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比特青年藝術家的轉捩點

上海 26℃ 0
摘要:2017年,鄭傑創作的《寂靜之上》入選藝術節扶青計畫,“這是我人生的轉捩點,沒有它,就沒有現在的《訓誡三則·山月》。”

《開天記》演出團隊向觀眾致意.jpeg

《開天記》演出團隊向觀眾致意。受訪者供圖

  記者諸葛漪

  晚上10點半,編導、演員鄭傑結束《訓誡三則·山月》排練。作為本届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委約作品,該劇10月28日將在上海國際舞蹈中心首演。2017年,鄭傑創作的《寂靜之上》入選藝術節扶青計畫,“這是我人生的轉捩點,沒有它,就沒有現在的《訓誡三則·山月》。”

  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扶持青年藝術家計畫暨青年藝術創想周”今年迎來十周年。10月23日,藝術節中心總裁李明介紹,迄今為止105比特青年藝術家獲得委約,創作89部作品,其中15部委約作品28次前往13個國家和地區進行文化交流及線上展映,展示當代中國青年的人文理念和創新姿態。

  都市艺文的未來在青年

  10月20日、21日,芬蘭赫爾辛基藝術大學Pangósmos Collective團隊在上戲新實驗空間推出扶青計畫委約作品《開天記》。首演結束,製作人俞海韻帶領新加坡作曲家,賽普勒斯、斯洛文尼亞、波蘭、芬蘭演奏家逛長樂路,“這就是上海,通往每個方向的路都有未知的驚喜,樂趣無窮。”

  去年俞海韻遇到新加坡作曲家時,《開天記》已初具雛形。這個源自中國神話“盤古開天地”的音樂作品,讓8個國家年輕人心有戚戚焉,於是有了Pangósmos Collective團隊報名參加扶青計畫。

  “《開天記》不只講述一個具體的神話,更代表著當代青年對神話、對世界的解讀。”進入芬蘭赫爾辛基藝術大學攻讀藝術管理碩士學位前,俞海韻在第一届扶青計畫當過實習生,“回到藝術節就像回家,熟悉又奇妙。”

  今年,扶青計畫首次面向全球青年藝術家進行作品招募,收到國內21個省市及英國、德國、奧地利、俄羅斯、馬來西亞等國家和地區313個申報項目。8部舞臺藝術委約作品和2個視覺藝術項目從中脫穎而出,上海戲劇學院院長黃昌勇說,“都市文化藝術的未來在於青年,沒有青年,生命力難以為繼。”

  扶青計畫十周年特別委約作品《彼岸5.0》主創秦毅和徐志博是往屆扶青計畫委約藝術家,“在扶青計畫中,我和很多藝術家度過美好時光,一起成長。”秦毅說,今年《彼岸5.0》思考科技對人類更好的用處。李海淵、邵淩霜創作的《從天而降》借由末世寓言探討關於生命的思辨,作品從雛形起得到扶青計畫資金、文宣支持,“被看到就是幸運,越努力越幸運。”李海淵說。

  眼前的路突然清晰了

  10月21日藝術節交易會首日,《訓誡三則·山月》作為推介演出亮相。走下臺,鄭傑被同行圍住,“《訓誡三則·山月》只有10分鐘亮相時間,沒想到大家都看懂了我想表達的意思。”《訓誡三則·山月》改編自唐代傳奇小說《人虎傳》,講述一個人變成老虎的故事。鄭傑從傳統文化中尋找靈感,展現東方美學背景中的離奇故事與小人物。

  2017年鄭傑憑藉《寂靜之上》入選扶青計畫,彼時他正思考是否繼續做演員,“當生存、社會壓力等問題襲來,人會迷茫。”《寂靜之上》入選扶青計畫,繼而亮相墨爾本維多利亞多元藝術節。鄭傑眼前的路突然清晰了,“我要一直跳下去。”

  今年藝術節參演劇碼、上海歌劇院原創舞劇《永和九年》導演王亞彬也是扶青計畫老朋友。2015年,王亞彬自編、自導、自演的舞劇《青衣》作為扶青計畫委約劇碼,在馬蘭花劇場首演,“年輕人有創意是很好的開始,但得把創意變成作品,讓作品與觀眾見面,在不斷的演出中獲得生存能量。”扶青計畫為《青衣》安排表演場地,邀請評論家觀看演出,為新人新作搭建平臺。王亞彬特別提到,“藝術節集交易會與演出於一體,看完推介會,有興趣的演藝機构可以直接來現場看整場演出。”

  今年扶青計畫中,知名青年導演趙淼作品《右之左》入選。每年來藝術節,趙淼都會與上戲扶青計畫暨青創周海報拍合影,“我感受到藝術節的呵護,最好的是,它又沒有那麼過度關照我們,讓我們可以埋在排練場,自己和自己掙扎、鬥爭、談判。”

  保持年輕人的個性

  《開天記》有大段基於現場實时互動電子樂的即興演奏,扶青計畫導師、上海音樂學院教授陳强斌一直關心如何呈現。“赫爾辛基藝術大學的演出劇場只提供雙聲道設備,無法完全展現《開天記》中混沌宇宙裏的力量糾纏。陳强斌老師看了我們的科技清單後,特別理解我們的想法。清單很複雜,用了10個喇叭8個聲道,扶青計畫為我們找的舞臺音響很好,讓《開天記》第一次實現8聲道呈現。”俞海韻說。

  譚盾、李六乙、田沁鑫、郭文景、王媛媛、韓江……名家們在扶青平臺與青年創作者面對面傳道、授業、解惑。鄭傑說,“導師王媛媛給了我特別多的勇氣,肯定我、支持我。”趙淼記得,“2013年在北京北四環,譚盾老師帶著我們一起做即興工作坊。”

  扶青計畫评审黃豆豆曾分享指導心得,“要幫他們梳理大方向,同時保持藝術個性、風格。不是讓年輕編舞者成為第二個‘我們’,而是要幫助他們去發現更新的自己。常提醒自己,不能把我的觀念强加給他們。”

  “只要創意三觀正,扶青計畫不干涉創作。但這不代表對作品不聞不問,相反,每個創作節點,扶青計畫都會聯系專家為項目把脈。”扶青計畫评审田沁鑫給導演馬俊豐分享創作理念,堅定了他的理念。“扶青計畫後,我真正面對內心想表達的東西,有了《浮生六記》《重逢〈牡丹亭〉》以及兩季《繁花》。”

  “扶持青年藝術家計畫暨青年藝術創想周”開啟第二個十年之際,李明希望聚攏更多社會支持,共同打造觀察青年創作、關心未來藝術的創新樣本。“十年探索、十載積累。未來藝術節將以更開放的理念、更包容的姿態,發掘‘被隱藏’的藝術新力量,以更成熟的機制、更周全的服務,為青年藝術人才鋪就走向廣闊世界的道路。”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