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與爭鳴》與時代同頻共振做理論創新人才“孵化器”十年徵文讓近萬青年學人獲益

上海 31℃ 0
摘要:《探索與爭鳴》與時代同頻共振,甘當“孵化器”助力青年學人成長,這是上海文宣思想文化領域關注青年學人成長的一個縮影,為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作出了積極探索。

  記者王珍

  建設一支導向正確、功底深厚、結構合理、勇於奉獻的創新型青年社科人才隊伍,是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重要前提,也是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必然要求。

  長期以來,扶持青年學人一直面臨“叫好不叫座”的困境。但是,上海市社聯所屬的《探索與爭鳴》雜誌卻致力於做“青年學人孵化器”。今年,由其主辦的全國青年理論創新獎徵文活動滿“十歲”了。十年來,共舉辦了五届全國青年理論創新獎徵文活動,形成了包括青年理論創新獎在內的系列青年學人支持計畫,近萬名青年學人從中受益。作為一本學術刊物,他們為何堅持做這件事?實踐中又獲得哪些經驗和啟示?

  營造青年學人成長良好生態

  理論研究、學術成長需要良好生態。作為我國哲學社會科學事業的重鎮,上海在文宣思想文化工作整體佈局中,十分重視對青年社科人才的扶持與培養,形成了鼓勵青年學人成長的一系列“品牌”,比如“曙光計畫”、“晨光計畫”、“上海社科新人”評選等。上海推行的許多人才吸引和培養項目,如“東方英才計畫”“上海市浦江人才計畫”“上海市白玉蘭人才計畫”等,也都涵蓋了針對社會科學青年人才的專項支持內容。

  “在上海的學術刊物上發表第一篇論文,在上海出版第一本學術專著,在上海舉辦第一次個人學術研討會”,這是上海理論界對全國青年才俊發出的邀請,也是上海開放、創新、包容的都市品格在學術上的體現。

  在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中共上海市委宣傳部的大力支持下,在市社聯黨組領導下,《探索與爭鳴》自2013年起啟動一攬子青年學人支持計畫,包括全國青年理論創新獎徵文、優秀青年學人支持計畫、全國優秀青年學人年度論壇、青年專刊。被問及為何要打“組合拳”,市社聯黨組書記、專職副主席王為松表示,支持青年學人不能停留在一時、一會、一文,更應在發掘富有潜力的青年學人之後,對其進行長期的交流、溝通與支持。

  鼓勵青年學人解答新問題

  十年來,全國青年理論創新獎徵文活動始終緊扣時代脈搏,致力於引導和鼓勵青年學人立體、深度、全面認識和闡釋中國轉型中的熱點和難點問題。據不完全統計,在歷屆徵文獲獎者中,現時已經成長為教授、研究員者近20人,副教授、副研究員近40人。其中,李濤等4比特青年學者入選國家人才項目。更多的青年學人通過“孵化”正成為積極踐行中國學術話語體系創新的主力軍。

  第一,關心中國之問,將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比如,第一届徵文一等獎獲得者復旦大學王軍洋博士的獲獎論文題目是《穩定的邏輯——社會狀態的政治區隔與類型演化》,他曾發表感言:“編輯部將這個獎項頒給我,不是我提出了什麼驚人的創見,而是我的論文立足於中國現實問題。”

  第二,關注學術自覺,建構中國自主知識體系。許多青年學人自覺從傳統文化中尋找理解中國社會的思想啟迪。比如,第二届三等獎得主田樂樂的獲獎論文題目是《情本體與人的主體性之萌發——聯結傳統與現代的章太炎》,從解讀章太炎先生的思想出發,論述自己對人的主體性構建的認知。

  第三,立足調查研究,做接地氣的學術。比如,在第三届徵文活動中,李旭東以《流動社會中的“過渡日常”——京郊代耕菜農的日常敘事》一文獲得一等獎,文章通過對北京郊區的代耕菜農這一群體的研究,搭建起了觀察宏觀社會與微觀生活之間關係的一道橋樑。

  第四,打破跨學科藩籬,順應新文科建設潮流。如第四届徵文一等獎獲得者南京大學副教授於京東《“邊界”的誕生:制圖技術、領土空間與興起中的國家主權》一文,綜合了地理學、制度科技與政治學中的國家主權理論,開創性地分析了地理邊界是如何誕生的。

  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時代的發展更需要正確的理論引領。《探索與爭鳴》與時代同頻共振,甘當“孵化器”助力青年學人成長,這是上海文宣思想文化領域關注青年學人成長的一個縮影,為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作出了積極探索。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