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功能型平臺支持民企研發轉化帶動上下游主體和要素聚集“產業公地”國資與民企協同創新

上海 37℃ 0
摘要:囙此,國資不僅要做搭建平臺、輸送養料的園丁,還要成為“引路人”,為民營企業牽線搭橋,帶動上下游創新主體和資源要素聚集。

  記者宰飛俱鶴飛

  在國外學習、工作20多年後,2016年關一民博士决定回國創業,成立一家MEMS感測器設計公司。

  “但大廚缺少個廚房。”關一民說。所謂“廚房”,就是為他生產產品的工廠。如果沒有“廚房”,他的創業根本無從談起。

  最終,這間“廚房”當然是有了,然後才有了後面的故事。局外人可能很難想到,解决“廚房”問題的人,不是他自己,也不是民間資本,而是國資平臺。這是一個上海國資與民企協同創新的故事。

  搭建功能平臺

  關一民研究的領域叫MEMS感測器,這是集成電路的應用之一。在當今集成電路領域,生產與設計是分開的。負責生產的晶圓廠因為建設耗資巨大,數量很少,包括台積電、中芯國際等。而設計公司千千萬萬,大到我們耳熟能詳的英偉達、AMD、高通,小到關一民創辦的傲睿科技。但眾多像傲睿科技一樣的初創企業,因訂單小又有特殊工藝,很難找到大代工廠為它們試驗、生產。

  一條集成電路中試線動輒需要投資幾十億元,而且短期內很難收回成本,傲睿科技面臨的困境僅靠自身的力量難以解决。但上海國資填補了這個空白。2017年,國資新型研發機構上海微科技工業研究院(以下簡稱“工研院”)建成了全國首條8英寸“超越摩爾”研發中試線,為感測器設計公司提供研發、中試、驗證服務。

  關一民聽說這條研發中試線後,决定辭去美國的工作,隻身回國創業。有了這條研發中試線,他在紙上的設計就能變成產品,“菜單”就能變成“菜品”。工研院常務副總經理董業民說:“到目前為止,我們已經接到了700多家企業的訂單。同時,我們還孵化了十幾家初創企業,總估值已達100億元。”

  工研院及其研發中試線是近年來上海打造“研發與轉化功能型平臺”(以下簡稱“功能型平臺”)的成果。功能型平臺面向重大科技戰畧項目和工程實施需求,為新技術、新工藝、新產品的研發與轉化提供基礎性支撐。一些國外學者把功能型平臺稱為“產業公地”,也就是一系列能够支撐行業發展的關鍵能力的集合。他們認為,只有振興“產業公地”才能實現產業創新發展。

  功能型平臺有一個共同的特徵:政府(國資)主導。功能型平臺一方面投資巨大,中小企業無力承擔;另一方面可以提供“共性科技”,促進整個行業創新發展。這些具有公共樞紐内容的平臺離不開政府的牽引。

  截至目前,上海市已建立15個功能型平臺,分別聚焦集成電路、生物醫藥、智慧製造、新一代資訊技術、新材料、新能源等重點領域,帶動產業產值上百億元。除工研院外,還有一些功能型平臺也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如石墨烯產業科技功能型平臺陸續建起近10條新材料中試產線,平臺所屬上海超碳科技孵化器已吸引100多家企業進駐。智慧製造研發與轉化功能型平臺先後培育、轉化、引進落地科技企業23家,其中高新企業8家。

  在嘉定,工研院成立10年來,帶動了位於嘉定的上海智慧感測器產業園的發展,很多電晶體公司在嘉定落地。依託工研院而生的傲睿科技已經完成第三輪融資,關一民的下一個目標是公司3年內在科創板上市。

  孵化外部力量

  “產業公地”強調的是一種開放型生態,國資與民企協同創新的另一種模式——創新孵化,則加深了兩者之間的關係,這更像是“一對一”服務,國資要手把手幫助企業把理念轉變為樣品,再把樣品變成產品。

  近日出臺的《上海市高質量孵化器培育實施方案》也提到,上海鼓勵國有企業積極投入土地、資金、設施、應用場景等創新資源,參與高品質孵化器和創新創業集聚區建設。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教授劉俊嶺,另一個身份是上海循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循曜生物正是上海國企上海醫藥集團首個孵化成立的創新藥物研發型科技公司,其研發的一款針對特發性肺纖維化的抗體藥物,已經進入臨床研究申報階段。

  劉俊嶺說:“上藥集團能够幫助企業共擔風險,我們才有勇氣嘗試跨越藥物從分子發現到臨床研究的‘死亡之穀’。”

  在生物醫藥行業,新藥研發是個漫長的過程。科研人員需要從成千上萬個候選化合物中挑選出合適的分子,一個新藥的研發週期可能長達數十年、研發費用超過10億美元。

  其中,最關鍵的是臨床驗證階段,也是“燒錢”最多的階段,研發費用占總體70%甚至更多,這成為很多科研團隊“不可承受之重”。

  去年,上藥集團牽頭組建生物醫藥前沿產業創新中心,希望找到更多像劉俊嶺一樣的民間團隊,推動象牙塔裏的創新走向市場。上海生物醫藥前沿產業創新中心董事長左敏表示,上海生物醫藥前沿產業創新中心充分利用復旦大學、交大醫學院强大的基礎科學研究成果及來自附屬醫院新的臨床需求,通過搭建孵化加速平臺,連接上海醫藥强大的產業轉化資源,做中國原創新藥,共同推動中國生物醫藥的創新發展。

  “通過與高校院所、上海醫藥自有研發平臺和產業鏈體系協同合力,建設孵化器,服務於早期科研專案,為科學家就近打造創新和創業的首發站。”左敏說。

  架起合作橋樑

  打造產業的生態系統,最終目標是形成“熱帶雨林”,不同階段和内容的企業都是這片雨林的成員,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這樣的生態才具有生命力。囙此,國資不僅要做搭建平臺、輸送養料的園丁,還要成為“引路人”,為民營企業牽線搭橋,帶動上下游創新主體和資源要素聚集。

  臨港集團是以園區開發、企業服務和產業投資為主業的上海國有企業,近日,臨港集團聯合上海人工智慧研究院、上海市閔行區政府和華為昇思開源社區,啟動上海昇思創新中心,為人工智能相關企業搭建起與行業龍頭合作的橋樑。

  作為一種通用技術,AI可以賦能千行百業,引領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上海有很多晶片企業可以為AI提供基礎支持,且上海人工智慧應用場景非常豐富,孵化出各類創新算灋模型。從上海起步,可以在全國形成輻射效應。”上海人工智慧研究院副院長楊浩說。

  昇思創新中心以國產AI框架昇思MindSpore為主要抓手,對標穀歌TensorFlow和臉書PyTorch,建設自主可控的開源AI框架和開源生態,打造中國人工智慧基礎設施作業系統。

  現時,中國商飛上海飛機設計研究院、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雲從科技、壁仞科技等首批22家組織已經入駐創新中心,將聯合華為昇思進行大模型創新與AI產學研轉化,共同推動人工智慧產業生態高品質發展。

  華為昇思生態發展總監孫賓介紹,聚焦AI算力生態、科學智慧、大模型、智慧終端等重點領域,昇思創新中心將與中國商飛等新興產業體系龍頭企業強強合作,完善大模型訓練。同時,也為成長中的中小企業提供專業技術服務,培育一批人工智慧應用產品,有力支撐專精特新創新型產業集群建設。

  “未來的競爭是科技競爭,關鍵在於前沿產業的創新和集聚。”臨港集團副總經濟師、臨港科投公司董事長翁巍說,臨港集團正圍繞集聚一流人才、全要素資源整合等方面,完善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生態,加大對科技、人才、資金等要素的扶持,打通從轉化、孵化到產業化的鏈條。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