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上海”開啟蓬勃未來——進博會啟示錄(下)

上海 38℃ 0
摘要:

  記者朱瑉迕

  商機往往屬於拼命的人,而進博會上充滿了拼命的人。

  除了傳統的“賣家”和“買家”,第六届進博會上,有幾類“拼命”的官員,也值得一觀。

  第一類是各國來訪的首腦。進博會閉幕後,視頻網站上還在熱傳澳大利亞總理阿爾巴尼斯在澳企展臺前西裝革履煎牛排的影像。那個下午,阿爾巴尼斯還在現場叫賣過澳洲龍蝦和曲奇。因為政治因素,澳大利亞企業一度曾疏遠中國市場,如今峰迴路轉,他們和他們的總理都難掩欣喜。走出“四葉草”,阿爾巴尼斯在社交媒體上連發了五條推文,支持澳企來華發展業務。而在當天上午的進博會開幕式上,他當眾告訴中國,“You have been greatly missed.(我可太想你們了。)”

  第二類是中國各省的省長。每年進博會,總有媒體會發出“大半個中國的省長都來了”的感慨。今年也概莫能外。有人說,省長們借進博會“卷”起來了——觀展交流之外,不少省長也租下上海的大小會場,展開一系列招商、推介、洽談活動。進博會開幕次日,一個中部大省就在浦東舉辦進博會平臺下的“國際經貿合作洽談”,當場簽約24個重點專案,金額近700億元。

  上海各區的區委書記、區長也“卷”起來了。首腦們帶著各國企業紛至遝來,無疑令他們看到了合作商機;省長們帶著各大採購團紛至遝來,多少也讓他們感到一些競爭壓力。當然,身在上海這樣的中心都市,官員們從來應該樂見這樣的良性競爭,並視之為一種鞭策動力。那些天,許多展位前都能偶遇掛著綠色觀展證的區領導。一比特區長密集拜訪外資總部企業展臺,2個多小時裏微信步數新增了1.5萬步。一比特副鎮長的脚步相對慢一些,他從上午9點進入“四葉草”,呆到了晚上閉館,在科技裝備展區拿了百餘份企業宣傳冊——這一天,他的步數接近3萬步。

  從總理到省長到區長到鎮長,對每一個人來說,進博會都意味著“機不可失”。進博會上的密集脚步,從一個側面印證了這場展會的魅力,也折射了這座城市的特殊性。辦了六届,進博會之於上海,始終是一場“不一般的展會”。何以不一般,可以有許多理解的維度,有一條或許是繞不開的:這場展會,以一種尤為直觀、具象的管道,詮釋了上海應有的站位與使命擔當。

  這是一座始終面向全球、以集聚配寘全球資源為己任的都市;這也是一座始終胸懷全域、以服務輻射引領全國高品質發展為己任的都市。背靠長江水,面向太平洋,這座城市的功能就像它的區位一樣,需要為中國與世界建立一種特別的連結。

  官員的脚步之外,企業和投資者的脚步,往往更能說明問題。

  在“脫鉤”“斷鏈”威脅不斷的時候,大多數全球性企業並不願意與中國脫鉤。128個國家和地區的3486家企業參展,其中,世界500强和行業龍頭企業達289家,數量為歷屆之最;784.1億美元的按一年計意向成交金額,也比上届增長6.7%——進博會始於中美貿易摩擦首年,其間又經歷了疫情三年,這個數位連年穩步攀升;有不少曾經宣佈“離開”的企業,此番或高調或悄悄地選擇了“回心轉意”。

  這是進博會給世界吹去的“開放的春風”。而對外開放從來都是一個雙向的命題。中國因主動對外開放讓世界受益的時候,自身也受益於對外開放。一邊是告訴外界,“世界離不開中國”,世界選擇中國是一個必然;一邊是告訴自己,“中國離不開世界”,融入全球網絡也是一個必然。每年的11月,進博會的6天,反復進行的就是這樣一種雙向確認。

  進博會年年辦,大的形態變化不多,如果只是走馬觀花,六年下來未嘗不感到似曾相識。但這場“不僅要年年辦下去,而且要辦出水准、辦出成效、越辦越好”的展會,之所以能“好”,恰恰好在那些看似不經意間的細節之中。

  比如第一届進博會就有些許視頻博主搞“直播”,到第三届有了一批“帶貨主播”。今年,“四葉草”裏的主播幾乎有了“席捲”之勢。不少展商的展臺上,除了用來添加聯繫方式或轉至網店的二維碼,還放了一張紙條,上面手書幾個一看就並不熟練的漢字:“歡迎直播”。這種源自中國的經銷模式,無疑已經影響全球。而在不經意間,大量曾經名不見經傳的“小主播”,也借著進博會走向世界。一家紐西蘭乳業巨頭專門聘用了一支來自海南的直播團隊,每天在展區內直播帶貨。進博會後,直播團隊即將被這家公司請去紐西蘭的大草原。乳業公司的老闆告訴他們,在草原上的“沉浸式直播”,一定收效更多。

  進博會上,充滿了這樣“相互看見”的故事。清越科技,曾經出現在進博會創新孵化專區、年銷售額不足百萬元的上海初創企業,今年第三次參加進博會,展臺面積已達到150平方米,松下、科勒、科沃斯等全球知名廠商都向他們的電化學清潔淨化模塊拋來橄欖枝。震坤行,一家數位化工業服務平臺,曾經的進博會採購商,如今在服務貿易展區擁有300平方米展位,與施耐德、杜邦、飛利浦、卡赫貿易等7家國際品牌商有了戰略合作。西井科技,曾經的進博會“專業觀眾”,在“觀摩”數届之後,拿下了180平方米的展臺,其“AI+新能源”與集裝箱大物流緊密融合的解決方案,已經打動了多家全球港口運營商和跨境物流巨頭……

  進博會年年辦,許多中小微企業,就這樣悄然融入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發展的空間就是這樣打開的,“中國聲音”就是這樣發出的,富有想像力的未來也正是這樣開啟的。假如沒有進博會?還好,沒有假如。

  這一切都發生在上海。作為進博會的東道主,每一次承辦,也意味著一次追問:辦這場“不一般的展會”,究竟能留下什麼,又會創造什麼?

  進博會開幕前,上海市委書記陳吉寧曾對各界提出,要通過精心承辦進博會,“全面展示中國式現代化的上海實踐、奮力打造高水准對外開放的新標杆”,“全面展示中國改革開放形象、上海超大城市風采”。

  這是在一個全面重啓、全面恢復的特殊之年,一座中心都市所承擔的特殊使命。這座城市也是據此努力的。進博會展館內有51家餐飲組織,專門打造的進博會市場監管服務保障綜合指揮平臺,每天對供餐負荷係數(組織面積內供餐量)進行排序,並對風險最高的10家餐飲組織重點監管,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讓食品供應量質兼優。被稱為“小葉子”的5725名進博會志願者,累計服務了18萬個小時,“日行三萬步”的比比皆是。他們中許多人的工作提前兩周就開始了——10月下旬到進博會開幕前,已有1.5萬人次的志願者進館參與了“啄木鳥”系列行動,包括輔助檢查場館設施和標識的疏漏,以確保各項服務“精益求精”。而更多媒體講了這樣一個故事:為了來滬外國參展商的生活便利,“四葉草”和上海的主要商業、文旅、機場車站設施,短時間內開出了3.6萬臺外卡POS機。

  對一場大型展會的東道主來說,做好“服務”,總是一項最基礎也最覈心的使命。進博會的特殊之處就在於,“服務”不僅僅體現於會中,更延伸到會外,與進博相關的服務,往往關聯到更大範圍的服務功能、服務環境。

  上海各區黨政負責人在“四葉草”內“暴走”的時候,並不只是展現自己的拼勁,更是要展現對各大企業的誠意。“從企業選址到‘柴米油鹽’,我們都會全心服務。”一比特區委書記在進博會期間的推介會上說。短短6天,多個區都借進博開了類似的招商推介會,宣介自身的營商環境、比較優勢。而上海市面向全球的都市推介活動,特地安排在進博會開幕當天下午。這座城市借此告訴全球,“選擇上海,是選擇與機遇同行、與未來同在”。

  這句話也出現在“四葉草”的展板上,每天注視人來人往,也接受來往人群的注視和檢驗。這是一句需要實實在在的行動來驗證的宣示。行動來自進博會本身的精益求精,也來自更多進博會之外的提質增效、制度創新、轉型陞級。

  從第一届進博會開始,“6+365”和“溢出效應”,就一直是上海的熱詞。進博會只有6天,但它的效應應當綿延365天。這種溢出效應,很大程度上就在於能否以更優的營商環境和政務服務,為各路展商搭建對接交易平臺、暢通投資落地通路,讓這座城市成為全球優質產品、尖端科技、前沿智慧和優秀人才的集聚之地。

  這種溢出效應,也在於持續始終的“服務”二字。作為國內大循環的“中心節點”、國內國際雙迴圈的“戰畧連結”,借進博會的平臺,上海需要更為有力地服務全國市場、更為有效地配寘全球資源,為全國的高水准開放、高品質發展提供通道和平臺,為全球的合作與繁榮提供機會與動力,這是一座中心都市的深層使命。

  也只有實現了這樣的使命,“大上海”才真正成其大。這裡要有一種開啟未來、引領未來的壯志雄心。在這個意義上,辦了六届的進博會,顯然遠沒有畫上句號。

标签: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