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茅冠隽
在位於崇明區港沿鎮的一個農業園區裏,生產鮮切花也用上了流水線——通過種苗自動扡插系統,園區可實現花苗自動定植在基質塊中;經過兩個多月的生長期,採收後的鮮切花經由傳送帶直接從智慧玻璃溫室被送至理花捆紮車間,由工人簡單梳理後套袋裝束,全程僅需一兩分鐘。“我們引進了荷蘭的溫室科技和智能化生產設備,每天可生產3萬枝鮮切花。”園區負責人姚建軍說。
日前,這個名為“上海崇明國際菊花生態園”的項目順利建成並通過驗收,現已投入運營。港沿鎮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借助“後花博”機遇,港沿鎮不斷優化花卉產業佈局,通過科技力量提高“上海花港”的產業能級。
經“道地”到車間
走進上海崇明國際菊花生態園,陣陣菊香幽幽襲來。時值八月,原本並不是菊花“登場”的時候,香氣從何而來?
“這個項目投資1億元,占地213畝,其中有80畝智能化玻璃溫室,全年都可生產菊花。”項目運營方上海虹華園藝有限公司總經理姚建軍一邊說,一邊帶記者向玻璃溫室內走去。溫室內,一台機器正不斷拾取傳送帶上震動著的菊苗,拾取後放入另一邊的扡插設備中,放齊一排8株菊苗後,設備便將這些菊苗扡插在下麵的基質塊裏。記者注意到,扡插一排菊苗僅需十幾秒。
“基質塊也是由自動化機械設備提前壓制而成的,機器人通過自動識別並抓取插穗完成種苗扡插,實現‘機器換人’、節約勞動力的同時,生產效率大幅提高。”姚建軍告訴記者。
再往裏走,溫室內別有洞天,粉、黃、白、紫等多種顏色的多頭小菊長勢喜人,工人正在採收菊花。和普通的採收環節不同,他們並未將采下的多頭小菊打捆裝車,然後再運到捆紮車間內,而是順手將采下的數枝菊花放在一旁的傳送帶上。
為了充分利用、節約玻璃溫室的空間,這條傳送帶甚至還經過了一長段“道地”,經由地下直接將花枝送出溫室。流水線的另一頭,工人在傳送帶旁待命,待機器將花枝初步整理分類後,直接麻利地將花束進行套袋。
“多頭小菊是現時園區內的主栽品種,這些花束將被第一時間送往批發商手中。按照這條流水線的設計產能,園區每天可生產3萬枝鮮切花。”姚建軍告訴記者,這些剛完成採摘的菊花花苞並未完全展開,在批發、運輸、銷售過程中會慢慢完成綻放,從離開玻璃溫室到最後的瓶插觀賞期,時間可達一個月左右。現時,園區溫室內培育有45萬株菊花、24萬株菊花苗,包含300多個品種。
產能提高四五倍
成立於1991年的虹華園藝,是上海老牌花卉企業。2017年,第十届中國花博會剛啟動申辦程式,崇明區相關負責人就已和虹華園藝接洽;次年,崇明推出5萬畝優質土地面向全球招商,虹華園藝看中了位於港沿鎮的這塊寶地。如今,園區內一批菊花只需80天左右即可長成。讓人難以置信的是,這樣一個現代化花卉產業園裏,員工只有十來人。
“未來的農業生產,不能靠低成本、高能耗的競爭,一定是靠科技引領農業發展。在這個園區裏,依靠各環節的科技賦能,我們的生產效能提高了四五倍。”姚建軍說。
源頭上,園區內的菊花種源就是農業科研的成果。記者瞭解到,虹華園藝自身收集保存了3000多份菊花種質資源,是首批“國家菊花種質資源庫”之一。此外,崇明區農業農村委也借助花博會的機遇,引進、研發、篩選了一批花卉種質資源,部分種源正在上海崇明國際菊花生態園內實現產業化種植。
生產過程中,園區引進的全天候光溫控制系統、高效水肥一體化灌溉系統、地下排水系統等現代農業技術,也讓鮮切花規模化、工廠化生產成為可能。
“鮮花經濟”折射產業升級
如今,園區年產鮮切菊花可達1200萬枝,產值規模在2000萬元左右。姚建軍算了一筆賬:園區生產菊花的成本約為每枝1.5元,如果出口至日本,一個集裝箱可裝8萬枝左右,批發價折合成人民幣約為每枝2元,市場價約為每枝4元(一束10枝)。“雖然批發價並不高,但一箱8萬枝的體量,相當於一個集裝箱就有4萬元左右利潤。”
“鮮花經濟”也折射了崇明農業產業升級。港沿鎮副鎮長郭志華告訴記者,上海崇明國際菊花生態園坐落於上海合興鄉村振興產業示範園內,該園區今年2月開園,旨在加速推進鄉村實體經濟發展。而在三四年前,那片區域還是生產效率低下的蘆筍大棚。“原先那裡是港沿鎮蔬菜公司南場,主要由外來種植戶種植蘆筍。雖然經濟效益好,但部分種植戶超標使用化肥農藥導致土壤肥力下降、植物廢棄物污染嚴重,‘大水大肥’的種植模式對生態環境影響較大。”郭志華告訴記者,借助花博會東風,港沿鎮清退了落後產能,拆掉千畝蘆筍大棚種上了鮮花,引進了虹華、源怡等現代化花卉企業,大力發展“鮮花經濟”。
2020年末,市政府出臺《上海市推進農業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港沿鎮被列入全市13個先行片區之一的“崇明高端設施農業產業片區”中。借此機遇,港沿鎮大力發展花卉產業,建設“上海花港”,現時相關項目穩步推進。“我們正打造合五公路沿線花卉產業軸,今後將重點建設一批智能化、工廠化生產基地,推動花卉產業集群發展。”港沿鎮相關負責人表示。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