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絕技展演中的“天津元素”

天津 20℃ 0
摘要:昨天下午,在技能大賽“最受歡迎的十大絕技”展演現場,來自一飛智控團隊的展演人王子峰對“無人機集羣編隊”項目進行解說。

無人機集羣編隊作品“飛龍繞塔”

木制榫卯工藝品

泥人張彩塑工藝品

麻花技師現場製作麻花

高手聚津城,絕活齊亮相。第二届全國技能大賽專業賽事精彩紛呈,絕技絕活表演,亮點頻現。本届大賽將技能競賽和技能展示交流活動相結合,其間安排現場展演30項具有傳統特色的絕技絕活,由專家和觀眾投票選出“最受歡迎的十大絕技”。無人機集羣編隊、木工榫卯工藝、泥人張彩塑、十八街麻花,讓我們跟隨記者,一起走近這4個來自天津的絕技絕活,聽幕後故事,賞現場風采。

無人機集羣編隊:用科技點亮祖國的“硬核”浪漫

“首先,請大家猜一猜,成千上萬架無人機在空中組成各種圖案,需要多少人來操控呢?答案是:只需要一個人。”

“無人機‘飛龍’在盤旋至天塔塔頂後,變化為一面五星紅旗,在夜空中冉冉升起。”

“從硬體到軟件,我們的無人機實現了自主可控。”

昨天下午,在技能大賽“最受歡迎的十大絕技”展演現場,來自一飛智控團隊的展演人王子峰對“無人機集羣編隊”項目進行解說。看著大螢幕上絢爛驚豔的無人機群表演,觀眾們情不自禁鼓起掌來。

無人機集羣控制融合了先進科技,操作手提前設定好任務程式,無人機群可以自主實現對環境的感知、自主決策並完成複雜的編隊任務。上千架無人機在空中編隊表演對無人機的定位精度提出了極高要求。“一釐米都不能錯,否則不僅影響整體的畫面效果,甚至可能發生碰撞。”王子峰說,無人機集羣編隊採用了實时差分定位系統、慣性導航系統,以及各種通信方式的融合和算灋,無人機群在空中可以達到釐米級的定位水准。

無人機集羣編隊表演是科技與藝術的完美融合。首先,要進行創意策劃和平面設計,然後,進行3D構圖和類比演示,接著,就是“刷燈”,形成絢爛的彩色燈效,最後,由運營團隊進行現場擺放準備、執行表演。

為了展示絕技,無人機集羣編隊為本次大賽特別設計了一個作品——“飛龍繞塔”。它最大的難度在於上升過程中,可能會因為建築物的阻擋,以及電視塔本身發射訊號的影響而造成無人機之間通信不暢,無法知道“隊友”的位置。囙此,這是一個具有科技難度的設計創意。

經過團隊攻克一項又一項難關,9月16日晚上,“飛龍繞塔”在天塔得以實現。

為什麼要編排這麼一套風險極大、難度極高的非商業性表演呢?王子峰回答:“我們就是要亮出我們的絕技,並借大賽的平臺證明中國的無人機集羣控制科技水准遙遙領先!”

田氏傳統木匠技藝傳承人田樹豹:將榫卯工藝精妙融合進微縮作品

“我給大家帶來的這架龍骨水車模型,按照1:10的比例還原製作。別看它個頭兒小,卻有200餘個細小部件,完全由榫卯結構拼接而成。”

9月16日下午,在技能大賽“最受歡迎的十大絕技”展演活動現場,天津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田氏傳統木匠技藝”第四代傳承人田樹豹,一邊轉動著水車的齒輪,一邊給觀眾們介紹榫卯結構的精妙,折服在場评审和觀眾。

田樹豹是道地的津南人,出生在木匠世家,從小就在木頭堆中摸爬滾打。“田氏傳統木匠是從我太爺爺開始,以傳統民俗傢俱和農具製作為主,直到現在這些也是我一大部分的工作內容。”田樹豹說,“在爺爺的影響下,我從小就對木工技藝產生了興趣。16歲時,姐姐出嫁,我親手打造了一整套木制傢俱當她的陪嫁,現在想想都覺得驕傲。”

田樹豹49歲那年,看著家中零散的木料,一個念頭在心裡產生——現在的傢俱大多用釘子或膠,榫卯是老祖宗留下來的智慧,能不能用榫卯工藝還原木制車具、農具。

經過一年多的摸索,他成功用傳統榫卯工藝,按照1:10的比例還原製作了一輛獨輪車。隨後,他又成功製作了龍骨水車和明清轎車,這兩件作品在全國民間藝術博覽會上都拿到金獎,這堅定了他深研微縮木藝的信念。

田樹豹的微縮木藝不用一顆釘子、一滴膠水,全都是難度極高的榫卯結構,凸出來的榫頭和凹進去的卯眼扣在一起,兩塊木頭就會相和得嚴絲合縫。在製作過程中,對木料的處理更是他的絕招。木料的應力問題一直是木結構工藝品製作的一大難關,而田樹豹對木料變形有著獨到的解決方法,看過的人無不稱讚。

2012年,田樹豹創辦了木緣軒傳統木匠工作室,用純榫卯工藝製作微縮傳統農具、車輛和市井民俗一些老物件。田樹豹說:“我希望通過自己的雙手,將傳統木藝的靈魂——榫卯工藝融合到微縮作品中,讓更多人瞭解、喜歡木結構工藝,讓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代代相傳。”

泥人張彩塑工藝美術師趙陽:當“80後”“碰撞”泥人張

以“塑”為基,“繪”而傳神,這就是從清代傳承至今的泥人張彩塑,科班出身的趙陽被這些彩塑作品深深吸引。

“因為我大學讀的是天津美院雕塑系,學習的是西方雕塑,注重寫實結構,而中國的傳統雕塑更注重的是神韻和氣勢,泥人張彩塑能够有機地把這兩者結合,使作品既有神韻而且十分逼真,所以畢業後就學了泥人張彩塑。”“80後”趙陽是天津泥人張彩塑工作室工藝美術師,從小看電視劇《西遊記》長大,一直期待著能親手捏出孫悟空的形象。

“細緻的面部表情,神態的靈動變化是泥人張彩塑中呈現生命活力的關鍵所在,這需要及時捕捉人物刹那的神態並在細節處反復勾勒、揉捏出來。略有倏忽就會失去最初的韻味。”在這次絕技展演中,趙陽帶來了韻味不同的三個作品,第一個《敢問路在何方》,就是再現了電視劇中唐僧師徒取經路上的神態。

除了參攷經典版《西遊記》電視劇,趙陽也會反復觀摩中國傳統壁畫連環畫,希望呈現出一個自己感悟出的新形象。“我來到工作室後,對傳統彩塑的一個嘗試就是《齊天大聖》,做完以後有幸被六小齡童老師收藏了。”趙陽說,孫悟空的形象不要拘於一個形式,如何突破空間約束讓孫悟空騰雲駕霧飛翔起來,這在泥塑裏其實是很難表現的,這些都需要不斷創新。”

泥人張彩塑藝術是一門與生活緊密結合的藝術,創作風格自由靈動,題材豐富多樣,並不斷融入時代的潮流。這在趙陽帶來的新派作品《我們的新時代》中淋漓盡致地展現。作品體現的是新時代新農民喜迎稻蟹雙豐收的景象,小孩子怕被咬小心翼翼捏著蟹脚的形象栩栩如生,形神兼備。

趙陽還將參加閉幕式的絕技演示,對於他而言,這次技能大賽的展演就像一場畢業答辯,“將中國的傳統文化、傳統技藝傳承下去。不僅是題材上的創新,最主要是思路上的突破,要將傳統文化賦予新的時代意義,讓更多的人瞭解這門藝術。”趙陽說。

麻花技師王洪德:色香味形俱全 麻花製作有絕技

天津是傳統美食小吃的天堂,老字型大小商鋪數不勝數,其中,桂發祥十八街麻花深受人們喜愛。手工搓制麻花的製作技藝是品牌百年不變的堅持,也是桂發祥的核心技術。

一根小小的麻花製作,需要經過發肥、熬糖、配料、制餡、和麵、壓條、斷條、對條、搓制成形、炸制等20多道工序。從業30餘年的麻花技師王洪德,是傳統製作技藝的第四代工匠。

桂發祥十八街麻花較全國各地其他麻花的特別之處在於它是夾餡麻花,製作技藝非常考究,今年參評“最受歡迎的十大絕技”。

“麻花製作的每一個環節都馬虎不得。選料就得精細,主料有麵粉、植物油、桂花和白糖,還有十幾種小料。”9月17日,在現場展演中,王洪德一手拿過對好的條,一手搓起和好的餡料,將其均勻裹於條中,左手推之,右手收之,雙手提起,最後一掐嘴兒,便出來了緊致有序、條松而不懈、餡溢而不散的“藝術品”麻花,整個過程一氣呵成。待油炸出鍋後,呈現內外通透的金黃色,形態周正勻稱,頂端開出“石榴嘴”,只是看看,也是一種藝術享受。

“三分緊七分松,雙手一提自然成。”王洪德說,手工搓制麻花的過程看似簡單,實則非常講究,角度、速度、力度都要緊密配合。一搓、一推、一提、一攏、一順,環環相扣,擰出的麻花造型要整體周正勻稱、擰花分明,每節都呈現出葫蘆的樣子,色香味形俱佳。

炸出的麻花要“酥脆香甜,久放不綿”。王洪德和研發人員一次一次地實驗,不僅開發出了很多麻花新品種,也摸索出規範麻花外觀的新技術。王洪德說:“每一次微小的改變都能導致麻花的不同。原料批次不同、溫濕度不同,甚至每一位技師的手法不同,都能導致最後麻花造型以及口感的改變。”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