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所“雙一流”高校將齊聚今年工博會航空航太航海“一展多星”

上海 25℃ 0
摘要:記者昨天從新聞通氣會獲悉,此次參展的87所海內外高校中,首次參展高校達20所,其中“雙一流”高校更是超過半數,達45所,同時還有從北美洲到大洋洲的6所海外高校來滬。

  記者徐瑞哲

  經歷兩年線上辦展後,第23届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今年9月19日到23日在國家會展中心(上海)“線下見”。在以企業為主的工博會(CIIF)九大專業展區中,主打科技創新的高校展區與眾不同,通過產學研合作與科技成果轉化,815項參展項目覆蓋各大領域,參展高校和項目數量均創歷史新高。記者昨天從新聞通氣會獲悉,此次參展的87所海內外高校中,首次參展高校達20所,其中“雙一流”高校更是超過半數,達45所,同時還有從北美洲到大洋洲的6所海外高校來滬。

  縱覽各大亮點展項,大學智慧上天入海,高校展區在航空、航太、航海等領域可謂“一展多星”,藝員級展項不勝枚舉。

  近日,我國成功發射世界首顆高軌合成孔徑雷達衛星(SAR)——“陸地探測四號”01星進入工作軌道,其大型環形合成孔徑雷達天線已成功展開,讓衛星正式“上崗”。所謂“高瞻遠矚”,高軌衛星天線既要重量輕,方便衛星攜帶升空;也要展開口徑大,滿足訊號接收需求;更要具備一定强度,以保證衛星在惡劣太空環境下“生存”。

  為讓衛星天線兼具“輕”“大”“强”這3種看似不可相容的特性,東華大學紡織學院陳南梁教授團隊歷時4年多,首創極細金屬單絲網狀織物“微張力”編織科技,為“中國星”大型可展開天線“編”出新型超輕反射面資料,亮相工博會引發關注。團隊教授蔣金華現場介紹,它只有頭髮絲的三分之一粗細,展開面積卻可達一個籃球場大小,成為目前我國口徑最大、結構最複雜、展開環節最多、研製週期最長的天線。

  據悉,這顆突破多項關鍵技術的高軌衛星,單次成像覆蓋我國近1/6國土面積,服務於防灾减灾與地震監測、國土資源勘察以及海洋、水利、氣象、農業、環保、林業等行業的應用需求,成為我國現時行業用戶最多的遙感衛星。

  多年連續參展,上海大學的無人艇一直是工博會的“藝員”。今年,其人工智慧無人艇團隊基於30餘年的研究積澱,突破海上無人系統與裝備領域的高速化、無人化、智能化、網路化和集羣化發展路徑,又開發出多種類型無人艇,滿足各行業特殊需求,成功在南極、東海、南海島礁海域完成重要任務,其中包括上海“長江口二號”沉船遺址水下考古探測。今年工博會後不久,上大無人艇計畫“二刷”南極,隨我國第40次南極科考隊再次駛向極地。

  當天,上海市高校科技發展中心主任陸震介紹,這届主辦方還創新推出“高校成果數位化展示平臺”,首批上線41所“雙一流”建設高校及其他8所在滬理工類高校的208項優秀科技成果,充分發揮5天線下展會的溢出效應,構建面向長三角地區乃至全國的365天科技推介網絡。

  工博會獎項評選方面,截至目前,復旦大學“XINSORB生物可降解支架”和西北工業大學的“高端工業模擬軟件”,兩項成果入圍“CIIF大獎”;南京航空航太大學的“超低相位雜訊光生微波源”等19個高校參展項目入圍CIIF創新引領獎。

  今年適逢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十周年,高校展區組織了哈薩克共和國阿裡-法拉比國立大學、阿塞拜疆哈紮爾大學、古巴哈瓦那大學參展;此外還有澳大利亞悉尼大學、泰國西北大學、泰國北清邁大學參展,總體上半數境外高校是首次參展。

标签: 雙一流 大學 衛星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