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簡工博
“30秒,這是介面財聯社記者用人工智慧采寫稿件的平均時間。”昨天舉行的上海報業融媒發展大會上,帶著計時器登場的年輕記者楊舒鴻吉提出問題:記者會被人工智慧所取代嗎?AI時代的新聞會是什麼樣?
全新一季《百姓話思想》《全球高管看上海》《老外講故事》推出、澎湃新聞24小時直播頻道……成立10周年的上海報業集團在大會上全新推出兩大篇章8個創新項目、宣佈成立上海報業集團國際傳播中心,回應業內和社會對未來新型主流媒體的期待。
2013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文宣思想工作會議上強調,“加快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充分運用新技術新應用創新媒體傳播管道,佔領資訊傳播制高點。”當年10月,上海報業集團成立,拉開了全國媒體融合發展戰略的首個“地方實踐”的大幕。
十年櫛風沐雨,上海報業集團從成立之初以報刊業務為主的媒體集團,成長為擁有多種新媒體形態,覆蓋9.55億用戶的新型主流媒體集團,新媒體收入占媒體主業收入近70%,總體經濟規模連年位居全國新聞出版集團首位。
生於融合,長於創新。此次會上幾個關鍵字,透露出上海報業集團繼往開來的探索。
關鍵字:改革
以普通百姓視角觀察解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上海的生動實踐,《百姓話思想》前兩季海內外總流覽量超過2.5億。昨天的大會上,《百姓話思想》第三季和文匯報《全球高管看上海》第二季、新民晚報《老外講故事》第四季三個“出圈”項目同時啟動。
一些採訪對象也沒想到,這些專業精良的融媒體產品出自昔日“紙質媒體”。創新得以實現,源自上海報業集團破釜沉舟的堅定改革所激發的內生動力。上報集團一成立,便恢復三張大報獨立法人地位,同時積極佈局新媒體,“讓聽得到槍炮聲的一線擁有基本的決定權,激發媒體自主活力。”
“面對互聯網挑戰和傳播話語權競爭,我們始終堅持改革開路。凡是不符合傳播規律、不能適應新競爭格局的體制機制、生產方式,都要堅決調整。”上海報業集團黨委書記、社長李芸說,十年來,“改革”已成為上海報業集團最鮮明的標識。
“上報集團內能做事的年輕人很多!”大會上,來自文匯報的王嘉旖介紹了她所在的“花花採訪團”,這支“90後”占比過半的隊伍走遍都市街角,踏遍田間地頭,將故事寫出新意,把視頻拍出網感,融媒體產品被外交部發言人辦公室官方視頻號、抖音、微博、B站等同步推送。“受眾在變、傳播工具在變,不變的是我們輸出好內容、好新聞的初心和使命。”
改革要最大程度釋放人的創造活力。瞄準人才隊伍結構優化,上海報業集團2015年起在全國率先開啟採編專業職務序列改革,推出融媒輕騎兵、工作室、雲課堂等項目,“花花採訪團”這樣一大批提筆能寫、對鏡能講、舉機能拍的“融媒人”廣泛活躍在採編工作一線。
日前舉行的上海市文宣思想文化工作會議上,市委書記陳吉寧提出,緊扣深化高水准改革開放、推動高品質發展等重大戰畧和中心任務,緊扣人民城市建設的火熱實踐,推出一批接地氣、冒熱氣、有生氣的權威報導、深度報導。
“傳播力是媒體最根本、最基礎的能力,傳播能力建設是上報集團永遠的‘一號工程’。”李芸表示,要進一步改革存量,綜合優質資源,做大做强自主可控的覈心平臺,以“量”的減法推動“質”的加法,在眾聲喧嘩中更好體現輿論場“壓艙石”“定音鼓”作用。
2016年走上工作崗位的解放日報記者杜晨薇記得,剛工作時總以為黨報就是宏大敘事。然而一次在臨港管委會的採訪讓她發現,“上海沒有奇迹,‘上海速度’也是平凡人一點點釘出來的”。她的思考回應楊舒鴻吉的問題——記者的職責就是用最扎實的採訪、最平實的話語,講好上海何以成為上海的故事。“追求極致的路上,我們能做的還有很多很多。”
關鍵字:轉型
昨天開始,澎湃新聞24小時直播頻道正式上線,涵蓋全球新聞事件實时現場、“千里江山圖”慢直播、各採編部門“數字人矩陣”及20個新欄目,未來還將孵化更多新聞UP主。
與此同時,介面財聯社AI金融大模型專案啟動、上海報業集團國際傳播中心成立——融媒發展大會上傳出的消息,讓業內外對未來上海傳播格局翹首以待。
從大數據到人工智慧,從云計算到元宇宙,互聯網發展帶來輿論生態、媒體格局、傳播管道的深刻變化。習近平總書記曾強調,過不了互聯網這一關,就過不了長期執政這一關。
堅定推進深度融合、整體轉型是上海報業集團一直堅持的事。建黨百年之際,解放日報推出“信仰之路”大型主題報導,百餘名記者分28路赴全國各地採訪,產出文字報導逾50萬字、視頻近百條;黨的二十大召開前夕,文匯報推出《大家聊巨變》系列紀錄短片,8比特上海知名學者講述新時代十年上海巨變;新民晚報推出系列融媒體工作室,讓記者們坐上主播臺,以所見所聞討論社會熱點……集團旗下三張歷史悠久的報紙,積極探索“一支隊伍、兩個平臺”轉型之路,“主力軍”挺進互聯網輿論鬥爭“主戰場”。
“我們探索重量級內容的輕量化表達,讓更多好故事飛入尋常百姓家。”去年“上海兩會”,新民晚報記者楊潔首次成為“融媒輕騎兵”,做的第一條短視頻就獲得500萬流量,成就感滿滿之時也有壓力:過去出門只要帶一臺電腦,如今連採訪現場天氣都要提前考慮,記者必須轉型成能寫、能拍、能講的“六邊形戰士”。“看似輕盈的短視頻背後,要付出加倍努力。”
傳統媒體轉型之時,上海報業集團同樣聚力打造澎湃新聞、介面財聯社兩大自主頭部互聯網平臺。澎湃新聞成為“中國網路媒體發展排行榜”前五中唯一的地方媒體,介面財聯社則成長為全國財經資訊提供和金融資訊服務的行業龍頭。
大會上,澎湃新聞的記者張力克是拉著行李箱上臺的。這個行李箱是他收拾好隨時備著的。今年2月,正在吃午飯的他接到通知跟隨救援隊從北京飛往土耳其地震災區報導救援工作,放下筷子就出發。“無窮的遠方,無數的人們,都與我有關。我會一直在路上,前往更多的遠方。”
上海是世界觀察中國的視窗,也是中國向世界展示的舞臺,在全國文宣思想文化工作大格局中,地位特殊、作用獨特。作為上海的新型主流媒體集團,上海報業集團面向國際傳播既是責任,也有良好基礎。在原有英文報刊《上海日報》(Shanghai Daily)基礎上,上海報業集團先後打造第六聲(Sixth Tone)、SHINE等外宣新媒體,創建IP SHANGHAI、City News Service等平臺,新聞事實核查項目“澎湃明查”在海外社交媒體發佈580餘篇稿件,閱讀量近6億次。這些項目為上海報業集團積累了一批外語基礎好、視野國際化的人才隊伍,上海報業集團國際傳播中心的成立將進一步助推上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
科技快速反覆運算,曾經的新媒體也會加速變成“傳統媒體”。上海報業集團將著力實施智慧驅動發展戰略,探索AI大模型應用上力爭走在全國同行前列。
關鍵字:創新
經過近兩年升級改造,上海文化地標上海書城將於週六重新開業。這個“以書為城”的空間,十餘萬種、幾十萬册書比之前只增不减,還融入展覽、劇場等文化設施,實現從圖書賣場到文化空間、再到生活美學磁場的躍升。
以文化引領空間,未來市民和遊客可以體驗更多浸潤書香的文化場館和文化活動。昨天的大會上,上海報業集團啟動文化引領空間戰畧項目,以“新華悅讀”為覈心推進實體書店佈局,以“新華文創”為覈心彙聚一流藝術與空間資源,還將打造具有引領性的文旅品牌。
不僅如此,“文化+教育”、服務長三角乃至長江流域腹地等多個專案啟動,不斷拓寬上海報業集團作為新型主流媒體集團“文化+”服務的內涵和外延。
上海社會科學院新聞研究所在《生於融合長於創新融媒十年“上報樣本”研究報告》提出,2013年,報業“寒冬”已成現實。當時組建的上海報業集團主動調整媒體佈局,同時建立文化地產、文化金融兩大管理平臺,主動對接上海國際文化大都市建設要求,豐富傳媒集團經營板塊,深度涉入文化產業領域。
十年來,上海報業集團立足產業融合發展,向上下游多種文化業態拓展,提升傳播力影響力與經濟效益之間的轉化效能。現時上海報業集團創新業務收入占主業收入近50%。
在復旦大學新聞學院院長張濤甫看來,上海報業集團改革是系統化、接力式創新實踐,經歷三個改革階段:結構性創新、內涵式創新之後是生態型創新——“上報集團融入都市發展,借力區域優勢,深度嵌入上海都市治理,服務上海發展全域,賦能現代化城市文化建設,將傳媒延展到都市的毛細部位,成為都市文化建設的智慧供應商。”
未來,上海報業集團將著力構建現代文化產業新格局。“‘媒介化都市’的新趨勢為我們提供了融合轉型新機遇。”李芸表示,要進一步深耕上海、服務上海,揚專業傳播力之長,以形象傳播和創意文化為覈心驅動,以數位化科技手段為介質,推動都市商業場景、旅遊景區、大型活動等線上線下綜合聯動,塑造以新聞資訊為覈心、傳播服務為外延的文化產業新格局。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