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護險如何更好滿足銀髮族需求專家建議鼓勵多元主體共同參與設定精准化服務供給

上海 27℃ 0
摘要:為解决個體由於長期失能失智,無法順利完成基本生活照料難題,我國逐步探索長期護理保險制度,上海等6個試點地區根據當地情况開展推廣,為老年人群帶來更多保障。

  記者顧泳

  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資料顯示,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已達2.64億人,人口老齡化程度達18.7%。為解决個體由於長期失能失智,無法順利完成基本生活照料難題,我國逐步探索長期護理保險制度,上海等6個試點地區根據當地情况開展推廣,為老年人群帶來更多保障。

  長護險在我國處於試點階段,如何確保永續、高品質發展?近日,由浙江大學老齡和健康研究中心主辦,上海市衛生和健康發展研究中心、中國太平洋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協辦的“長期護理保險制度建設與產業發展論壇”上,專家提出,應鼓勵多元主體共同參與,實現事業與產業協同發展,更好滿足老年群體需求。

  “起點評估”應更全面

  現時,我國長護險所覆蓋的群體主要指向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參保群體,少數試點地區(上海、蘇州、呼和浩特等6個地區)將覆蓋群體拓展至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參保群體。

  中國社會保障學會副會長、浙江大學老齡和健康研究中心主任何文炯教授說,功能評估是長護險的制度“起點”,直接關係到制度後續籌資繳費程度、待遇給付水准、服務供給內容。

  從內涵來看,確保個體維持基本生活照料、日常醫療護理的功能能力,包括活動功能、認知功能、心理功能、社會功能等。但目前我國除了少數試點城市(如上海、成都)採取涵蓋活動功能、認知功能等多維度功能評估外,其他試點地區功能評估過於依靠以活動功能為唯一內容的評定工具。

  專家認為,單一化評估管道,不利於精准識別有照護需求的對象,也不利於針對不同功能障礙的群體提供差异化長期護理。長護險擴大試點,應在制度設立之初,就確定綜合性功能評估的科學理念,借鑒先行地區和國家評估經驗,實現對個體功能能力的全面評估。

  “公私合作”能提高效率

  記者從論壇上獲悉,我國長護險在操作過程中呈現二元化特徵,部分試點城市長護險的具體經辦及服務供給由政府部門全權執行、管理和監督;部分試點城市則在公私合作方面積累了豐富經驗,即通過將長護險經辦及其服務供給委託給市場組織(主要是商業保險公司)來具體執行。在專家看來,公私合作模式有助於提高長護險制度的運行效率,啟動照護服務產業,實現產業和事業的協同發展。

  具體分析,專業醫療評估可以參與到長護險綜合性功能評估之中,商業保險公司有豐富的經辦資源,養老服務機構能融入服務供給,醫療設備器械、建築公司則可在康復輔具、適老化改造等方面發揮專業優勢。

  中國人民大學社會與人口學院教授張文娟強調,照護服務產業的發展,勢必需要依託長護險事業的多元化主體參與,通過將商業保險公司、醫療評估和器械機构、適老化改造機构、養老服務機构等納入到長護險的參與主體之中,方能高效、優質地滿足被保險人的生活照料和醫療護理需求,推動照護產業蓬勃發展。

  應向居家護理傾斜

  中國勞動和社會保障科學研究院醫療保障和護理保障研究室主任王宗凡表示,明確老年人需求,設計服務流程前置,將能更好實現目標。

  專家舉例,長護險主要滿足老年人在生活照料、醫療護理方面的需求。這就需要根據被保險人的功能障礙等方面特殊情况,設定精准化服務供給。例如,導致生活照料困難的原因,既可能是老年人自身功能障礙(如活動功能障礙等),也可能是老年人生活環境不適宜(如居家環境地面不平、門檻較高、廁浴不防滑等)。商業保險公司、醫療器械機构等可以通過為老年人配寘相關康復輔具(輪椅、助聽器、助步器等),維持功能的正常發揮。而適老化改造機构、醫療器械公司等可通過適老環境改善,來保證老年人生活質量。

  上海市衛生和健康發展研究中心黨委書記丁漢昇研究員建議,利用人工智慧和大數據建立長期護理保險照護計畫,將照護需求劃分等級開展,可以實現個人照護方案的科學化和個性化,也便於政府和護理機构對護理員的實際服務情况進行監管。

  此外,長護險在“服務遞送”模式上主要包括居家、機构兩個場景。系統化的長期護理體系應以居家護理為主,機构護理為輔,過於倚重機构護理無法滿足大多數被保險人的護理需求。與會專家建議未來長護險推廣時,應特別注意傾斜資源到居家護理,為失能失智程度中度及其以下的被保險人提供上門居家護理服務。家庭支持性服務也應有所拓展,具體可涵蓋喘息服務(請專業人員去家中照料或把老人接到養老機构照料,讓家屬“喘口氣”)、技能培訓、精神慰藉、適度經濟補供等,以此提高被保險人的照護質量。

标签: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