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橋招商為何不問投資問科技著力發展“專精特新”型經濟,“16小時不打烊”產業社區是產城融合點睛之筆

上海 24℃ 0
摘要:  2009年12月1日,上海市第一家鎮級農村集體經濟聯合社在松江區新橋鎮掛牌成立。業內將這一市郊鄉鎮工業園區轉型陞級的成功樣本稱之為“新橋模式”。現時,新橋共有21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

  記者李成東

  2009年12月1日,上海市第一家鎮級農村集體經濟聯合社在松江區新橋鎮掛牌成立。身處大都市的城郊接合部,新橋鎮開創性地將鄉鎮聯合社作為與國家級開發區漕河涇攜手合作的載體,共同開發莘磚公路北側1037畝土地,建設高新科技園區——臨港松江科技城。

  事實證明,多年來,臨港松江科技城發展帶來的紅利,為鎮域經濟發展帶來了豐碩成果:落後的車間經濟、工廠經濟,成功轉型為科創引領的新型園區經濟,已開發地塊畝均稅收是上海市平均水准的三倍以上。農民成為“股民”,手握集體資產份額,坐享資產升值紅利。業內將這一市郊鄉鎮工業園區轉型陞級的成功樣本稱之為“新橋模式”。

  不過,進入新發展階段,“尖子生”也面臨發展難題:臨港松江科技城增速放緩,園區作為功能平臺的帶動效應不明顯;產業用地不足,低效產業用地更新面臨瓶頸;產城融合水准不够,交通、教育、商業等公共配套不足,缺乏對人才的吸引力。作為G60科創走廊的橋頭堡,新橋鎮如何揚己所長,在應對新挑戰中探索新的“新橋模式”?

  從“有投資嗎”到“有科技嗎”

  剖析新橋鎮近幾年的經濟發展數據可以發現,一方面,新橋經濟發展正遭受衝擊,占稅收半壁江山的臨港松江科技城發展增速放緩;由於新橋的城鎮化基本完成,土地開發趨於結束,房地產業財稅貢獻驟減至可忽略不計。

  另一方面,新橋湧現出一批抗波動性極强的中小企業,帶來的稅收增量起到了壓艙石作用。這批企業基本是“專精特新”,市場穩定、產品議價能力强。對沖後,新橋近幾年經濟發展繼續位列松江前列,上半年總稅收達到26億元,呈現極强韌性。

  為何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多年前,新橋憑藉鄰近市區的區位優勢,引進了以龍工為代表的一批製造業企業,迎來第一波大發展。但隨著經濟週期變化,一批產品競爭力不足的傳統製造業企業利潤收窄甚至虧損。同時,松江也正處於經濟結構問題日益凸顯的轉型關鍵階段,發展陷入瓶頸。如何破局?

  2016年,松江結合自身實際,創造性地提出建設G60科創走廊的戰略構想,推動“科創+產業”的發展路徑。

  按照松江區委將新橋作為G60科創走廊橋頭堡的定位,新橋鎮决定著力發展“專精特新”型經濟——與其追求“不愁嫁”的大企業,不如吸引和培育專注於細分市場、創新能力强、市場佔有率高、掌握關鍵核心技術的“專精特新”型中小企業。

  全鎮上下形成共識後,新橋招商引資理念變了。對待招引的項目,以前要問的是:“有投資嗎?”“有稅收嗎?”現在要問的是:“有科技嗎?”在能耗、產業用地等名額上,新橋鎮將寶貴的土地要素等資源向“專精特新”企業傾斜。現時,新橋共有21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

  “21家‘小巨人’企業中,有大半在新橋拿地建廠生產。”新橋鎮副鎮長沈耀庭表示,現代製造業達到一定規模後,往往希望打造集研發、辦公、生產等功能於一體的現代化新型工業廠房。

  可隨著多年發展,新橋鎮早已沒有空置的產業用地,只能向低效土地“亮劍”。比如,工用機櫃行業隱形冠軍企業威圖原有180畝工業用地,但容積率僅為0.48。這幾年,企業一直有擴大產能需要。在新橋鎮鼓勵下,企業通過廠房改擴建提升容積率,將可使用面積幾乎擴大一倍,預計產值也將在去年14億元基礎上新增一倍。

  擁有議價能力的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往往不缺利潤,不少企業在拿地前就繳納了數千萬元稅收。資料顯示,如果將新橋鎮近幾年出讓的工業土地按照2.0的容積率折合成平方米計算,可以達到每年1500元每平方米的稅收標準,基本接近樓宇經濟產出水准。

  “小巨人”合體搭出“大塊頭”

  聯泰科技是3D列印製造行業的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佔據光固化科技領域全球市場最大份額。多年來,聯泰科技在臨港松江科技城的樓宇潜心研究科技,每年營收增長50%。前兩年,聯泰科技生產規模擴大,需要進行實驗和生產的廠房。於是,在園區和新橋政府協調下,企業拿到了一塊屬於自己的工業用地,用於研發和生產,適合放在樓宇內的銷售等業務則依舊留在園區。

  近年來,這樣的例子屢見不鮮。在新橋鎮與臨港團隊的默契配合下,漸漸形成科創型企業培育的生態閉環:科創型初創企業往往對空間要求有限,臨港松江科技城的載體G60科創雲廊內有足够空間孵化培育企業;企業在樓宇成長到一定規模後,生產性服務業企業可以繼續租賃或買樓,需要生產研發基地的企業則到新橋工業園區拿地。

  這種模式能避免地方政府招商中面臨的一些難題。比如少數企業打著“高精尖”的旗幟,要求地方政府支持科創發展,以此為名拿地,實際上是“圈地”搞工業地產。新橋通過對科創企業閉環培育,能精確甄別這樣的企業。

  更具現實意義的是,這樣的生態閉環,還實現了對傳統製造業的賦能。作為松江製造業重鎮,新橋雖然經濟體量領先,擁有超2000家實體企業,但存在結構性失衡的問題——生產性服務業相對滯後,難以對製造業科技水准、產業競爭力、產品附加值提供有力支撐。通過與臨港松江科技城合作,這個問題得以解决。

  之前,新橋鎮企業誠意電力因國際供應鏈出現問題,缺少適配電子元器件,生產陷入停滯。可電子元器件種類達億萬種,一時半會難以配型,試錯成本極高。訂單交付在即,眼看企業就要違約。

  關鍵時刻,新橋鎮找到了臨港松江科技城裡的生產性服務業企業雲漢芯城,通過海量資料分析為誠意電力精准匹配國產電子元器件,並完成了後續原理圖、晶片程式等設計環節,解燃眉之急。在臨港松江科技城投資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薛酉天看來,通過系統性推動生產性服務業與先進製造業協同發展,熱帶雨林般的產業生態已成為新橋吸引投資最鮮明的特色。

  如今在新橋,一大批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充滿活力,一個個“小巨人”企業合體搭出“大塊頭”,形成多樣性、差异化的產業生態。很多產業,不一定偉岸挺拔,甚至低矮“不起眼”,卻能幫助大樹生根,構成熱帶雨林的多樣性。新橋鎮鎮長吳超峰說,G60科創走廊的產業集群和產業聯盟,讓新橋產業鏈的集成功能進一步凸顯,有效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安全水准和核心競爭力。

  資源要素面向長三角優化配置

  每晚華燈初上時,行駛在G60滬昆高速上的人們不自覺地會被G60科創雲廊吸引。這條世界最長的都市產業長廊,也是新橋鎮的都市會客廳。

  “G60科創雲廊,具有創新主體如雲、基金如雲、互聯網雲的鮮明特徵。”薛酉天說,要用足雲廊作為長三角G60科創走廊與虹橋國際開放樞紐南北拓展帶交匯點的優勢,打造面向長三角的資源要素優化配置中心。

  對於新橋而言,這樣的功能定位,某種意義上已超出經濟强鎮的範疇,要在區域協同中考慮發展。這既是挑戰,也是機遇。

  之前,一家優質企業在雲廊成長壯大後,需要大量工業廠房進行生產。恰巧,金華市在G60科創雲廊裏設立協同創新中心和“科創飛地”。園區將企業推介給金華市,並通過產業投資基金的管道入股這家企業,構建研發總部在上海、生產製造在當地的一體化發展新模式。

  近年來,新橋鎮通過“基金+基地”模式推動產業發展,陞級打造一批“研轉孵投”一體化專業科技平臺。現時,G60科創雲廊通過產業投融資,彙聚了麥傑科技、博信機器人等工業互聯網相關領域項目10餘個,與海爾COSMOPLAT、用友精智等一大批頭部工業互聯網平臺形成產業集聚效應。

  打造“16小時不打烊”的產業社區,是新橋探索產城融合過程中的點睛之筆。放眼全球,科技園區大多選址在郊區都市,配套功能相對不完善。進駐企業的人才大多選擇居住在距離園區較遠的都市中心或副中心,通勤成為制約產業人口導入的最大阻礙,也成了進駐企業的心結。

  不過,G60科創雲廊不一樣,這是一座“無邊界的城”。雲廊裏產業和社區之間沒有圍牆、沒有邊界,既是產業園,也是生活城。去年底,軌交12號線西延伸工程正式開工建設,設定G60雲廊網站,補齊了雲廊周邊現代化綜合交通體系最重要的一塊拼圖,產城融合程度越來越高。

  眼看G60科創雲廊區域發展如火如荼,成為全球優秀創新人才的嚮往之地,可擺在新橋鎮班子面前的,還有另一道難題——相比雲廊區域,新橋鎮其他區域發展滯後,以道路為例,老城鎮和工業區的路况差、道路狹窄,與經濟發展水准不相匹配,但道路改擴建又涉及兩旁企業和居民的動遷問題。

  對此問題,新橋已在探索解决之道,一套綜合立體化交通體系正在穩步構建。“能够解决實際難題的好方法,就是我們需要落實的金點子。一個個問題的最優解,就是新的‘新橋模式’。”新橋鎮黨委書記黎軼表示。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