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從火箭、衛星、地面站到終端全覆蓋產業鏈上海:攻關可重複火箭垂直起降

上海 24℃ 0
摘要:

  記者俱鶴飛

  打造“上海星”“上海箭”,形成年產50發商業火箭、600顆商業衛星的批量化製造能力……昨天,上海發佈《上海市促進商業航天發展打造空間信息產業高地行動計劃(2023—2025年)》(以下簡稱《計劃》),展現上海在商業航太領域的“雄心壯志”:探索星箭一體新模式,構築科技驅動新格局,建設數智製造新高地,開拓應用示範新場景,引領長三角區域空間資訊一體化發展,為航太強國建設提供有力支撐。

  發展三大拳頭產品

  《計劃》提出,到2025年,上海要以商業航太跨越式發展為牽引,圍繞衛星製造、運載發射、地面系統設備、空間資訊應用和服務等環節,加强衛星通信、導航、遙感一體化發展,推動空天地資訊網路一體化融合。

  要形成從火箭、衛星、地面站到終端的全覆蓋產業鏈。發展新一代中大型運載火箭、低成本高集成衛星、智慧應用終端三大拳頭產品。形成年產50發商業火箭、600顆商業衛星的批量化製造能力,以打造“上海星”“上海箭”為目標,提供衛星研製、運載發射、在軌交付與管理鏈式服務模式。推動形成地面站、測運控中心、應用終端等自主建設能力。

  促進商業航太發展,需要增强從技術攻關、平臺建設到人才引育的多層次科研力量支撐。《計劃》提出,要開展液氧甲烷動力、可重複火箭垂直起降、海上平臺發射、衛星彈性網路通信等關鍵技術攻關。在空間資訊領域,新增國家級、市級重點實驗室、產業技術研究院、應用技術中心、資料共用中心等創新平臺5個以上,加强“引育留用”專業人才、創業團隊在滬發展。

  此外,還要形成覆蓋從治理、經濟、生活三大領域、相關重點行業到典型場景的多領域綜合示範應用。在三大領域打造一批典型應用場景。《計劃》提出,要聚焦太空科技與資料服務在都市、交通、氣象、海洋、環境、安全、應急、能源、金融等重點行業的規模應用,拓展生活和消費級應用,形成30個典型應用場景解決方案。

  推進新一代運載火箭首飛

  《計劃》提出一系列重點任務,包括提升火箭研製發射一體化能力、提升商業衛星批量化智造能力等,開發性價比高、成熟穩定、具有品牌效應的商業運載火箭,推進商業火箭製造、總裝測試基地建設。

  推進長征六號丙、3.8米直徑新一代中大型運載火箭研製並實現首飛。推動研發、製造、總裝、測試一體化,提升衛星星座高密度發射保障水准。深化海上發射平臺論證,推進商業發射場論證建設。

  建設國內領先的衛星智能化、標準化、批量化製造基地,建成低成本脈動式衛星批量生產線。為下一階段互聯網、遙感探測等衛星系統建設提供支撐。結合物聯網、大數據、數位孿生等科技,實現多星並行測試、整星自動狀態監測等智造能力。

  加快形成衛星地面接收站、信關站、任務管控系統、綜合資料處理系統等配套基礎設施建設能力。加强晶片、模組、天線、終端、智慧傳感等終端系統供應鏈建設。推動衛星通信、衛星寬帶、手機直連等智慧終端研發,形成“場景互通、終端互聯”的發展模式。

  積極爭取衛星互聯網、綜合時空(PNT)體系建設重點任務,大力支持千帆衛星星座、智慧天網、甚高頻資料交換系統(VDES)等星座組網建設。開展衛星測運控平臺建設,為多頻段、不同軌道各類衛星系統提供發射段、在軌運行的測運控管理服務。

  優化“一體兩翼”空間佈局

  產業佈局方面,《計劃》提出,優化“一體兩翼”空間佈局,圍繞閔行上海航太城,打造燈塔輻射效應顯著的商業航太“覈心主體”;圍繞佈局在浦東的衛星互聯網研究院、臨港微小衛星研製基地,打造“東翼”衛星科研生產集聚區;圍繞青浦長三角數位幹線和北斗空間資訊應用示範區、松江G60科創走廊和衛星產業基地,打造“西翼”產業化特色品牌園區。結合嘉定空間科學、寶山衛星大數據、楊浦北斗高精度、虹口5G+衛星互聯網等各區集聚優勢,打造因地制宜的產業協同創新特色園區。

  要打造商業航太創新模式,發揮央企主力軍作用,打造“鏈主”企業和“頭雁效應”。促進民營經濟發展,鞏固提升優勢民營企業研發和製造能力,扶持培育“專精特新”中小型企業。推動技術創新與體制機制創新聯動,設立商業航太、商業火箭新平臺。依託空間資訊產業協會、創新創業中心、孵化平臺等,培育經營主體、搭建合作通路。

  强化綜合保障方面,《計劃》提出,加强市、區政策聯動,將商業航太納入整體產業佈局。研究在衛星批量化、火箭總裝測試和終端製造等方面,給予工業用地保障。發揮市、區兩級財政資金作用,加大向衛星組網建設、測控服務、發射保險等方面傾斜。

标签: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