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工也强農,刮目看江蘇

江苏 17℃ 0
摘要:圍繞“在推進農業現代化上走在前”,今天江蘇正聚力高水准建設農業强省,建設“農業强、農村美、農民富的新時代魚米之鄉”。江蘇如何因地制宜發揮優勢為農業現代化“賦能”?農業現代化取得了哪些領先成就,形成了什麼樣的發展態勢,還面臨哪些瓶頸制約,如何取得新突破?

提起當今的江蘇,你能聯想到什麼?經濟大省、製造業大省、“百強縣”紮堆省、文化科教大省……這些“江蘇名片”很多人耳熟能詳。但是說起“農業大省”,可能不少人就不怎麼瞭解。事實上,江蘇位居我國十大產糧省份前八。江蘇是我國並不多見的既能向中央財政淨上繳,有力支撐國家財力和中央財政對中西部地區轉移支付,又能够實現口糧自給、略有盈餘,從而為我國農業作出貢獻的經濟大省。

多年來,江蘇省一直致力於探索農業現代化。2023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參加他所在的十四届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指出,“農業強國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根基,推進農業現代化是實現高品質發展的必然要求”,要求江蘇在“推進農業現代化上走在前”。早在2014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蘇調研時就強調,“沒有農業現代化,沒有農村繁榮富強,沒有農民安居樂業,國家現代化是不完整、不全面、不牢固的。發達地區在這方面一定要帶好頭、領好向,把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真正落到實處。”

圍繞“在推進農業現代化上走在前”,今天江蘇正聚力高水准建設農業强省,建設“農業强、農村美、農民富的新時代魚米之鄉”。江蘇如何因地制宜發揮優勢為農業現代化“賦能”?農業現代化取得了哪些領先成就,形成了什麼樣的發展態勢,還面臨哪些瓶頸制約,如何取得新突破?在江蘇,我們走入田野、村莊、科研院所,尋訪種糧大戶、家庭農場、農業企業,請教專家和農業系統各級負責人,一探究竟。

我國人口密度最大省端穩“飯碗”

“江蘇水稻單產全國第一,比全國平均水準高出26%,小麥單產和全國平均水準持平,而且現有品種增產潛力較大。”江蘇省農業農村廳種植業管理處處長杜永林介紹,江蘇糧食總產連續9年穩定在700億斤以上,2022年達到753.8億斤,再創歷史新高。

江蘇以占全國1.1%的國土面積、占全國3.2%的耕地,生產了全國5.5%的糧食,承載了全國約6%的人口,不但端穩了江蘇8500多萬常住人口的“飯碗”,還是全國13個糧食主產省份之一,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出了積極貢獻。

今年江蘇夏糧又獲豐收,實現面積和總產雙增,夏糧產量達281.42億斤,同比新增1.36億斤,全省農產品供給能力穩步提升。“江蘇實現了我國人口密度最大省口糧自給,略有盈餘。”江蘇省糧食和物資儲備局二級巡視員孫燕表示,“當前,全省糧食庫存充裕、儲備充足,能滿足全省居民一年半以上的口糧消費需求。”

“上海人吃的大米,每四碗約有一碗是射陽人種出來的。”在黃海之濱的鹽城市射陽縣,記者聽到當地人這樣自豪的說法,“射陽大米”已成為大米類地理標誌集體商標,被評為中國馳名商標。從蘇米到蘇魚、蘇菜、蘇猪、蘇禽,江蘇農產品“五蘇”闖蕩市場,走進千萬家庭的餐桌,為中國農業作出了貢獻。2022年,江蘇蔬菜總產穩定在5500萬噸以上、位居全國第三;水產品年總產量約為505萬噸,淡水漁業產值連續多年位居全國第一。江蘇的土特產如盱眙龍蝦、陽澄湖大閘蟹、東台西瓜、陽山水蜜桃、蘇州碧螺春等,已成為有特色、有認可度、有競爭力的農產品“金名片”。

截至2022年8月,江蘇全省近十年共選育“南粳”系列、“揚麥33”等主要農作物新品種600多個,其中有17個水稻品種列入農業農村部超級稻名錄、占全國1/8,良種對江蘇糧食增產貢獻率超過45%。

2022年江蘇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486元,位居全國各省區第二,同比增6.3%,城鄉居民收入比縮小到2.11:1,是全國城鄉收入差距最小的省份之一。

2023年2月,江蘇省委農村工作會議提出充分發揮經濟實力雄厚、科教資源豐富等方面優勢,探索具有中國特色、富有江蘇特點的農業强省之路,目標任務和實現路徑定義為“五强”,即綜合產能强、科技裝備强、產業主體强、功能效益强、競爭能力强。“未來的江蘇,不僅應當成為工業强省、製造業强省,還應當是當之無愧的農業强省,是彰顯歷史底蘊、引領鄉風文明、充滿現代化氣息的新時代魚米之鄉。”

從耕地、湖塘到種子、種苗,從種養科技到務農主體,跟踪、上溯這些農產品的產出過程,記者感受到農業現代化的力量與貢獻。種種迹象表明,這塊土地正在加速告別主要依靠人力畜力、“臉朝黃土背朝天”式的小生產傳統農業格局,進入農業現代化的大變局當中。

“六化”帶動農業生產力新跨越

行走在江蘇南北、運河兩岸,能清晰觸摸到江蘇省農業現代化正在湧現機械化、智能化、生態化、產業化、專業化和規模化“六化”並進、融合發展的蓬勃態勢。

【機械化:機械臂“撐”起生產新天地】

收穫季節的江蘇田野上,不時可以看到忙碌的聯合收割機、摟草機……常州的果園裏履帶運輸車、采桃升降機在穿梭工作,射陽縣糧食物流產業園內從事智慧包裝的機器人一隻手臂抵得上3名工人……這是記者日前在江蘇見到的一幕幕場景,農業機械化的大規模使用正成為江蘇農業現代化的覈心標識和强大推進力。

江蘇省農業農村廳有關負責人介紹,現時,江蘇已在全國率先整省基本實現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85%,其中水稻、小麥、玉米三大糧食作物達95%,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71.8%,以上兩項名額均高出全國平均值近10個百分點。今年夏收,江蘇投入聯合收割機12萬臺、烘乾機3.5萬臺。據監測,全省小麥平均機收損失率控制到1%以下。農業機械化快速發展,正深刻改變農戶的種植理念和習慣。當前,江蘇的農業生產已從主要依靠人力畜力轉向主要依靠機械動力,進入機械化主導階段。下一步,江蘇農業機械化將向全程全面高品質發展加速邁進。

【智能化:從“會種地”到“慧種地”】

無人駕駛的智慧插秧機在田間來回穿梭,在衛星導航支持下,能够實現比人工插秧更高的直線精度,便於後續田間管理;水位線一旦“達標”20釐米就自動停止灌溉,可以節水、省電;衛星遙感科技生成的“熱力圖”,可以大範圍精准監測禾苗長勢和灾害;草莓園大棚安裝智慧設備可實时查看調整棚內光溫水肥氣……在蘇南,這樣的種植場景並不鮮見。在蘇北,走進宿遷洋河新區斯味特果業有限公司的萬畝蘋果園,只見成熟的紅蘋果掛滿枝頭,採摘機與工人“無縫”合作採收、搬運蘋果。不遠處的儲運車間,智慧分揀包裝線對送進來的蘋果進行“人臉識別”——根據大小、顏色、重量以及糖度等實現智慧檢測和分揀包裝……智慧農業是中國現代農業未來發展的趨勢之一,農業生產數位化、裝備設施智能化、農業服務信息化,正在讓江蘇的土地、農產品變得越來越“聰明”,高科技農機裝備讓“會種地”變身“慧種地”。農業農村部市場與信息化司發佈的《2021全國縣域農業農村信息化發展水平評價報告》顯示,2020年江蘇農業生產資訊化水準達42.6%,居全國首位,縣域農業農村信息化發展總體水准全國第二。

【生態化:田間蛙鳴鳥叫,產品綠色優質】

生態低碳農業是建設農業強國、實現農業現代化的應有之義。“一鍬下去就能挖出蚯蚓。”2023年4月,83歲的農業專家趙亞夫向記者展示兩塊土壤,一塊泛白、硬如石頭,另外一塊發黑、潮濕柔軟。“泛白發硬這塊是原來的土,又黑又軟這塊是有機化改造的結果。”趙亞夫長期紮根江蘇省句容市天王鎮戴莊村推進農業現代化,他興奮地介紹,改良後的土壤有機質含量高,可以用於種植藍莓等高效農作物。

江蘇各級政府支持鼓勵家庭農場、農業合作社等發展生態迴圈農業,建立生態低碳農業、迴圈農業示範園區。趙亞夫帶領科研團隊和農民多年探索形成的“戴莊模式”成為江蘇探索生態農業的知名品牌。“戴莊白沙越光有機水稻種植基地的農田已經十多年不打農藥、不施化肥了,戴莊化肥年施用量從17年前的畝均160斤逐步降至零,糧食畝產量穩步增至1000斤以上,畝均收益由1500元提高至6000元左右。”他說。

昆蟲等小動物來到戴莊“安家”。據南京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此前調查,村裡有機稻田夏季發現動物10綱31目130種,比鄰村稻田高出6倍多。引進培育有機品種,採用迴圈種養模式,創建運營有機農業合作社……戴莊村年人均純收入從2003年的不足3000元躍升至2022年的約4萬元。以農業為主要收入來源的專業務農戶,絕大多數年可支配收入已達12萬元到15萬元。記者瞭解到,“十三五”期間,江蘇全省化肥、農藥使用量分別下降12.3%、15.9%,綠色正成為江蘇農業現代化追求的底色。

【產業化:農產品觸“電”上“網”,“千億級”產業漸成雁陣】

20多萬沭陽花農“攀網結線”銷售花卉苗木,形成超大規模產業;丁蜀物聯網農業小鎮農民穿著西裝、喝著咖啡也能種地,從“望天收”到“望網收”;贛榆小泥鰍乘著互聯網東風佔領韓國餐桌,從“泥溝翻騰”到“海外掀巨浪”……產業化是農業現代化的標誌。到2022年年底,江蘇已基本建成優質稻麥、綠色蔬菜、特色水產、規模畜禽、現代種業、休閒農業、農業電子商務、林木種苗和林下經濟8個產值千億元級產業,農產品加工業總產值達1.5萬億元左右,10億元以上的縣域特色產業集羣達199個,建設國家和省級特色農產品優勢區43個。

從“鄉產”“鄉遊”到“鄉食”“鄉宿”,在推進農業產業化的過程中,近年來江蘇的農村電商、鄉村旅遊等新業態增長尤其強勁。2022年,沭陽全縣花木銷售額達240億元,其中花木電商銷售佔據“半壁江山”。江蘇省各地借助京東、村淘、拼多多等平臺,讓特色農產品觸“電”上“網”,出村進城,提升農業種植養殖效益。現時江蘇共培育淘寶鎮298個、淘寶村779個,數量分別居全國第二比特、第四位;全省縣域網上活躍店鋪數量達24萬家,帶動就業人數超300萬。2022年鄉村旅遊蓬勃發展,全省休閒農業綜合收入達907億元。

【專業化:後繼有人,“新農人”漸成主力】

“年輕人不想種田,老年人種不動田。”未來誰來種糧、誰來務農,成為一個令人擔憂的普遍性難題。這一難題前些年同樣困擾著江蘇,但令記者振奮的是,江蘇一些鄉村已出現破解的苗頭。即使在製造業發達、近年來有“新能源之都”之稱的常州市武進區,“80後”“90後”的“新農人”群體也正嶄露頭角。自稱“農三代”的談劍波是常洛果品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這個35歲的新農人,大學學過機械、園藝,如今用機械化替代人工修花剪枝,用物聯網收集種植數據。2011年大學畢業後捕手祖父創立的果園,用了約十年將小果園發展為總面積800多畝、擁有300多戶社員、年銷售逾千萬元的專業合作社。39歲的金種子農業服務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黃玲玲,讀大專學的是數控專業,回鄉跟著父母承包400畝耕地,種糧已有十多年,談起職業很自豪。

行走江蘇大地,記者看到,多地提升“老農”、培育“新農”、引進“智農”,有序引導大學畢業生到鄉、能人回鄉、農民工返鄉、企業家入鄉,一些鄉村中青年漸多。2022年6月,記者在鹽城調研發現,儘管現時鹽城種糧大戶多在50歲以上,但50歲以下的比例在不斷增加。射陽縣農業農村局統計,現時全縣流轉50畝以上的2700多戶種糧大戶中,50歲以下占比約30%,900多名種植業家庭農場主中50歲以下占比約三分之一,糧食種植“後繼乏人”問題有所緩解。

【規模化:發展適度規模經營,推進農業現代化】

直接承包種植土地600多畝,幫助農民代耕代種2000多畝,擁有寬敞的菊花加工車間,以及一年四季可貯藏保鮮的冷庫,這是記者在鹽城市黃尖鎮新閘村陳樹東的家庭農場裏見到的。據江蘇省農業農村廳發佈,截至2021年年底,全省土地流轉面積超過3000萬畝,流轉率達60%,通過產權交易平臺完成各類農村集體資產資源流轉交易超81萬宗,流轉土地超2200萬畝。

圍繞加快推進糧食適度規模經營,規範引導土地流轉,探索創新糧食生產經營機制,江蘇湧現出射陽聯耕聯種、睢寧農田託管、宿遷家庭農場集羣、太倉合作農場、昆山大戶規模經營、薑堰村級為農服務綜合體等一批典型經驗做法。蘇州市納入名錄管理的家庭農場超過1萬家,已成為全市農業產業發展的主力軍,其中已有條件優、實力强、經營好的家庭農場1200多家到市場監管部門登記註冊。江蘇提出,小農戶是重要農業經營主體,發展農業規模經營應堅持宜大則大、宜小則小,不搞“一刀切”,不搞“強迫命令”,發揮好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的帶動作用。

農業現代化“動能”從何而來

江蘇人常比喻自己是靠吃改革飯起家的,改革風氣的源頭正肇始於田野,最有影響的就是20世紀80年代“春到上塘”包產到戶改革,以及引領全國的蘇南鄉鎮企業改革風潮。改革開放以來,在大踏步推進工業化、城鎮化的同時,江蘇也在不斷探索農業生產的突破。2019年11月,江蘇省政府與農業農村部簽署部省合作框架協議,共同推進江蘇率先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在跟踪調查過程中,記者發現江蘇推動農業現代化亮點頻現,結合實際創造了一些具有江蘇特色、同時能提供啟發的理念和舉措。

重農强農認知賦能。江蘇經歷了改革開放以來因為工業化、城鎮化而導致耕地減少的歷史過程,在蘇南地區表現比較突出。如今,記者在蘇南地區聽到的“只會在農村搞工業不算本事”這句話,很能代表江蘇在發展新階段對農業“高站位”的認識。江蘇省農業農村廳提出,要把加快建設農業强省作為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的“首要任務”,全面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健全農民種糧收益保障機制,確保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在8124.9萬畝以上、糧食年總產量保持在750億斤左右。立下糧食生產“軍令狀”,不但折射了責任擔當和大局意識,而且體現了江蘇在“重工”後對農業價值更高層面的理解。在這裡,農業被認為是珍貴的基礎產業,承擔著涵養生態、傳承傳統文化、延續田園生活的寶貴功能。農業產值僅占全市GDP1%的中國製造業“最强地級市”蘇州,提出在蘇州全域打造魅力無限的“錦繡江南魚米鄉”。

區域分類協調賦能。根據地域特色,因地制宜科學劃分“區域功能”,能更大潜力發揮土地的“產能”。南北地形狹長、各地資源稟賦不同的江蘇正是按照這一理念科學規劃。今年江蘇省委農村工作會議進一步提出,蘇北地區沃野平疇、一馬平川,重在發揮“大糧倉”作用,發展大田作物、現代農業,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邁上新臺階;蘇中地區水網密佈、生態優良,重在推動產業、生態等實現良性互動,發展特色產業、高效農業,積蓄發展新動能;蘇南地區經濟活躍、科教發達,重在依託超大市場需求和科技賦能,發展都市農業、智慧農業,打造“三農”發展模範,率先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

農村改革敢闖賦能。“我們的探索在全國推廣了!”2月13日,記者感受到江蘇農業領域一些從業人員的振奮之情。當天公佈的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提出:總結地方“小田並大田”等經驗,探索在農民自願前提下,結合農田建設、土地整治逐步解决細碎化問題。這項重大改革探索的發源地之一,就在江蘇省鹽城市。

近年來,江蘇在全國較早完成了農村承包地確權登記頒證;獲批全國農村改革試驗區5個、數量居全國第一;實施農產品品質安全示範等7個整省試點項目。江蘇農村改革試點呈現“系統性”的集成特點。以糧食規模種植為例,通過“小田”變“大田”探索解决“田”的碎片化問題,通過對土地流轉競標價格過高實行熔斷保障“流轉”的穩定性,通過地方政府對種糧的家庭農場主支持購買養老保險化解“養老”後顧之憂。

“經營主體”培育賦能。回答“誰來種地”這個時代之問,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是關鍵一招。江蘇近年來出實招加快培育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健全農業專業化社會化服務體系,促進小農戶和現代農業有機銜接,降低生產成本、提升種糧效益。截至目前,江蘇省擁有國家級農業龍頭企業99家、省級865家,納入名錄的家庭農場總數達16.8萬家,農民合作社市場登記數5.3萬家,農業社會化服務主體穩定在6.8萬個,2022年農業生產託管服務面積達7059萬畝次,服務營業收入130億元。

農業現代化,人才是關鍵。江蘇成為全國第一個從省級層面部署安排鄉土人才工作的省份,成為鄉土人才開發的先行者。鄉村人才在梯次培養、職稱評審、技藝傳承、資金扶持等方面享受特別政策。江蘇製定方案提出,到2025年全省將新培育高素質農民75萬人,新選拔培養“三帶”(帶領技藝傳承、帶强產業發展、帶動羣衆致富)名人250名左右、能手500名左右、新秀1500名左右。連續六年舉辦全省農村創業創新項目大賽,全省農村創業創新人數達50萬人。

工業製造帶動賦能。機械化是農業現代化一大特徵。江蘇較强的工業製造能力為農機製造業打下基礎,進而“近水樓臺先得月”加快推進農業機械化。據江蘇省農業農村廳農機行業發展處相關負責人介紹,截至2022年3月,全省擁有規模以上農機製造企業307家,產業規模和規上企業數量均居全國第二比特,一批企業連續多年分別進入中國民營企業500强和全國機械工業百强行列,初步形成常州地區農用柴油機和中小耕耘機產業集群,蘇州、無錫地區收穫機械、糧食種植機械產業集群,連雲港地區旋耕機產業集群,揚州地區飼料、林果機械產業集群等。現時,江蘇已在全國率先整省基本實現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

工業製造賦能還間接體現在“工業思維”的借鑒運用。“像發展工業一樣發展農業、像經營企業一樣經營農田”,除了借鑒工業發展產業鏈强鏈補鏈外,江蘇較早將工業發展中的產業培育導向、招商引資項目工作法引入農業發展。2020年,江蘇啟動開展農業農村重大專案建設年活動,以擴大農業農村有效投資,三年累計開工建設3500多個“三農”重大專案,撬動社會資本投入3500多億元,2023年開始啟動新一輪三年行動計畫。

農業科技貢獻賦能。科技是農業現代化的强大支撐。江蘇具備雄厚的農業科技創新實力,集聚南京農業大學、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等70多所涉農高校院所。擁有被譽為“農業矽谷”的兩大“國字型大小”農業科技研發高地——與十餘所科研院所和高校建立廣泛合作關係、集聚近十個院士團隊的南京國家農創中心,以及中國首批、長三角唯一的國家農高區南京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强大的科技實力成為推進農業現代化的重要引擎、突破農業現代化瓶頸的堅強後盾。

經濟實力支撐賦能。人均GDP位居全國省區第一的江蘇,對農業的投入也毫不含糊。“十三五”期間,江蘇省級財政預算安排“農林水”支出902.46億元,年均增幅達到10%以上,顯著高於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增幅。

結合中央財政投入,江蘇省政府將高標準農田建設財政投資標準從1750元/畝提高至3000元/畝,居國內前列,蘇南有的地方政府試點建設智慧農田每畝投入1萬元。“十四五”期間,江蘇省計畫投入340多億元改造提升高標準農田,努力實現年產1000億斤糧食綜合產能。

建設農業强省,推動農業現代化,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一個長期過程,如何加快行程實現“走在前”,關鍵要摸清底數,搞清楚短板和優勢,抓住牛鼻子找到突破口。記者調研發現,在當前階段,江蘇農業現代化還存在農業勞動生產效率不高、資源開發利用過度、農業品牌有待擴容、農機裝備不够强大等短板,江蘇農業現代化實現“走在前”,仍要突破如何永續耕地保護、如何使生產要素更順暢流入現代農業、如何充分釋放農業科研院所力量等問題。業內人士認為,為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江蘇有必要把引導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作為突破首務,把打破農業傳統思維觀念束縛作為突破前提,把為農業創造穩定外部條件作為突破保障。

“蘇湖熟,天下足。”曾經在古老歷史上創造過農業傳奇的江蘇,未來將以什麼樣的態勢,走在農業現代化的前列,引領農業現代化的大潮,讓人充滿期待。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