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施晨露
為紀念魯迅對中國版畫發展做出的貢獻和他所寫的《擬播布美術意見書》發表110周年、短篇小說集《呐喊》出版100周年,上海魯迅紀念館策劃的“為福斯的藝術——魯迅文物藝術品展”於今天起至11月15日在上海魯迅紀念館奔流藝苑專題展廳展出。
魯迅確信,“美術”能够解放性靈,“起國人之美感”,他在《擬播布美術意見書》中寫道:“顧實則美術誠諦,固在發揚真美,以娛人情,比其見利致用,乃不期之成果。”以美術啟迪、教育、引導和解放群眾,是魯迅積極投身美術活動的主因。他從傳統文化中吸取養料、從國外美術中汲取新意,為開辦木刻講習會、舉辦畫展、促成中國新興版畫的發展打下基礎。可以說,魯迅秉持的大美育觀念延續至今,影響了一代代人。
此次展覽展出140餘件(組)相關展品,其中珍貴文物60餘件(組)。展覽分“張國魂之現象”“起國人之美感”“冀美術家之出世”三個部分,系統梳理魯迅以美術啟迪國人靈魂的美育思想、在現代美術領域中默默耕耘的實踐,展現魯迅的藝術素養和美育理念,他所培育的一大批版畫家和新興版畫作品在抗戰和新中國建設中的貢獻,更驗證了版畫是“為福斯的藝術”。
明清以來通俗小說流行,書首或卷首常附雕版印刷或石印的線描人物影像,被稱為“繡像”。魯迅自幼喜愛這種傳統藝術形式,並描摹了《水滸傳》等很多書籍的繡像。他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寫道:“我是畫畫兒,用一種叫作‘荊川紙’的,蒙在小說的繡像上一個個描下來”。帶有圖畫、繡像的書籍,充滿想像力和傳統美學特質,開啟了魯迅對美術的興趣,他收集了不少這類書籍。成年後,其藝術收藏更是擴大到漢畫像石拓片、箋紙、年畫等中國傳統藝術門類。
在《拿來主義》中,魯迅寫道:“沒有拿來的,人不能自成為新人,沒有拿來的,艺文不能自成為新文藝。”他所提倡的“拿來”是取國外艺文之精華,去其糟粕,吸收利用,成為融合創新的新藝術。魯迅收藏了很多中外美術作品與藝術類書籍,研究與翻譯國外藝術理論,編輯出版多種版畫作品集,這些工作為中國新興版畫家帶來了啟示。比如他翻譯的《近代美術史潮論》,1928年1月至1929年1月連載於《北新》半月刊第二卷第五期至第三卷第五期,1929年由上海北新書局出版。全書分為十節,附插圖140幅,介紹從18世紀法國大革命至20世紀20年代近代歐洲美術界發展的歷史,對歐洲美術界各流派的作家作品都有詳細評述。
1934年5月出版的蘇聯木刻作品選集《引玉集》是魯迅以“三閑書屋”名義,據作者手拓原作編成的,展品中包括三幅原拓。魯迅認為,這些作品主要是用中國傳統宣紙交換所得,“所以取‘抛磚引玉’之意,謂之《引玉集》”。
《無名木刻集》為劉峴、黃新波合作,1934年3月由上海無名木刻社印行。展品中有一封上海MK木刻研究會致魯迅的信。那是1934年5月18日,MK木刻研究會致信魯迅,請魯迅為其編輯的《無名木刻集》題寫序言。魯迅欣然應允,在《無名木刻集》序言中,他寫道:“新的木刻是剛健,分明,是新的青年的藝術,是好的福斯的藝術。這些作品,當然只不過一點萌芽,然而要有茂林嘉卉,卻非先有這萌芽不可。”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