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老建築裏有上海醫院“前世今生”上海8家醫院攜手成立建築文化傳承合作聯盟

上海 63℃ 0
摘要:由華山醫院倡議,紅房子醫院、仁濟醫院、市一醫院、同仁醫院、長征醫院、瑞金醫院、華東醫院等上海8家醫院攜手成立“上海百年醫院建築文化傳承合作聯盟”。

  記者顧泳

  城市建築是一種文化精神的載體,它們承載著特定的時代、文化、社會的價值取向。其中,形形色色的醫院老樓見證醫院發軔,無聲記錄歷史發展的年輪。

  近日,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上海市醫務工會聯合舉辦“閱讀百年醫院建築、傳承上海都市精神”醫院文化論壇,同時啟動《滬上百年醫院老房子的前世今生》圖片展。由華山醫院倡議,紅房子醫院、仁濟醫院、市一醫院、同仁醫院、長征醫院、瑞金醫院、華東醫院等上海8家醫院攜手成立“上海百年醫院建築文化傳承合作聯盟”。活動策劃者、華山醫院工會常務副主席蘇家春告訴記者,未來聯盟將以百年醫院老建築為平臺,挖掘文宣醫院故事和文化內涵,讓更多市民走近醫院老樓建築,感知歷史長河中的醫者仁心故事。

  百年建築廣納精華

  上海從1844年第一所教會醫院創辦直至建國,曾誕生300家醫院。可分為兩個時期:1844年—1899年,主要是教會醫院和外國人創辦的醫院;1900年—1949年教會、公立、私立醫院“三足鼎立”局面已經形成,尤其是抗戰勝利後市立綜合性和專科醫院初具規模。

  上海市民熟悉的“紅房子醫院”誕生於1883年,已有近140年歷史。彼時黃浦江畔、西門外狹小村舍裏,首位來到中國的女醫學傳教士伊麗莎白·羅夫施耐德女士在小村舍開出一間醫務室。醫務室治病施藥收費低廉,周邊貧困漁民自此有了看病去處。1884年6月,醫務室在原先基礎上租房兩間,開設了門診部,中文名為“上海西門婦孺醫院”。許多介紹鄔達克建築的文章稱西門婦孺醫院是鄔達克1926年設計、1928年建造。由於當時醫院屋頂為紅色,老百姓親切地把這個醫院喚作“紅房子醫院”。

  “可以說,上海近代醫院建築遺產數量多、分佈廣、類型全,並且風格多樣、空間現代、科技綜合又先進,”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華霞虹說,“從理念、資料、建造、管理均多方參與廣泛國際合作,是上海都市現代文明的重要象徵。”

  華霞虹舉例:而今的復旦大學附屬華東醫院前身就是1926年建造的宏恩醫院,這座由匈牙利著名建築師鄔達克獨立設計的首個作品,一直作為醫療建築應用至今。這座獨具文藝復興風格的建築,底層是一排敞廊(verandahs),“這樣的設計透露著建築師的匠心,敞廊在夏天絕對有必要,但在冬天可能存在部分遮擋陽光之嫌,所以只給部分病房提供了敞廊。”

  位於鳳陽路(原白克路)上的海軍軍醫大學第二附屬醫院(長征醫院),前身是1901年建成的寶隆醫院。寶隆醫院的建造,得到時任德國總領事克奈佩(Wilhelm Knappe)、上海道台和一些華商的捐助,其中包括葉澄衷、朱葆三、虞洽卿。葉澄衷的兒子葉子衡,日後將資助顏福慶,建成第一個中國人自己建設的醫院——中山醫院及上海醫學院新舍。

  如今,走在虹口區長治路155-159號(單號)、南潯路193號,優秀歷史保護建築映入眼簾:1914年建成的同仁醫院原址。這幢1920年代建造的磚木結構小樓,建築平面呈“L”型,立面有三段式構圖,寬大樓梯間內又有單獨立面造型。從這裡開始,同仁醫院開啟我國護理教育先河,續寫了無數救死扶傷、醫者仁心的故事。

  建築是文化與精神的“名片”

  仁濟醫院1844年建成,1932年位於山東中路的仁濟醫院住院大樓建成。住院大樓的建設資金源於雷士德基金會,遵照這位在上海居住大半生的英國人遺囑,雷士德基金會捐贈給仁濟醫院100萬兩銀元和四處房產,仁濟醫院一度被稱為“雷士德中國醫院”,以此紀念其善舉。

  上海市衛生健康委副主任羅蒙說,自己醫生職業的起點,就在仁濟醫院。穿越百年,後人看到這幢醫院老建築,仍可以感受到種種人文設計理念:住院大樓外有消防通道、消防栓、專業標識、執業證書等配套設施;公共走道內不似大多醫院應用大理石,老樓應用帶有鋼絲網的橡膠底面,病房的木門底下兩隻“脚”配備相應銅片,方便病床推進。

  時至今日,一些仁濟醫院老樓設計理念仍還在臨床保留應用。例如,偌大病房中間是一張桌子,過去護士就在病房裏工作,方便及時觀察病人。如今,改造後的老樓同樣將空間留存出來,讓更多床位醫生就在病房裏寫病史,與病人零距離溝通。老樓裏的彩色玻璃,一如巴黎聖母院的彩色玻璃般斑斕,玻璃把手晶瑩剔透……這些建築細節獨具人文價值,被忠實保留了下來。

  資助仁濟醫院住院大樓的雷士德,其實是最早進入上海的外國建築師之一,雷士德亦在上海留下眾多標誌性建築。上海市建築學會歷史建築保護專委會副秘書長喬爭月介紹:1935年,雷士德醫學研究院(簡稱雷士德醫學院)正式落成開學。當時媒體評估其為“遠東地區最大、設備最好的研究型醫院,可與國際上任何同類機构媲美。”著名生理學家伊伯恩、蔡翹、沈霽春,病毒學家湯飛凡等均在此從事過科研工作。

  1935年建成的雷士德醫學院位於今天的北京西路,建築本身以現代派風格為主,是一幢方形體量建築,局部細節帶有裝飾藝術派風格特徵,在專家看來,它也是體現上海近代多元建築風格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一優秀歷史保護建築,主立面是中軸對稱形式,立面造型簡潔。今年舊址啟動修繕,並將於明年完成修繕,届時上海市民將有機會一睹這一百年建築的迷人風采。

标签: 建築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