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醫療醫藥,機遇何在?多名院士在醫學峰會上作答未來已來中醫藥也要搭AI快車

四川 38℃ 0
摘要:9月11日,為期兩天的“2023第八届諾貝爾獎獲得者醫學峰會暨數智醫療論壇”在成都舉行。此次峰會邀請政府領導、國家級協(學)會領導、4比特諾獎得主、5比特國內外院士、20餘比特行業專家共同出席。

9月11日,為期兩天的“2023第八届諾貝爾獎獲得者醫學峰會暨數智醫療論壇”在成都舉行。此次峰會邀請政府領導、國家級協(學)會領導、4比特諾獎得主、5比特國內外院士、20餘比特行業專家共同出席。

會上,專家們就“數智科技”在結構生物學、消化疾病、腫瘤臨床、藥物研發、中醫腦科學研究、生命科學、生物製藥和分子細胞生物學等各領域的應用展開交流與分享。

峰會現場,一場以“數智醫療的奇點時代,未來已來”為主題的院士對話格外精彩。

AI+臨床醫療、新藥研發

診療將更精准,創新藥研發將更快速、成本更低

院士對話環節,中國科學院院士魏于全表示,數位科技在醫學上應用非常廣泛,在精確診治、預後判斷、醫院管理等方面都有廣泛的應用前景。“數位科技正對臨床醫療起著革命性變化,特別是在診斷方面,可以根據病人體征、病理學資料、影像等大數據進行精准診斷;在治療方面,用大數據、人工智慧(AI)就可集中全世界範圍的優勢和經驗,作出最合理和精准的治療;在預後方面,可精准判斷一名腫瘤患者處在哪一期,甚至將存活多久;在醫院管理方面,運用AI也有利於優化流程。”

“現在做一個創新藥一般要十幾年,花費幾億美元甚至幾十億美元。有沒有更快速、成本更低的方法?”在魏于全看來,AI是一個好選擇。據業內人士透露,為了尋找有效藥物,研究人員往往從海量化合物中鑒定出和疾病相關的靶點,並在此基礎上篩選和優化藥物分子。“AI在靶點鑒定方面潛力無限,現在發現的藥物靶點有數百個,可用AI篩選還沒被發現的藥物靶點。”

魏于全說,AI在腫瘤免疫治療方面同樣前景廣闊。腫瘤可出現數百個到數千個突變,但只有少數幾個對其致瘤能力至關重要。“可用AI從這麼多的突變裏,找到關鍵的突變用來做腫瘤疫苗。”

俄羅斯工程院外籍院士、著名分子細胞生物學家吳炯也表示,AI可極大推動生物醫藥發展。“過去製藥都是‘試錯’思路,但應用AI後,可從‘試錯’轉變成‘預測’。將來我們要設計一個抑制細菌的藥物,只要告訴AI想製造這個藥,它就可以設計出來。”

AI+中醫藥研究

中醫診療有望定量描述,提高對傳統中醫藥療效的評估效率

中國醫學科學院學部委員、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成都中醫藥大學首席教授陳士林關注數位科技驅動下的中醫藥研究,他認為有兩個機遇。

“首先,數位科技驅動能提高中醫藥的診療水准。傳統中醫藥有幾千年積累,但在一些傳統表述中,比如說患者‘陰虛陽亢’,虛在什麼地方?亢到什麼程度?都沒有數位化的表述。像脈診舌診,很多都是憑醫生的感官判斷,沒有一個定量描述。引入人工智慧後,就可能把幾千年積累下來的中醫理論、文化和實質經驗結合,去發展更精准的診療儀器。”

陳士林認為,第二個機遇在於將人工智慧用於新藥發現,可大大提高新藥發現速度,提高對傳統中醫藥療效的評估效率。“中醫藥經過多年發展,積累了很多有效方藥,但這些方藥怎麼評判療效?如何和新藥結合?現在成都中醫藥大學建立了一個新藥發現平臺,正結合人工智慧做這方面研究。”

當前,我國正加大力度推動數位醫療的發展,通過學術交流、科研合作和人才培訓,提高醫務人員和科研人員在數位醫療領域的專業知識和技能水准。“如何發揮澳門的地域優勢,聯動國際高校科研院所‘智’造中國創新藥?”歐洲科學與藝術學院院士,澳門科技大學協理副校長、藥學院院長朱依諄分享,“我們現時在傳統中醫藥、數位AI中醫藥以及藥物研發研究方面,力推中醫藥事業發展。”

在朱依諄看來,未來人工智慧可能不只涉及藥物研發領域,也和醫療實踐、病人給藥直接相關。“當前的‘給藥系統’還不够精准。”他舉例,“不管你的體重是50公斤還是100公斤,最後到藥房拿的藥基本是一個包裝,比如25毫克/片。但每個人體重不同,消化道、肝腎功能也不同,給每個病人一樣的藥就存在一定問題。”

朱依諄說,他最近也在和其他專家討論,如何運用人工智慧等工具,根據肝腎功能、體重等,折算出一個適合不同個體的劑量。“現在我們也在跟AI公司尋求合作,思考如何做成一個智慧系統,在醫生開藥、臨床藥師審方甚至醫藥物流、醫院庫房等環節實現聯動。”(記者魏馮

聲音

如何建設“負責任”的AI生態

●隨著ChatGPT爆火,人們想像更驚豔的AI時代到來,同時也帶來更加複雜難控的風險。人們需要建立合理審慎的AI倫理和治理框架,塑造負責任的AI生態。——青島大學藥學院院長張漢霆

●人工智慧的發展將為人類服務,但要注意加强其在生物學方面的安全管控,分清人工智慧所帶來的生物安全威脅與機遇。——俄羅斯工程院外籍院士、著名分子細胞生物學家吳炯

●科技本身是把雙刃劍,取決於它放在誰的手上,這裡涉及監管、法律和能力等問題。我們要用開放態度接受AI科技,也要去監管它,讓它成為造福人類的好幫手、好夥伴。——美國醫學與生物工程院院士、電子科技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堯德中(記者魏馮整理)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