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習記者劉惠宇
2018年,《我不是藥神》讓人們看到了血癌患者治病所需的高額藥價。5年過去了,一家成立於上海的生物醫藥公司,有望通過自主研發全產業鏈生產科技,修通一條細胞藥物的“高速公路”,降低藥物價格,為患者帶來更多希望。
雖然治療手段在不斷創新,但能治得起的血癌患者仍然不多。CAR-T細胞療法是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免疫療法,是一種治療腫瘤的新型精准靶向療法,但現時在全球範圍內仍是高價。以美國諾華的CAR-T細胞治療科技為例,一次治療費用為47.5萬美元,折合人民幣約330萬元;中國複星凱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引入的阿基侖賽注射液零售價為120萬元/袋。
之所以這麼貴,產業鏈生產科技的限制是痛點。CAR-T細胞的治療過程涉及T細胞分離、啟動等步驟,需用到血細胞分離淘洗機等多種設備、試劑及耗材。而這些關鍵設備及試劑供應商多來自跨國公司,依賴進口且無自主定價權。
此外,這個產業的特殊之處還在於單個設備能够服務的患者數量很少,一臺設備一年只能為25比特患者提供細胞生產。正因如此,華道(上海)生物醫藥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餘學軍表示:“如果產業裝備不是自己的,就永遠沒有產能。”
想要降低藥物價格、擴大產能,就要降低生產製造成本。華道生物選擇的路是自主研發全產業鏈生產科技。
2017年,華道(上海)生物醫藥有限公司成立。6年來,華道堅持自主知識產權化的“細胞藥物研發+產業化關鍵設備和技術攻關”的全產業鏈雙創新道路,攻克了CAR-T細胞製備關鍵生產設備、一次性耗材、CAR-T細胞液氮冷鏈轉運以及CAR-T細胞藥物液氮儲存設備等關鍵設備和“卡脖子”科技,也已經在確證性臨床II期階段前完成了自主創新CAR-T產業科技變更。華道現時擁有重慶、咸陽、鄭州、上海、長春等五個細胞藥物研發和產業基地,總建築面積近30萬平方米,規劃年產能超50萬人份,產值逾1000億元。
華道生物計畫在2025年實現藥品上市,有望將其自主研發的細胞藥物價格降至20萬元左右/患者,是國外同類藥物價格的十分之一。餘學軍把全產業鏈生產科技比作“高速公路”,“產業科技的創新無處不在,解决影響藥物生產成本最高的痛點,最終降低生產成本,這是產業技術創新最大的價值所在。這幾年,我們在修一條細胞藥物的‘高速公路’。路修通了,做幾款藥就簡單了。”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