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徐瑞哲
氫能怎麼高效又安全地“裝車”,才能爆發出綠色新能源的巨大潜能?記者日前獲悉,上海交通大學氫科學中心主任丁文江團隊在常溫常壓下成功實現固態儲氫。
“我是主要研究輕金屬的,1983年開始研究鎂這個資料,今天算起來正好研究了40年。鎂作為結構資料的特性,就是很輕。”丁文江在交大創建了輕合金精密成型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他的團隊甚至讓鎂資料上了天,應用於我國航太工程。因鎂的性質非常活潑,當被磨得很細時就變得易燃易爆,為此,研究團隊嘗試使用多種氣體進行安全性保護,卻都未獲成功。
山重水複疑無路之時,他們找到了看似“脾氣”相像的氫。“我們在15年前開始研究鎂+氫這樣一種資料。”沒想到,這兩者通過一定反應合體後,反而能够相安無事。由此,通常氣態或被液化的氫氣,也能被儲存在鎂合金資料中進行長距離運輸。相比氣態和液態儲氫的傳統方法,這樣不僅可在常溫、常壓下完成儲運,而且安全性更强、容量更大、密度更高。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