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外灘國際航運論壇今開幕為全球航運業發展貢獻中國力量

上海 44℃ 0
摘要:

  記者王力

  今天,2023北外灘國際航運論壇在虹口區北外灘的世界會客廳開幕。海內外航運領域的官員、學者、機构負責人和企業家們又一次彙聚上海,交流探討、分享見解、凝聚共識,為全球航運業新發展貢獻智慧。

  曾經給上海寫過感謝信的國際海事組織秘書長林基澤親臨現場,他想看看上海這座創造了航運中心建設奇迹的都市又有什麼樣的新變化。

  林基澤並非孤身一人。今年,到上海來,幾乎成為所有海外嘉賓的共同選擇,他們不再滿足於跨越大洋的視頻連線,即便再忙也要到現場看一看,希望能夠面對面交流。

  或許,這就是北外灘國際航運論壇全球影響力提升的體現。

  今年是上海連續第三年舉辦北外灘國際航運論壇。過去兩届論壇上,一批批關於航運業發展的新成果和新倡議發佈,探討了全球航運業發展的方向。而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也順應行業發展趨勢,不斷取得新突破。

  “上海國際航運中心的實力、全球地位、影響力不斷提升,這是上海舉辦北外灘國際航運論壇這樣一個世界級航運業高峰論壇的底氣。當前,全球經貿格局正在經歷深刻變化,航運市場持續回檔,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不可能獨善其身。新格局下,上海國際航運中心更要主動作為,為全球航運業發展貢獻中國力量。”一比特航運業專家表示。

  一年時間,成果斐然

  “過去一年,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取得了哪些重要進展?”

  當記者問出這個問題時,上海國際航運研究中心書記張永鋒思考了一會兒才開始作答,因為一年來,亮點實在太多。

  硬實力名額上,2022年上海港集裝箱輸送量突破4730萬標準箱,連續13年全球第一;今年1月至8月,上海港完成集裝箱輸送量3214萬標準箱,同比增長3.6%。

  岸線資源的匱乏,一直是制約上海港集裝箱輸送量進一步增長的關鍵因素。但如今,小洋山北工作區集裝箱碼頭及配套工程、羅涇港區集裝箱碼頭改造一期工程已開工建設,後者將於今年年底投入試運行,設計年通過能力為260萬標準箱。

  改造後的羅涇港區集裝箱碼頭將成為上海港新一代智慧化綠色全自動集裝箱碼頭的代表,是繼洋山四期之後,又一“集大成之作”。

  空港方面,今年1月至8月,浦東機場和虹橋機場共完成班機起降44.8萬架次,旅客輸送量6128.7萬人次,貨郵輸送量239.3萬噸,分別恢復至2019年同期的86%、75%和93%。其中,8月境內班機起降量和旅客輸送量都超過了2019年同期水准,分別恢復至2019年的118%和108%。

  “上海國際航運中心是海空雙樞紐,這也是上海的優勢所在。”張永鋒說。過去一年,上海加快建設世界級航空樞紐:浦東機場四期擴建工程穩步推進;上海機場蘇州都市航站樓啟用;上海市政府與中國東航簽署戰略合作協定,支持東航打造航空運輸超級承運人……

  其中,東方樞紐上海東站開工建設更是一項標誌性工程。該項目建成後將助力上海形成“西有虹橋樞紐、東有東方樞紐”的格局,成為連接長三角與全球的世界級交通樞紐。

  軟實力名額上,過去一年,上海高端航運服務能級不斷提升:上海港成為全國首個、全球第三個擁有“船到船”同步加注保稅LNG(液化天然氣)服務能力的大型港口,合作夥伴不斷拓展;上海首次躋身全球最受歡迎仲裁地前十名;上海海事法院首次採用法律互惠標準承認英國法院的商事判决;我國首個綜合性船員評估示範專案在上海正式啟用,有助於吸引更多的高端航運人才、科技人才彙聚上海……

  今年8月,國內首個航運期貨品種——集運指數(歐線)期貨在上海國際能源交易中心上市交易。中國證監會副主席方星海連用三個“首個”來描述該品種的創新性:“全球首個依託我國指數開發的航運期貨品種”“我國期貨市場首個服務類期貨品種”“首個在商品期貨交易所上市的指數類、現金交割的期貨品種”。

  毫無疑問,這是上海國際航運中心提升高端金融服務保障能力的重大突破。一比特外貿公司負責人介紹,多年來,市場上一直沒有成熟的金融衍生產品,難以為航運業上中下游提供適合的風險對沖工具,行業內企業習慣於短期定價議價、隨行就市的模式。集運指數(歐線)期貨的推出,不僅為航運企業和外貿企業提供了運費定價和風險管理工具,而且有助於穩定市場價格,形成新的定價機制。

  回歸本源,共謀發展

  今年北外灘國際航運論壇的主題是:“開放、合作、創新——共建全球航運新格局”,這與首届論壇的主題“開放包容,創新變革,合作共贏——面向未來的國際航運業發展與重構”形成呼應。

  全球航運業的發展格局變了,出現了新的機遇與挑戰。但應對挑戰的管道還是回歸本源,即通過開放合作推動創新,靠新思路去解决新問題。

  有人說,航運業的全球化基因是刻在骨子裡的,沒有開放合作,沒有國際公約和共識,航運業發展就會舉步維艱。開放合作不僅是航運業創新的推動力量,更是航運業創新的基礎。在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的過程中,開放、合作、創新自然是始終不變的“主旋律”。

  去年6月,上海開放外資班輪“沿海捎帶”業務,為航運企業優化航線佈局、靈活配寘航運資源、提升班輪運載效率提供了新機遇。一年多以來,上海海關“沿海捎帶”備案相關外資船舶數量已從最初的44艘增長到了94艘,“沿海捎帶”的箱量也已經突破2萬標準箱。

  今年3月,上港集團與中遠海運集團、法國達飛集團共同簽署了《關於開展港口船用綠色甲醇供應合作的備忘錄》。預計到2024年,上海港將具備為國際航行船舶提供綠色甲醇燃料加注服務的能力,並逐步形成多種新能源船舶加注服務業務體系。

  在實現為國際航行船舶提供保稅LNG同步加注服務後,上海港又一次以開放的心態,率先聯合海內外企業擁抱新事物、探索新規範,順應綠色航運的發展大勢。

  今年暑期,中國東航研發出“飛機地面牽引避撞裝置”,融合了三維點雲、AI識別、電子圍欄等多種科技,實現對飛機牽引工作區域碰擦風險的自動預警,幫助牽引車安全拖曳飛機。表面上這只是一個點上的小創新,實際上,這背後是東航以數位機坪為覈心的智慧運行體系建設。

  東航信息部總經理高志東介紹,現時,東航與上海機場、民航華東局合作,三家一起協同創新,實現了機坪各類設施的資訊互通與資源共亯,並共同打造出基於5G應用、以數位孿生為典型特征的智慧機場標杆。通過模擬映射,他們發現,如果能够實現機坪資源的高度集中共亯,現有設施設備預計能提高15%的使用效率,這也意味著,上海兩大機場航班保障量有進一步提升的空間。

  “數位機坪擁有巨大的想像空間,將是未來民航提高運營效率和安全性的重要抓手,但這需要各方共商共建共用,單靠一家航司不可能做到。”高志東說,在上海之外,東航也計畫將數位機坪推廣到更多地方,打造一個開放的生態圈,共同助力智慧民航創新發展。

  不難發現,隨著硬實力和軟實力的同步增長,上海通過開放合作創新,國際航運中心建設已在許多方面展現出引領全球航運業發展的影響力。

  正如中國船東協會常務副會長張守國回憶的那樣,多年前,中國專家參加國際航運會議,就像是去度假,因為他們只是一個聆聽者。但如今,中國專家參加國際航運會議時异常忙碌,他們不僅要發表自己的觀點,還要主動推動一些行業標準的建立,為全球航運業的發展貢獻自己的智慧。

  “當上海國際航運中心一些探索走在世界前列時,推動行業標準和規範的建立是一件很自然的事。”張守國說。

  值得一提的是,根據航運研究機構克拉克森研究公司的最新資料,按總噸位計,中國已經超過希臘成為世界最大的船東國。現時,中國船東所持有的船隊規模已經達到了2.492億總噸,市場份額占比為15.9%。

  “世界航運的重心正在東移,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已經基本建成,並向全面建成的目標邁進,新格局下,上海主動作為是恰逢其時,亦是當仁不讓。”一比特航運業人士表示。

标签: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