冬閒田變致富田。作為菌棒原料,水稻秸稈可實現變廢為寶的經濟化利用,已出菇的菌棒也可作為肥料還田,實現生態迴圈。在中央財政扶持資金支持下,新洲村投資30萬元,由當地合作社代種,農戶上工,試點約30畝羊肚菌。村裡還拿出20萬元,與小農戶共擔成本。

  更多的“加法”正處於進行時。耗資1.1億元的風力發電設備,將於2024年正式建成;麋鹿科普館已對外開放,當前正在積極創建市級生態科普教育基地……

  這些變化,正共同串聯起一個遠郊鄉生態致富的未來。

标签: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