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聞界第24個中國記者節交流會上新聞工作者分享思考與感悟

上海 46℃ 0
摘要:昨天下午,“守正創新新征程上擔負新使命”上海新聞界學習貫徹全國和上海文宣思想文化工作會議精神暨第24個中國記者節交流會舉行,市、區兩級新聞工作者代表分享了思考與感悟。

  記者吳頔洪俊傑

  在每一次記錄、每一次書寫、每一次傳播中恪守正道、勇於出新。昨天下午,“守正創新新征程上擔負新使命”上海新聞界學習貫徹全國和上海文宣思想文化工作會議精神暨第24個中國記者節交流會舉行,市、區兩級新聞工作者代表分享了思考與感悟。

  與會新聞工作者表示,要認真學習貫徹全國文宣思想文化工作會議精神,把牢正確政治方向,堅定弘揚主流價值,多發理性之聲、多做凝心聚力之事,進一步提升新聞輿論傳播力影響力,為打造文化自信自强的上海樣本、建設習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實踐地貢獻媒體力量。

  提升“四力”講好上海故事

  “‘鍵對鍵’替代不了‘面對面’,再宏大的主題,也要躬下身子才能看清真情况、真問題。”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戚穎璞說。

  今年上半年,解放日報·上觀新聞推出“上海高品質發展觀察”系列報導。戚穎璞告訴大家,整組報導歷時3個多月,採訪案例近百個,很多素材來自日積月累,有的採訪看似不會立竿見影,日後卻會發揮重要作用。“大家感覺到,採訪中應該放弃一些實用主義。在主流媒體進軍互聯網輿論場時,講好故事、踐行‘四力’的底層邏輯是不變的。”

  “蹲得深才能發現真問題,也才能更好解决問題。”文匯報記者顧一瓊談到了“蹲點調研記”的背後故事——記者深入一線,發現問題,坦陳實情,並積極推動從“解剖一個問題”到“解决一類問題”。“經過這次蹲點,許多年輕記者實實在在感受到,好的新聞作品是從日積月累的腳踏實地中‘長’出來的。”

  “沉下去”的調查研究中,還體現出上海媒體的宏大視角與家國情懷。今年2月6日,土耳其發生兩次7.8級的大地震,澎湃新聞記者張力克前往採訪,“當地氣溫夜晚低至零下10℃,伴著餘震我每晚都被凍醒多次。”震後第七天,中國救援隊從廢墟中救出倖存者,這一刻家屬哭著感謝救援隊,而旁邊的張力克用相機記錄下這一幕。“今年是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十周年。我們所做的新聞報導就是傳播這種理念的有力載體,把中國聲音傳播到更多的遠方。”

  為“民生之問”尋找“最優解”

  為百姓分憂、用心用情解决好羣衆的急難愁盼,是所有新聞工作者的使命。

  今年4月,新民晚報推出“問‘題’於民”系列報導,對市民羣衆近半年來反映的3000多條訴求深入一線開展調研,從“停車難”到“如廁難”,從自動扶梯能否延長開放,到交通信號燈如何消除“盲區”……一道道“民生之問”在各方合力推進下,都有了實實在在的“最優解”。“只有瞭解老百姓的所思所想所盼,為民辦實事才能真正辦到羣衆的心坎上。”新民晚報民生新聞中心記者房浩說。

  一棵樹,為何會成為各方用心用力去解决的難題?上海廣播電視臺東方廣播中心記者顧隽潔分享了一個為紫藤找“新家”的故事:虹口區年過七旬的鄭阿姨搬進了新家,卻為老房天井裏種了60多年的紫藤樹犯愁。相關部門得知後,幾番考察樹况、選擇合適的地點,最終將紫藤完完整整地搬遷到了和平公園。顧隽潔和同事們用話筒和鏡頭記錄下了這份對個體的珍視,為“人民都市”添上鮮活注腳。

  “ETC的無感支付,方便背後可能也藏著風險”,嘉定區融媒體中心記者塗軍與同事們的調查報導,在全網引發熱議,還一度登上微博熱搜,很快管理方就找到他們,承諾解决問題並在全市推廣。塗軍感到,如今區媒的舞臺越來越大,區媒記者也要一起講好上海的奮進故事,寫好上海記者的時代篇章。

  解放思想突破自我中成長

  近年來,面對不斷變動的傳媒生態,上海廣大新聞工作者們堅持解放思想,主動跳出舒適區,在擁抱變革中引領變革,在突破自我中實現成長。

  “有了形式內容的‘活’、新聞價值的‘實’,還需要進一步‘深’下去。當下要講好中國故事,還需要更高質量的文化傳播。”上海廣播電視臺融媒體中心新聞主播雷小雪介紹,融媒體中心創制了一系列精品文化類節目,推出《文明探源看東方》考古直播,打造《三星堆:跨越千年的對視》《探寶上博》等文化品牌IP,不斷打造文化自信自强的上海樣本。

  今年上海車展,介面新聞汽車頻道派出了一支平均年齡不到27歲的團隊。為了不錯過每個有價值的瞬間,年輕記者們在各個展臺間來回奔跑,首次參與報導的周姝祺把襪子都磨出了洞,最終大家完成70多篇稿件,團隊也逐步走向成熟。

  “你什麼時候能取代科技記者?”有一次與大模型聊天,第一財經記者金葉子問出了這樣的問題,得到的答案是否定的:“我不認為我會取代記者,記者是有思想和創造力的人類。”近年來,第一財經不斷融合轉型,金葉子和同事們也開始嘗試用新的管道拓展科技報導的縱深,策劃製作了全新融媒體產品《原來你是這樣的科學家》,跟著科學家們一起“探北斗”“下農田”,將晦澀難懂的科技知識用通俗易懂的畫面和文字表現出來,平均每期流量都達到“10萬+”。在不斷實踐中,她對自己的問題也有了答案:“只要堅持專業、責任、科學、良知,記者永遠不可替代。”

标签: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