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探月精神”為指引上海技物所一支年輕的研究團隊不斷探索突破讓中國的主動光電載荷遨遊太空

上海 73℃ 0
摘要:研究團隊進行火星表面成分探測儀鑒定件光學探頭測試。瞄準國際領先水準,團隊持續不斷把科學家的“夢想”變成現實,讓中國的主動光電載荷遨遊太空,以優秀的科技成果踐行國家戰畧科技力量使命與擔當。

研究團隊進行火星表面成分探測儀鑒定件光學探頭測試.jpeg

研究團隊進行火星表面成分探測儀鑒定件光學探頭測試。(資料照片)

  記者吳越

  內環高架東側的玉田路500號院子,白天經過安安靜靜的,夜幕降臨後卻還亮著點點燈光。那是中國科學院上海科技物理研究所研究人員潜心研究、集體奮戰的地方。

  上海技物所裡有這樣一支研究團隊,成員的平均年齡不足40歲,卻在近20年的科技創新實踐中,頻頻在探月工程、火星探測、量子科學衛星以及高分七號等國家重大專案中嶄露頭角。他們便是空間主動光電載荷研製團隊。

  瞄準國際領先水準,團隊持續不斷把科學家的“夢想”變成現實,讓中國的主動光電載荷遨遊太空,以優秀的科技成果踐行國家戰畧科技力量使命與擔當。

  雷射“雙雄”,助嫦娥五號完美落月

  “嫦娥一號”是團隊承擔的第一個航太任務,也是團隊全程參與探月工程的“敲門磚”。2002年至今,團隊承擔了嫦娥一號到嫦娥五號科學與工程載荷研製任務,以關鍵技術自主可控實現了技術進步,用獨有的中國方案證明了中國在月面實現著陸器精確避障能力比肩歐美。

  說起這些年的工作,上海技物所副所長、祝融號火星表面成分探測儀主任設計師、所月球與深空探測系列載荷指揮舒嶸一下打開了話匣子。“作為‘國家隊’,我們始終瞄準國家重大戰畧任務需求,在任務的牽引下探索新領域,不斷突破、解决問題。”

  2020年12月1日23時11分,嫦娥五號探測器穩穩軟著陸在月球正面風暴洋呂姆克山脈以北地區,整個過程一氣呵成,完美得超出科研人員的想像。落月過程中,上海技物所研製的雷射“雙雄”——鐳射測距測速敏感器、雷射三維成像敏感器發揮著重要作用。

  艱苦攻關,為了設備上天正常工作

  “和嫦娥三號、四號同類產品相比,嫦娥五號突破性地在著陸器上新增了雷射測速功能,確保航天器著陸更平穩。”舒嶸介紹,要新增雷射測速載荷並不容易,意味著其他模塊必須“减重”,團隊得從原理樣機做起。為了讓鐳射測距和雷射三維敏感器成功“瘦身”,團隊經過了艱苦攻關。

  攻關早已是科研團隊的日常。上海技物所研究員、中高軌量子科學實驗衛星量子光傳輸課題負責人張亮至今還清楚記得,那些年團隊為我國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研製量子金鑰通信機、量子糾纏發射機兩大主載荷,衛星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星地千公里級量子糾纏和金鑰分發及隱形傳態所付出的點滴。

  從2008年到2010年,當時還是博士生的張亮和師兄弟們不知跑了多少次青海湖。試驗隊經常從7月的旅遊旺季,待到大雪封山。為了類比載荷在衛星上飛行的狀態,團隊在夜裡施放熱氣球,沒想到地點正選在一個風口。氣球忽然一下飛上去20多米,回收時又忽然砸向地面,把一群人嚇得不輕。如今,當時的驚嚇已成笑談,張亮說,大家的想法很一致:地面上所有的辛苦,都是為了保證設備上天後的正常工作。

  科學探索精神激勵團隊不斷向前

  細數空間主動光電載荷研製團隊的“履歷”,還有許多高光時刻:為我國“天問一號”首次火星探測任務研製祝融號火星車上的火星表面成分探測儀,對火星表面元素與礦物成分開展科學探測;為高分七號衛星研製雷射測高儀,開啟1:10000全球立體測繪新時代,在星羅棋佈的城鎮及原野,在人迹罕至的熱帶雨林、南極內陸、深山高峽、千里大漠,留下中國特有的雷射印記……

  走過許多前人未曾走過的路,團隊也收穫了許多絢爛的風景。在舒嶸看來,支撐著團隊上下不斷前行、排除萬難的,正是屬於中國科學家和研究人員的科學探索精神。舒嶸說,2019年1月11日,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對探月工程嫦娥四號任務圓滿成功的賀電中提出“探月精神”,“我們時刻將‘追逐夢想、勇於探索、協同攻堅、合作共贏’這16個字銘記在心,誓為服務國家發展大局和增進人類福祉作出更大貢獻。”

  “老一輩科學家所樹立的榜樣,也時刻激勵著我們。”上海技物所研究員、高分七號02星雷射測高儀主任設計師黃庚華說,這些年來,所裡像中國科學院院士王建宇這樣的老一輩科學家始終奮戰在前線,不管研製環節設備出現任何問題,不論白天黑夜,他們總是第一時間親力親為響應排查。“正是從他們身上,我們學到了寶貴一課:當日事當日畢,沒有任何拖延的理由。只有這樣,才能保證重大工程順利進行。”

  不斷增強自主創新“硬核”能力

  通過國家重大專案的歷練,上海技物所空間主動光電載荷研製團隊得到了快速成長,現時形成了堅固的“金字塔”形老中青組合隊伍。前有“50後”王建宇院士精心指導工程的頂層規劃和設計,中有“70後”舒嶸、何志平等中堅力量準確把握工程研發節奏和脈絡,後有黃庚華、張亮等“80後”“85後”形成奔湧向前的“後浪”,勇挑重擔,刻苦攻關。

  現階段,團隊積極開展月球與深空探測、中高軌量子衛星、空間基礎設施等後續工程任務的研製工作,圍繞國家戰畧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不斷增強自主創新“硬核”能力。虹口區科委負責人表示,圍繞塑造科技創新優勢,激發科技創新活力,强化科技創新策源功能,虹口區正不斷加強和深化區校院所合作,發揮高校科研院所的人才科技集聚優勢,推動與中國科學院上海技物所合作的聚焦遙感技術、空間資訊的中科技物聯創中心加快運營。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