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葉草”感受開放暖意——進博會啟示錄(上)

上海 93℃ 0
摘要:

中國式現代化世界新機遇.jpeg

步入本届進博會國家綜合展的中國館,“中國式現代化世界新機遇”的主題詞格外醒目。記者李茂君攝

  記者宰飛

  一

  進博會會期只有6天,但它帶動的交易將延續一整年;進博會的物理空間只在上海西郊的“四葉草”,但從這裡能窺見整個中國經濟與外部互動的冷暖。

  先跟著進博會的幾比特參與者逛一逛。

  在俄羅斯展臺,“斯味特拉”冰淇淋的中國區負責人鐵木爾一句話也不介紹,先給記者遞上了一袋冰淇淋。“吃!”他習慣於“用事實說話”。在上一届進博會上,他用同樣的方法征服了盒馬鮮生的採購總監,一舉打入中國線下零售市場。今年,“斯味特拉”在華銷量漲了4倍。

  “機遇、機遇、機遇……”在與記者20分鐘的訪談時間裏,通用汽車全球執行副總裁柏曆總共說了19次“機遇”,都是針對中國市場。在他看來,中國的機遇如此之多,即使再小的細分市場也有足够大的天地。

  在美國精油企業多特瑞展臺,展區負責人陳軼珺顯然有點忙不過來,一邊要招呼絡繹來訪的記者,一邊要接待前來參觀的交易團和政府官員,更別說展臺前還有幾十比特試用產品的專業觀眾。

  今年的進博會國際參展商數量遠超過去三届,國內採購商的購買熱情也被充分釋放。據統計,本届進博會按一年計意向成交金額較上届增長6.7%,達784.1億美元,為歷屆之最。

  就在進博會舉辦期間,海關總署發佈10月份外貿數據,當月我國進口額同比增長3%(以美元計價),逆轉了此前數月的下降局面,連一些慣於頻頻唱衰中國經濟的西方媒體也不得不承認:“這表明中國政府的刺激措施正開始轉化為更健康的家庭和企業支出。”

  家庭和企業支出拉動了GDP增長。也是在進博會舉辦期間,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潘功勝預測,我國全年5%的增速有望順利實現。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最新預測認為,2023年中國經濟將增長5.4%。

  即使不看這些數據,從進博會上採購商手中電話不停響起的鈴聲裏,從交易團成員每日數萬步的計數裏,從展臺前圍了若干層或問詢或傾聽的觀眾裏,也能感受到中國經濟那股向上的力量。

  二

  11月7日,踏入“四葉草”3號館,上海電氣的業務經理徐昊瑀一整個下午都泡在科技裝備展區裏。他依次走進日立能源、西門子、通用電氣、施耐德的展臺,一邊看產品,一邊思索那個縈繞在他心頭的問題:我們從這些國際巨頭身上學到過什麼,還能再學什麼?

  在進博會上,像徐昊瑀這樣的專業科技人士不在少數,有些甚至從數千裡外趕來,只為看看當前最先進的科技裝備和解決方案,他們的到來也許無法轉化為進博會直接的交易額,但是意義同樣重大。

  交易額無論大小均為當期,它能提升當下的GDP,但支撐經濟長期增長的,顯然還有更深層的東西。國外有一種悲觀論調認為,中國經濟從改革開放至今所經歷的增長期已經結束,未來面臨的將是“像日本一樣的長期停滯”。

  在過去幾個世紀裏,經濟增長問題,如“一國為什麼窮、一國為什麼富”,讓許多智者著迷。一比特經濟學家說:一旦開始思考這些,就很難再思考其他了。

  今天我們把經濟的持續增長似乎看成司空見慣,其實這只是近300年來的事情。經濟史學家安格斯·麥迪遜甚至指出,從西元500年到1500年的千年裏,全球經濟增長接近為零。西羅馬帝國的一個農民如果沉睡1000年後醒來,將發現居住在這片土地上的後代跟他當年的生活水準基本無異。

  直到英國工業革命,一項又一項層出不窮的新技術才推動了西歐經濟持續增長。近幾十年的經濟增長理論研究認為:經濟長期增長的引擎是技術進步。“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經歷了改革開放的中國對這個論斷深有共識。

  11月7日在進博會上,徐昊瑀說,改革開放以後,西門子、通用電氣、施耐德這些國際巨頭進入中國,和上海不少科技企業成立了合資公司,由此帶動了本土技術進步。後來這些合資公司中的一些歸入上海電氣旗下,可以說上海電氣從它們身上受益良多。他說:“今天這些國際巨頭依然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

  11月8日,上海電氣又與日立能源簽署協定,成立合資公司,為遠海風電輸送提供解決方案。對企業來說,一項新技術將推向市場;對總體經濟來說,發展注入了新動能。

  這正是進博會超越交易的另一層價值——加速科技擴散,從而在長週期內推動經濟增長。

  三

  進博會是一臺貿易展會,但貿易始終與政治關聯。

  今年有許多人觀察到了一個顯著的變化,美國政府首次以官方名義參加進博會,並設立了美國食品與農業館。美國駐華大使伯恩斯11月6日親臨展館,並對媒體發表了一通關於合作和競爭的談話。

  同樣在進博會上,7年來首位訪華的澳大利亞總理阿爾巴尼斯追憶,50年前幾乎相同的日期,時任澳大利亞總理惠特拉姆首次訪華,書寫了澳中外交、經貿的新篇章。

  從第一届進博會至今,關於開放與封閉、牽手與鬆手的討論從未斷絕。11月6日,在虹橋國際經濟論壇上,知名學者鄭永年被主持人問道:“關於逆全球化,你怎麼看?”

  這個問題至關重要。作為全球第一大貿易國,中國未來的發展不僅需要內部環境,同樣需要外部環境。

  鄭永年賣了個關子,他說:“對這個問題我有兩個看法:一個是悲觀的,另一個是樂觀的。我先說悲觀的,下個環節再說樂觀的。”

  令人對經濟全球化心生疑慮的事實,這些年我們已經見了很多:高額關稅、強迫企業轉移供應鏈、補貼國內製造業、限制進出口、限制資金流動……外部環境持續緊張,“脫鉤斷鏈”之聲不絕於耳,以致《經濟學人》日前在一篇封面文章中發問:“自由市場已成歷史了嗎?”

  樂觀的消息在哪裡呢?在論壇臨近結束時,鄭永年給出了他的答案——單邊開放,也就是主動打開大門,哪怕他人築起深溝和高牆。

  全世界首個以進口為主題的國際級博覽會,其實就是主動開放之舉。開放順應資本邏輯,因為資本是要流動的;開放順應科技邏輯,因為伴隨人類交往,科技、發明、創意從未被限制在特定區域;開放順應市場邏輯,因為中國是當今世界上最大的單一市場。

  “簡單地說,單邊開放可以利用資本邏輯、科技邏輯、市場邏輯來克服西方反華力量的政治和行政干預。”鄭永年說。

  正是源於這些邏輯,即使面臨一些嚴苛的限制,AMD、英偉達、阿斯麥等晶片行業巨頭依然設法向中國出口合規的產品。阿斯麥財報顯示,2023年三季度,中國大陸地區營收占比增至46%,從第四大市場躍居至第一大市場。在進博會上,AMD展臺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這款MI210是我們唯一可以出口到中國的人工智慧晶片,因為其他幾款產品上個月又被‘卡’住了。”說話時,他滿含著無奈。

  面對地緣政治風險,並非只有無奈,一些企業有自己的長期抗風險策略。在進博會德國蔡司展臺,大中華區副總裁張育薪說:“我們不是把中國當作大賣場,而是當作蔡司全球戰畧的組成部分。”12年前,蔡司在中國上海建立了全球第一個海外研發中心。12年間,中國科技融入了蔡司全球業務、服務於全球市場,因而變得不可或缺。

  國家也是如此,開放、融通只會讓它更强大。鄭永年的結論是:國與國的競爭,覈心在於誰比誰更加開放,而不是誰比誰更加封閉。他說:“從歷史上看,我們相信未來屬於那個更加開放的國家,而不是那個更加封閉的國家。”

  以進口為主題、以開放為主旋律的進博會,是中國帶給自身和世界的樂觀答案。

标签: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