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沽大地以“綠”生“金”

天津 39℃ 0
摘要:近年來,我市開展了一系列探索,釋放“生態紅利”,實現以“綠”生“金”,促進生態產品價值逐步顯現。

在首個全國生態日到來之際,昨日,市發展改革委舉行新聞發佈會,市發展改革委、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規劃資源局等多個部門發佈了我市生態文明建設最新成果。

我市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持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製定實施綠色低碳發展行動,將綠色作為高品質發展的底色,統籌推進發展管道綠色轉型、環境污染防治、生態環境保護修復、碳達峰碳中和等工作,形成一批生態文明建設重要成果,以高品質生態環境支撐天津高品質發展。

山清水秀生態空間初步形成

近年來,我市積極打造“三區兩帶中屏障”的生態空間格局,建設世界級“生態屏障、津沽綠穀”。“我市山清水秀生態空間已經初步形成。”市發展改革委黨組成員、副主任孫文秀說。

據介紹,截至目前,我市實施山區重點公益林管護和封山育林,持續推進三北防護林建設,森林蓄積量達384.97萬立方米。全面加强七裡海、大黃堡、北大港、團泊4個濕地保護和修復,加快推進退耕還濕、生態補水等工程,年內完成生態補水2.8億立方米,生態修復3萬畝。實施“藍色海灣”修復整治,天津濱海新區(漢沽區域)海洋生態保護修復項目完成72.4%,中新天津生態城臨海新城北堤生態廊道工程順利推進。堅持留白、留綠、留璞,强化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加快推進“871”重大生態建設工程,綠色生態屏障建設完成植樹造林421畝、提升改造907畝。

“我市一直堅持規劃引領,做到‘一張藍圖繪到底’,統籌協調‘農業、生態、城鎮、海洋’四類空間,為都市發展築牢‘綠水青山’的底色。”市規劃資源局生態處處長邊偉光介紹,“我市依託道路、河流、城鎮、村莊、園區、濕地等綠化載體全方位實施造林綠化,大力實施北部山區水源涵養林、西部防沙阻沙林、東部鹽鹼地造林等生態林建設工程,生態環境明顯改善。如今,推窗見綠、行路見蔭、山林環繞、四季常青的場景越來越多。每年有超過百萬只候鳥遷徙過境天津,過境鳥類較2014年新增36種,消失近30年的野生縊蟶再現海灘,生物多樣性持續恢復。”

傳統能源和新能源多“能”互補

能源是碳達峰碳中和的重點領域。我市持續優化產業結構、能源結構、交通運輸結構,全市服務業增加值比重保持在65%左右、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達到10%左右、中心城區綠色出行比例達到75.1%。

“我市出臺了能源領域碳達峰實施方案,明確發展路徑,形成政策合力,加快建設清潔低碳安全高效能源體系,著力打造堅強韌性能源安全保障新格局。今年以來,累計向28個項目發放碳减排支持貸款16.7億元,帶動年度碳减排量約76.3萬噸。”市發展改革委能源處處長劉奎建表示。

據介紹,我市强化煤炭清潔高效利用,鞏固清潔取暖成果,完成燃煤鍋爐改燃關停任務,實施盤山電廠、東北郊電廠等煤電機組節能升級改造,累計完成329萬千瓦。與此同時,加快終端用能清潔替代,推進工業、建築、供熱、交通等領域電氣化,積極發展綜合能源服務,電能占終端用能比重提升至36.5%。大力發展風能、太陽能,積極發展海上風電,統籌謀劃海上光伏,寧河、武清等區一批可再生能源項目加快實施,濱海新區百萬千瓦級“鹽光互補”項目陸續投產,全市可再生能源電力裝機增至525萬千瓦。

破立並舉推動製造業綠色轉型

生態優先已成共識,綠色發展脚步也更加堅定。我市立足工業雙碳目標和製造業高品質發展,推進製造業綠色低碳發展。一方面,以壯士斷腕的决心騰籠換鳥,有效破解“鋼鐵圍城”“園區圍城”,加快淘汰落後產能和過剩產能,為製造業高品質發展騰出寶貴空間。另一方面,加快培育以智慧科技為引領、優勢產業為支撐、戰略性新興產業為重點的“1+3+4”現代化產業體系,推動製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

市工業和信息化局節能與綜合利用處處長李志介紹,我市規模以上工業組織增加值能耗在“十三五”下降16%的基礎上,2021年和2022年,又分別進一步下降8.5%和2.5%。全市規上工業萬元增加值用水量、水重複利用率等位列全國第二,連續多年保持全國先進水準。

“綠色製造是從源頭减少碳排放的重要手段。截至目前,我市組織實施了6項國家綠色製造重大工程項目,培育了9家國家綠色製造系統解決方案供應商,培育了300餘家市級綠色工廠。以綠色工廠為例,已累計投入資金26億元,實施780餘項綠色低碳改造項目,實現節能92萬噸標煤,節水140萬噸,產值規模突破4000億元,帶動了製造業綠色低碳整體水準的提升。”他說,下一步,我市將力爭每年新增國家級綠色製造組織20家左右,到2027年納入國家綠色製造名單的組織和產品數量達到260個。

生態產品價值逐步顯現

推行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是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關鍵路徑。近年來,我市開展了一系列探索,釋放“生態紅利”,實現以“綠”生“金”,促進生態產品價值逐步顯現。

據介紹,我市在全國率先搭建了集要素綜合、要素流轉、要素資本化於一體的農村產權交易三級市場服務體系,盤活利用閒置宅基地和閒置住宅。推進生態產品供需精准對接,打造品牌農產品對外展示平臺,組織企業參加“網上年貨節”、第四届“雙品網購節暨非洲好物節”,累計實現網絡銷售2.3億元。推動林下經濟發展,全市林下經濟發展總面積51.92萬畝,產值4.83億元。大力發展生態文化旅遊,培育打造一批以田園、民俗、文創、康養等為主題的特色民宿、精品民宿,推出30餘條精品旅遊線路,全年休閒農業累計接待遊客1700萬人次,綜合收入30.3億元。推動生態資源權益交易,加强林權流轉交易平臺建設管理,實現全市10個涉農區鎮(街)村全覆蓋,2022年完成林權交易259筆,成交金額9091.91萬元,為農民增收667.68萬元。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