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簡工博
今年暑假,全國多家博物館一票難求。應對大客流,多家博物館不僅延長參觀時間、增設夜場、提升預約量,包括北京首都博物館、陝西歷史博物館在內的多家博物館、美術館還改變過去“週一閉館”的國際慣例,整周無休。
國家文物局印發的《關於加强博物館暑期等節假日開放服務工作的通知》中明確提出,“重點場館、熱門場館應根據實際情況,通過適當延長開放時間等管道,更大限度滿足公眾參觀需求。”
打破“週一閉館”的國際慣例,關鍵是滿足參觀需求,提升參觀品質。在一些參觀者看來,文博場館應該趁著文博熱加大開放力度,吸引更多人走進博物館。但在一些業內人士看來,每個場館面對的參觀需求不盡相同,應根據具體情況調整,“如果沒有足够好的內容,延長開放反而是資源浪費。”
不閉館還是錯峰開?
“熱門博物館太難約了。”剛剛過去的暑假,在外企從事行政工作的市民方磊帶兩個孩子來了場“中原行”,然而,數次嘗試預約陝西歷史博物館均失敗,參觀的幾家博物館“遊客非常多”。他很希望博物館進一步延長參觀時間。按照此前公佈的數據,陝西歷史博物館一天最高客流量可達1.2萬人。
今年暑假,陝西歷史博物館已數次調整開放時間以應對汹湧客流:7月16日起,周日閉館時間由18時延長至20時;8月11日又宣佈暑期實行“週一不閉館”措施。
陝西歷史博物館並不是唯一打破慣例的文博場館。北京首都博物館、瀋陽故宮博物院、南京六朝博物館等各地多家博物館紛紛推行週一不閉館措施。國際上,大英博物館已實行週一不閉館措施。
在上海,也有多家文博場館全周無休。背靠陸家嘴高樓、隔江眺望外灘的浦東美術館,週一至周日開放至21時;位於上海地標外灘的東一美術館和久事美術館也已全周開放。8月14日起,久事美術館還將每日閉館時間延長至21時,每天開放時長達11小時。
“延長開放時間是剛需。”在方磊看來,面對高漲的參觀熱情,延長參觀時間“幾乎是唯一的辦法”。
不過,即使面對當下的客流熱潮,故宮博物院、國家博物館、上海博物館、河南博物院等熱門文博場館仍保持一週一天閉館的措施。
一些文博場館則調整了閉館日的時間。今年7月31日起,浙江杭州對全市52家市屬國有博物館開放時間調整,從統一的“週一閉館”變為錯時開放:其中部分場館不再閉館,其餘場館分別在週一和週二錯時閉館,讓市民遊客每天都有博物館可以參觀。
一些業內人士也表示,閉館不等於打烊。“閉館日要維護場館和設備,還有很多日常工作要處理,也要給安檢和服務人員必要的休息時間。”在一家博物館工作的張旭表示,閉館日也給博物館機動的時間。
文博熱還是打卡熱?
“陝西歷史博物館在幾年前就已經一票難求,今年暑期的旅遊旺季讓這一現象更加凸顯。”從事旅遊行業的吳先生介紹,許多遊客前往西安、洛陽等古都旅遊,博物館本身就是重要的旅遊目的地,“不僅是文博熱,更是旅遊熱。不是所有文博場館都會出現這樣的情况,不能要求‘週一不閉館’成為新的慣例。”
吳先生發現,杭州錯時開放的博物館中,每天開放的文博場館主要分佈在西湖景區和主城區,且規模較小,多是故居、舊址,“一般是在旅遊時經過參觀,為旅遊新增歷史厚重感。”而杭州博物館、中國京杭大運河博物館等仍保持每週閉館一天的節奏。“文博和文旅有區別,前者更注重對歷史文化的探索,後者觀光欣賞和打卡的意願更重。”
方磊坦言,帶孩子參觀博物館更希望讓他們認識和感受具體的文物,“孩子想跟國寶合影”。張旭也表示,此前辦的展覽中,很多觀眾是沖著一兩幅世界名作而來,“對於展覽的思考脈絡和反映的歷史沿革,很多人沒興趣。”
文博愛好者葉敏暑假曾陪親友前往上海博物館參觀,一進門便發現原本的影音室已經放滿行李箱,參觀者中有不少親子遊客和成群結隊的學生。有時她想向同行人介紹文物細節,就有孩子鑽到展臺前方;有些遊客討論文物價值,簡直信口胡謅。“取消週一閉館也許可以讓上萬人獲得參觀機會,但對於提升參觀體驗是否真有幫助?”她建議博物館對參觀群體大數據進一步分析並提供針對性服務,“比如工作日提供專業導覽等吸引有一定歷史知識的觀眾,暑期則為親子遊客提供更多預約便利和集體講解,分流不同參觀者。”
滿足需求還是引導興趣?
張旭注意到,部分宣佈取消“週一閉館日”的文博場館,解決辦法是“員工每天提前上班、延后下班”。“如果幾天時間、一個暑假、一個特展,也許可以堅持,但長此以往怎麼辦?”一家美術館工作人員介紹,打破週一閉館日的慣例,安保、保潔等工作人員都需要加班或增配,“這些支出我們要嚴格執行年度預算,很難有彈性,不可能只靠覺悟和奉獻。”
一些積極實施“週一不閉館”文博場館的工作人員則表示效果並未如預期。在一家美術館工作的李先生告訴記者,因為該美術館離熱門景區近在咫尺,囙此暑假期間週一不閉館、延長開放時間,但參觀者數量並未明顯增長,延長時段來的觀眾並不多,“特別是閉館前一個小時,有時只有幾名遊客坐著玩手機。”
位於杭州的浙江自然博物院去年6月開出了“全國首家24小時開放的國有博物館”。但一些參觀者發現,開放的是博物院旁一個約300平方米的空間,“更接近於一個展廳”。
在張旭看來,不能將“文博熱”視為一概而論的“現象”,“需要具體到每一個不同的場館,根據自身實際决定是否週一開放。”
“先開放場館,還是先吸引觀眾,這是個‘蛋生雞,還是雞生蛋’的問題。”葉敏發現,海外許多文博場館創造了許多活動來吸引觀眾和培育觀眾,而國內一些文博場館因不缺“人氣”缺激勵,在推廣和創新方面顯得滯後。“今年暑假的‘文博熱’,即便吸引的新觀眾只是‘打卡式’,至少他們願意走進文博場館。文博場館應該積極回應這種需求,思考如何將這種熱情轉化為對歷史文化的熱情。”在她看來,文博場館不僅要被動滿足需求,更應主動創造需求,“不是消極地延長開放時間,而是積極地提供更多文化選擇和服務。”(應採訪對象要求,張旭為化名)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