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不像”非共識研究獲得“逆襲”市科委正研究製定基礎研究特區計畫2.0版支持更好探索前沿孕育原創成果

上海 45℃ 0
摘要:此後,他轉型做“四不像”研究,就再也沒拿到競爭性科研專案,直至今年入選“基礎研究特區計畫”。

  記者俞陶然

  近日,復旦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系青年研究員王戎團隊在《自然》雜誌發表論文,他們使用大氣物理、化學、經濟學交叉融合方法,通過電腦建模研究氣候變化的物理過程,首次從能源系統統籌的角度提出了中國加速發展光電和風電、實現2060年碳中和目標的“最優路徑”。這篇論文受到國內外學術同行關注,也引起了國家有關部門的重視。

  而就在半年前,這位青年科學家還在為科研經費發愁。2019—2022年4年間,他申請各級財政支持的競爭性科研專案均告失敗,導致經費告急。

  “我們團隊真的快沒錢了。”今年3月,王戎在“基礎研究特區計畫”第二批項目答辯論證會上無奈地說。令他欣喜的是,他申報的“氣候變化下自然要素與能源系統相互作用基本規律的基礎研究”獲特區計畫立項,得到400萬元經費支持。這筆錢可以支撐他未來5年的自由探索,使大氣物理、化學、經濟學和電腦類比融為一體的“四不像”研究得以持續。

  冒風險從事“四不像”研究

  “四不像”,是一比特資深科學家對王戎研究方向的評估。他提醒王戎:做這樣的多學科交叉、橫跨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研究有很大風險,在當前競爭非常激烈的科研專案評審中會吃虧。

  事實證明,這個判斷是準確的。2018年,王戎憑藉傳統的大氣化學研究課題,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支持。此後,他轉型做“四不像”研究,就再也沒拿到競爭性科研專案,直至今年入選“基礎研究特區計畫”。

  一個具有原創性也很有潜在價值的研究方向,為何在專案評審中屢屢名落孫山?負責學校“基礎研究特區計畫”的復旦大學科研院王浩處長分析,首先,這種“四不像”研究在學術界少有先例,屬於非共識創新研究,確實存在難以評估的問題,所以在追求多數專家認可的傳統評審機制下,獲得支持的可能性較小。其次,在現時大量專案申報、多輪評審,不同學科和不同研究方向的優秀項目擠獨木橋的形勢下,研究背景、研究內容、預期目標都接近“完美”的項目才能脫穎而出,真正原創的項目往往有很多不確定性,比較難得到專家組的一致好評。

  雖然沒有項目支持,但王戎的研究成果得到了學術界和多份國際知名期刊的認可。2019年以來,《焦耳》《自然·通訊》《美國科學院院刊》先後刊登了他的論文。去年9月,以王戎為獨立通訊作者的論文首次登上《自然》,揭示了生物質能源結合碳捕獲與封存科技(BECCS)對开发中国家糧食安全的潜在威脅。

  在《自然》發表這篇論文,要支付折合人民幣6萬元的版面費。當時,王戎團隊的帳戶上只有23萬元,他們的實驗室每月最低開銷3萬元,已支撐不了幾個月。好在課題合作者資助了版面費,讓論文如期發表。

  “基礎研究特區”向全國推廣

  在基礎研究領域,如何更好地支持自由探索式研究和非共識創新研究,讓那些有才華的青年科學家獲得更充裕的經費,心無旁騖地投身科研?

  上海市提出了“基礎研究特區”這一創新方案。2021年9月發佈的《關於加快推動基礎研究高質量發展的若幹意見》顯示,上海在全國率先試點設立“基礎研究特區”,選擇基礎研究優勢突出的部分高校和科研院所,面向重點團隊給予長期、穩定支持。政府部門賦予特區充分的科研自主權,支持其自由選題、自行組織、自主使用經費。

  現時,上海共有6個“基礎研究特區”,分別是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同濟大學、華東師範大學和華東理工大學。

  “很多科學家說,原創性强、不確定性大的科研專案很難通過常規評審,這是我們設立特區的初衷。”市科委基礎研究處處長宋揚表示,“基礎研究特區計畫”鼓勵6家組織發揮自主權,支持科研人員開展自由探索式研究和非共識創新研究,並且寬容失敗,只要原始記錄證明項目團隊已履行勤勉盡責義務,就允許結題。

  進特區讓科學家感覺“美妙”

  作為特區計畫的受益者,王戎對其制度創新感觸很深。忙於科研的他,只用一個多小時就填寫好項目申報材料,隨後參加了復旦大學組織的答辯論證會。一比特資深科學家在會上直言:看不太懂他在做的研究,但覺得創新性很强,做得也很扎實,符合特區計畫的定位和要求。

  評審結果令王戎喜出望外:他終於獲得項目支持,而且項目經費足以讓他的團隊在未來5年裏潜心研究、挑戰難題。“沒想到拿到百萬元項目的流程這麼短。”他笑道,“今後我可以做非常自由、獨立的基礎研究,用‘碳中和學’為國家服務,這種感覺很美妙。”

  今年7月,以他為獨立通訊作者的論文二度登上《自然》。基於高時空分辯率的地球數位智慧資訊複雜系統,王戎團隊構建了2021—2060年中國用太陽能光伏和風能電廠替代化石燃料的優化模型,測算出2030年、2040年和2050年我國開發光電和風電的最優投資金額,並列出適合引進國產光電和風電科技的國家名單,為我國碳中和目標下的能源轉型和“一帶一路”合作提供了科學建議。“希望這些建議對政府未來決策有價值。”王戎說,“優化光電和風電的空間佈局,加快陞級國家電力系統,能降低未來的碳减排總成本,也會給西部地區帶來更多經濟收益。”

  從經費告急到論文二度登上《自然》,這位甘坐冷板凳的青年科學家走過了一條“逆襲”之路。今後,將有更多科學家進入“基礎研究特區”。宋揚介紹,市科委正在研究製定“基礎研究特區”2.0版政策,將更加聚焦基礎學科和戰略性方向,而且不局限於項目經費支持,還將在人才引進、評估考核等方面形成符合基礎研究規律的政策,支持優秀科學家在更好的環境下探索科學前沿,孕育一批重要原創成果。

标签: 王戎 科普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