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光芒照亮精神星空,紅色基因代代薪火相傳……”8月5日晚,大型紅色沉浸式歌舞劇《延安十三年》在延安市金延安旅遊度假區激情上演。
《延安十三年》編創團隊結合金延安旅遊度假區南街的紅色文化和場地特點,通過紅色記憶與高科技的融合,再現了延安十三年的崢嶸歲月,帶給遊客全新的、沉浸式的革命傳統教育和紅色文化體驗。
延安有著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一直以來,來自天南海北的遊客追尋著革命先輩的足迹,從黃土高原的山梁溝峁間,從流淌著歲月的舊址文物間,尋找歷史的答案。上半年,延安市旅遊市場共接待國內遊客1727.32萬人次,旅遊綜合收入107.81億元,旅遊市場接待人次、消費持續走高。
“活”起來的紅色資源
延安是中國革命聖地,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家園。《延安保育院》以舞臺劇的形式對“延安精神”進行藝術化的解讀與傳播。
回家、成長、轉移、東渡……20世紀30年代,一支紅軍部隊在炮火連天的戰場上,遭遇敵軍襲擊,傷亡慘重。一比特身背嬰兒的紅軍女戰士在彌留之際將孩子宏遠託付給戰友。孩子跟隨倖存的戰士們艱難跋涉,來到安全溫暖的家——延安保育院……舞臺上演員們動情演繹,台下觀眾不知不覺間已淚濕眼眶。
“這部劇沒有直接表現宏大的戰爭題材,而是從細微處打動人心,讓革命故事、英雄人物、紅色精神生動呈現、深入人心,彰顯信仰之美。”《延安保育院》中的院長飾演者田洋說。
“歷史不是冷冰冰的,我們需要這樣的演出帶我們走進那段歲月,讓我們對延安精神有更深刻的理解。”來自杭州的觀眾喬憶觀看演出後十分感動。
“到延安去”曾經作為一個口號,在抗戰時期,激勵著廣大熱血青年從四面八方會聚延安。如今,紅色旅遊熱持續升溫,到延安去感受紅色文化成為一種潮流。
暑期,延安旅遊市場遊客接待量持續攀升。為了講好延安紅色故事,陝旅集團打造大型紅色裸眼3D藝術映畫——《延安記憶》。
《延安記憶》由來自德國的團隊設計完成。演出用大型燈光投影的形式,依託金延安旅遊度假區鐘鼓樓、山體、水景、廣場,集合聲光電、特效、虛擬山體窑洞群,講述20世紀30年代一個北京女青年奔赴延安投身革命的經歷,再現了4萬多名知識份子奔赴延安的宏大場景。
“延安蘊藏著豐富的紅色資源。我們作為文旅產業鏈鏈主企業,一直致力於深入挖掘紅色資源,打造膾炙人口的紅色演藝作品。做好數位賦能,讓紅色文化永葆生命力,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和使命。”陝旅集團延安公司黨委副書記、總經理國小强說。
“靚”起來的革命舊址
8月6日,記者走進延安市楊家嶺革命舊址,看到中央大禮堂上的紅旗迎風飄揚。
大禮堂周圍遊人如織。楊家嶺革命舊址管理處講解員劉婷正在為遠道而來的遊客進行講解。中共七大會址、毛澤東舊居、中共中央辦公廳舊址……在劉婷的介紹下,這些凝結著延安精神的紅色印記被更多人瞭解,也被更深刻的銘記。
“楊家嶺的一草一木、每一處建築以及出現在這裡的每一個名字,背後都有值得聆聽的故事。來延安旅遊是很有意義的事情。我希望我的孩子能從小接受紅色文化薰陶,用紅色文化培養他們堅毅的品質。”帶家人走進楊家嶺參觀的四川遊客李建偉說。
在延安,像楊家嶺這樣的革命舊址共有445處。近兩年,延安市累計投入128.7億元舊城改造資金,對老城區重點革命舊址環境進行整治提升,讓革命舊址得到有效保護。
作為延安重點文旅項目之一,南泥灣大生產情景風貌街區項目今年有望和公眾見面。
“該項目的主要特色是建立景觀徒步区與貫穿基地的特色小巷,串接不同的主題節點空間和各個院落組團,營造出‘三街六巷,九場十八院’的規劃格局。該項目建成後,能更好地推動南泥灣全域旅遊健康發展。”延安南泥灣旅遊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張凱介紹。
延安市將重大專案作為推動文化和旅遊產業發展的發力點,跟進了南泥灣現代休閒旅遊觀光農業項目、甘泉縣長征歷史步道甘泉段建設項目、延安寶塔區1938文化街區提升改造項目等一批大項目。2023年,延安市市級重點文旅項目17個,計畫投資27.8億元。延安多向發力,推動文旅產業提質增效。
“加速跑”的旅遊市場
“幾回回夢裏回延安,雙手摟定寶塔山。”這家喻戶曉的詩句在幾代人中深情傳唱。延安是一種理想信念的象徵,無數遊客對延安心馳神往。
8月1日,紅色文化旅遊發展大會暨中國旅遊景區協會紅色文化旅遊景區分會成立大會在延安召開,來自全國各地的紅色文化旅遊專家分享了“紅色文化旅遊融合發展”的經驗和成果。大會對於綜合全國紅色旅遊資源,促進各地紅色文化旅遊事業發展,加强紅色文化教育,深化文旅融合具有重要意義。
除了深入挖掘紅色資源,延安也有了越來越多吸引遊客前往的“標籤”。
在近日發佈的《中國避暑旅遊發展報告》中,延安入選“2023避暑旅遊優選地”。根據溫濕指數、風效指數、綜合舒適指數分析,4月至9月是延安市最適宜旅遊期。
6月至8月,這是延安開展鄉村遊、避暑遊的好時節。“我們到延安之後選擇住民宿。窑洞民宿很有特色也很凉快。我們還能感受到當地的鄉村生活和風土人情。”來自西安的遊客鄧歡說。
現時,延安正不斷拓展紅色文旅融合發展新路徑,豐富紅色旅遊的文化內涵和體驗形式,讓廣大遊客對紅色文旅項目從心動變行動,讓紅色旅遊出圈又出彩。(記者:王姿頤)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