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束涵
都市發展正面臨人口激增、管理複雜等一系列問題,依靠傳統人的角色、人的思維去治理,很難滿足未來的需求。將人工智慧應用於都市治理成為共識,並已在全球多地推動實踐。在2023年世界都市日中國主場活動全球都市論壇上,從業者、專家共同探討在科創及資本的驅動下,將塑造出怎樣的未來之城。
不妨先將目光聚焦於大模型這一熱門領域。
2023年5月發佈的《中國人工智能大模型地圖研究報告》顯示,10億級參數規模以上基礎大模型至少已發佈79個。在此背景下,將大模型應用於都市治理,是情理之中的事。上海交通大學中國都市治理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吳建南舉例,深圳某區應用的都市智慧視覺融合感知系統,對都市場景視頻畫面進行自動識別、標定AI標籤,賦能占道經營、機動車違停等30多個場景,且訓練出具有極高準確性的都市治理行業模型,在1.2秒內完成485類標籤治理,提高了該區50%的都市治理效率,節省了30%的人力成本。
在論壇現場,科創板AI平臺企業雲天勵飛董事長兼CEO陳寧提出這樣一個概念——自進化都市治理智慧體,即把一座城市當作一臺機器人、一個深度學習的智慧體。“在都市這樣一個擁有海量場景的環境裏,通過多維度的高品質數據,推動人工智慧的科技經歷感知、認知、決策,直到自學習、自進化。”
在AI科技的“熱”實踐之下,吳建南也對過往的數位化轉型提出反思。“如今的大模型是單純服務城市管理部門的工作,還是真正深度應用於都市治理?大模型到底有多大,它的過人之處是否充分展現?是否真的達到‘實戰管用、幹部愛用、羣衆受用’的效果?”
對於追求可持續發展的都市來說,能否多元聚資,影響著邁向未來的行程。
“為全球都市實現可持續發展融資是一項複雜而艱難的挑戰,它涉及創新融資機制、公私合作模式和可持續發展實踐的結合。”國際行政科學學會總幹事索菲尼亞·薩拉維列舉了一些具有代錶性的全球實踐案例。紐約市發行14億美元的綠色債券,為環境項目提供資金,包括節能建築、清潔水基礎設施和可再生能源倡議;瑞典斯德哥爾摩發行可持續發展債券,吸引關注環境的投資者,為可再生能源、公共交通和節能建築相關項目籌集資金。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